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慶長垣某區(qū)塊取心井區(qū)井震結合河道砂體預測
發(fā)布時間:2023-05-09 22:50
隨著開發(fā)調整挖潛的逐步深入,精細量化描述剩余油對儲層縱向、平面非均質性刻畫程度要求越來越高,單純依靠井資料無法解決井間砂體認識多解性問題和典型砂體平面微相組合多解性問題。大慶長垣某區(qū)塊葡Ⅰ1-3油層目前已經進入后續(xù)水驅開發(fā)階段,在局部小區(qū)域鉆取了若干口取心井,主要用于化學驅后的剩余油分布規(guī)律研究。本文以該小區(qū)域取心井區(qū)為靶區(qū),首先應用取心井巖心的各種界面標定沉積單元界限,對密井網測井資料劃分的沉積單元進行校正與核查,厘定儲層縱向分布特點。然后在保證對比界限準確的前提下,以搞清河道砂體分布為重點,對疊前地震資料進行表層Q補償、脈沖反褶積、粘彈性疊前偏移等精細處理,探索應用地震屬性、波形反演及地質統(tǒng)計學反演等多種方法,進行井間砂體發(fā)育以及平面砂體組合關系預測等研究。最后形成適合本區(qū)塊可靠的井震結合儲層精細刻畫方法,實現(xiàn)河道砂體的精細刻畫,為后續(xù)搞清剩余油分布、指導油田開發(fā)調整挖潛提供地質依據(jù)。研究區(qū)塊井資料相帶圖刻畫較準,井震結合進一步深化了儲層認識,總體上砂體更加零散,尤其是水下分流河道變的不連續(xù),水上河間砂分布面積增大,河道砂縮小,河道邊界更加清晰。地震屬性切片技術在本區(qū)特定的儲層分布...
【文章頁數(shù)】:88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前言
0.1 研究目的及意義
0.2 國內外發(fā)展現(xiàn)狀
0.3 研究內容及技術路線
第一章 區(qū)塊概況及儲層特征
1.1 區(qū)塊概況
1.2 油層段的對比標志層特征
1.3 目的層厚度發(fā)育特征
第二章 取心井巖心特征及分層界限厘定
2.1 對比方法
2.1.1 高分辨率層序地層對比
2.1.2 地層基準面旋回的劃分與對比方法
2.2 小層對比模式
2.2.1 河道漸變型模式
2.2.2 河道溢岸型模式
2.2.3 孤立河道型模式
2.2.4 疊加型砂體模式
2.3 研究區(qū)塊的葡Ⅰ 1-3層序劃分難點
2.3.1 葡Ⅰ33單元底界確定
2.3.2 葡Ⅰ33與葡Ⅰ32單元切疊合層界限劃分
2.3.3 葡Ⅰ21上下單元的界限劃分
2.4 取心井巖心特征
2.4.1 葡Ⅰ33單元底界及單元內部夾層特征
2.4.2 葡Ⅰ21上下單元巖心特征
2.5 分層界限厘定與修改
第三章 地震資料處理及地震屬性預測
3.1 地震資料處理
3.1.1 處理特點
3.1.2 處理效果
3.2 地震屬性預測
3.2.1 工作流程及工作量
3.2.2 技術關鍵點
第四章 地震反演方法應用
4.1 波形指示反演
4.1.1 波形指示反演原理與技術流程
4.1.2 主要工作量
4.1.3 波形指示反演成果與認識
4.2 地質統(tǒng)計學反演
4.2.1 反演前處理
4.2.2 曲線重構方法研究
4.2.3 地震反演可行性分析
4.2.4 地震反演實現(xiàn)過程
4.2.5 地震反演精度驗證
第五章 井震結合相圖繪制及砂體變化特征
5.1 井資料相圖
5.2 井震結合砂體變化分析
5.3 砂體分布特征
結論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發(fā)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錄
致謝
本文編號:3812533
【文章頁數(shù)】:88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前言
0.1 研究目的及意義
0.2 國內外發(fā)展現(xiàn)狀
0.3 研究內容及技術路線
第一章 區(qū)塊概況及儲層特征
1.1 區(qū)塊概況
1.2 油層段的對比標志層特征
1.3 目的層厚度發(fā)育特征
第二章 取心井巖心特征及分層界限厘定
2.1 對比方法
2.1.1 高分辨率層序地層對比
2.1.2 地層基準面旋回的劃分與對比方法
2.2 小層對比模式
2.2.1 河道漸變型模式
2.2.2 河道溢岸型模式
2.2.3 孤立河道型模式
2.2.4 疊加型砂體模式
2.3 研究區(qū)塊的葡Ⅰ 1-3層序劃分難點
2.3.1 葡Ⅰ33單元底界確定
2.3.2 葡Ⅰ33與葡Ⅰ32單元切疊合層界限劃分
2.3.3 葡Ⅰ21上下單元的界限劃分
2.4 取心井巖心特征
2.4.1 葡Ⅰ33單元底界及單元內部夾層特征
2.4.2 葡Ⅰ21上下單元巖心特征
2.5 分層界限厘定與修改
第三章 地震資料處理及地震屬性預測
3.1 地震資料處理
3.1.1 處理特點
3.1.2 處理效果
3.2 地震屬性預測
3.2.1 工作流程及工作量
3.2.2 技術關鍵點
第四章 地震反演方法應用
4.1 波形指示反演
4.1.1 波形指示反演原理與技術流程
4.1.2 主要工作量
4.1.3 波形指示反演成果與認識
4.2 地質統(tǒng)