黃土裂隙對斜坡變形破壞的控制作用
本文關鍵詞:黃土裂隙對斜坡變形破壞的控制作用,,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在黃土體內(nèi)部,廣泛發(fā)育有黃土裂隙,當裂隙面貫通或者裂隙面與基巖、風化帶等界面構成組合時,往往直接影響到斜坡土體的穩(wěn)定性。本文結合前人研究成果,通過實地調(diào)查,對裂隙的類型及特征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并借助數(shù)值分析軟件再現(xiàn)了裂隙的生長發(fā)育過程,以此為基礎,著重研究不同類型裂隙控制作用下斜坡的變形破壞模式及特征。研究成果為斜坡演化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并為斜坡變形破壞提供實際例證和理論依據(jù)。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根據(jù)裂隙的發(fā)育是否受節(jié)理控制,將黃土裂隙劃分為新生裂隙和衍生裂隙兩種裂隙類型;前者的形成不受節(jié)理的控制,又可分為新生弧形裂隙和新生直線型裂隙;后者的形成是受卸荷作用的影響,由已有的節(jié)理面張開發(fā)育而來的,包括衍生垂直裂隙和衍生傾斜裂隙兩類。此外,還研究了黃土裂隙的寬度、深度、走向以及分布位置等特征。(2)本文對黃土裂隙的形成因素進行了研究,并借助于數(shù)值分析軟件,對各類型黃土裂隙從無到有的生長過程進行了模擬,從動態(tài)演化角度的探究了裂隙的演化機制,指出黃土裂隙的演化過程實則就是斜坡變形破壞的演化過程,也從側面指明了裂隙對斜坡演化的重要作用。(3)黃土斜坡的演化和黃土裂隙緊密相關,正是由于裂隙的發(fā)育特征導致了斜坡變形破壞的繼發(fā)性,即黃土裂隙的演化構成了斜坡演化的動力;斜坡的變形破壞發(fā)生后又導致了裂隙的重新形成,并加速黃土裂隙演化過程。黃土裂隙的形成與斜坡的變形破壞總是表現(xiàn)出相生相消的關系,裂隙生長發(fā)育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斜坡變形破壞的過程,兩者呈現(xiàn)動態(tài)循環(huán)。
【關鍵詞】:黃土斜坡 黃土裂隙的特征 裂隙演化機制 斜坡變形破壞
【學位授予單位】:蘭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P642.131
【目錄】:
- 摘要3-4
- Abstract4-11
- 第一章 前言11-21
- 1.1 選題背景和研究意義11-12
- 1.2 黃土裂隙的研究現(xiàn)狀12-19
- 1.2.1 黃土節(jié)理12-13
- 1.2.2 黃土裂隙的類型13-14
- 1.2.3 黃土裂隙的發(fā)育位置及特征14-15
- 1.2.4 裂隙對斜坡變形破壞的作用15-18
- 1.2.5 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18-19
- 1.3 主要研究內(nèi)容19
- 1.4 研究思路與技術路線19-21
- 第二章 工程地質環(huán)境21-28
- 2.1 黃土高原分區(qū)21-22
- 2.2 氣象水文22-23
- 2.3 地形地貌23-25
- 2.4 地層巖性25-27
- 2.4.1 黃土高原地層巖性25-26
- 2.4.2 研究區(qū)地層巖性26-27
- 2.5 地質構造27-28
- 第三章 黃土裂隙的特征28-43
- 3.1 黃土裂隙的類型28-29
- 3.2 新生裂隙29-34
- 3.2.1 斜坡后緣裂隙29-31
- 3.2.2 陡坎后緣卸荷裂隙31-32
- 3.2.3 其他類型的新生裂隙32-34
- 3.3 衍生裂隙34-39
- 3.3.1 衍生垂直裂隙34-35
- 3.3.2 衍生傾斜裂隙35-39
- 3.4 黃土裂隙的特征39-43
- 3.4.1 黃土裂隙的寬度和深度特征39-40
- 3.4.2 黃土裂隙的產(chǎn)狀40-41
- 3.4.3 黃土裂隙的位置分布41-43
- 第四章 黃土裂隙的演化機制43-51
- 4.1 裂隙發(fā)育的影響因素43-45
- 4.2 新生裂隙的演化過程45-48
- 4.2.1 新生弧形裂隙的演化過程45-47
- 4.2.2 新生直線型裂隙的演化過程47-48
- 4.3 衍生裂隙的演化過程48-51
- 4.3.1 衍生垂直裂隙的演化過程48-50
- 4.3.2 衍生傾斜裂隙的演化過程50-51
- 第五章 黃土裂隙對斜坡破壞的控制作用51-62
- 5.1 黃土裂隙對斜坡的切割作用51-52
- 5.2 新生裂隙對斜坡破壞的作用52-56
- 5.2.1 新生弧形裂隙對滑坡的作用52-55
- 5.2.2 新生直線型裂隙對滑坡的作用55-56
- 5.3 衍生裂隙對斜坡破壞的作用56-60
- 5.3.1 衍生垂直裂隙對斜坡破壞的作用56-58
- 5.3.2 衍生傾斜裂隙對斜坡破壞的作用58-60
- 5.4 黃土斜坡破壞的繼發(fā)性60-62
- 第六章 結論62-64
- 6.1 結論62-63
- 6.2 本文不足和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63-64
- 參考文獻64-67
- 在學期間的研究成果67-68
- 致謝68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鄒運鼎;楊義和;李甲林;汪世應;楊興來;陳新華;岳樹英;;天敵對油菜蚜蟲的綜合控制作用分析[J];生物數(shù)學學報;1990年02期
2 鄭桂英;;湯原斷陷斷裂對油氣成藏的控制作用[J];內(nèi)蒙古石油化工;2011年10期
3 杜民;;溱潼凹陷阜一段古地貌特征及其對沉積的控制作用[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2年09期
4 劉俊;楊洪;沈華;李華濱;趙國霞;;構造對沉積的控制作用[J];中國礦業(yè);2006年11期
5 荀威;劉全穩(wěn);劉思疑;李理;;中拐地區(qū)花狀構造對油氣的控制作用[J];天然氣勘探與開發(fā);2009年04期
6 鄧京萍,張惠英;成都粘土的裂隙性對力學性能的控制作用[J];水文地質工程地質;1988年02期
7 劉照祥,金玉聲;淺析北北西向斷裂對礦產(chǎn)的控制作用[J];青海地質;2001年02期
8 李廣運;;BPM時間編碼介紹[J];陜西天文臺臺刊;1984年02期
9 孫建軍;;不同類型斷—砂配置輸導的油氣特征及成藏控制作用[J];東北石油大學學報;2013年01期
10 李鶴永,劉震,馬達德,李濰蓮,張延華,張永庶;柴西地區(qū)古流體勢場演化對油氣成藏的控制作用[J];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聃;;非延性耗能及其對結構地震反應的控制作用[A];中國地震學會第二屆代表大會暨學術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1984年
2 何治亮;高山林;;中國西部燕山中期運動及其對盆地改造與成藏的控制作用[A];中生代以來中國大陸板塊作用過程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3 孟憲剛;;遼西醫(yī)巫閭山北段中生代構造特征及其對金礦形成富集與分布的控制作用[A];中國地質科學院“九五”科技成果匯編[C];2001年
4 張金川;張一偉;;孔隙介質條件對天然氣成藏的控制作用[A];2002低滲透油氣儲層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2年
5 苗洪波;姚丹丹;李楠;;松遼盆地中斷層對油氣成藏的控制作用[A];第二屆中國石油地質年會——中國油氣勘探潛力及可持續(xù)發(fā)展論文集[C];2006年
6 王秀娟;吳時國;王大偉;姚根順;龔躍華;楊勝雄;;流體運移的控制作用及其與天然氣水合物成藏的關系[A];中國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7 陳均亮;朱德峰;張曉冬;;三角形塊體沉積和變形模式及其對油氣的控制作用[A];第三屆全國沉積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4年
8 岳文浙;劉鳳美;魏乃頤;宋煒;李啟全;;江西九江—瑞昌地區(qū)石炭紀沉積作用、沉積相及其對礦產(chǎn)的控制作用(研究報告)[A];中國地質科學院南京地質礦產(chǎn)研究所文集(30)[C];1987年
9 陳均亮;吳河勇;朱德峰;林春華;;三角形塊體反轉形成機制及其對油氣的控制作用[A];構造地質學新理論與新方法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10 王自瑞;;山西主要構造體系展布對地熱的控制作用[A];第三次全國地熱學術會議論文選集[C];198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吳斌;塔東地區(qū)關鍵構造體制變革、成因機制及其對油氣的控制作用[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5年
2 江波;柴西第三系構造特征及其對油氣成藏的控制作用[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2005年
3 馬鋒;塔里木盆地塔中Ⅱ號構造帶演化及其對油氣藏的控制作用[D];中國石油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呂端川;斷裂對剩余油及注采關系控制作用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5年
2 毛舉;黃土裂隙對斜坡變形破壞的控制作用[D];蘭州大學;2016年
3 楊文敏;塔南凹陷斷裂特征及其對油氣成藏與分布的控制作用[D];東北石油大學;2011年
4 周亮;方正斷陷斷裂及其對油氣成藏的控制作用[D];東北石油大學;2014年
5 郭杜軍;松遼盆地肇41-州58區(qū)塊斷裂特征及其對油氣成藏的控制作用[D];東北石油大學;2011年
6 姜超;源外隆起區(qū)成藏要素空間匹配關系及其控制作用[D];東北石油大學;2014年
本文關鍵詞:黃土裂隙對斜坡變形破壞的控制作用,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2176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421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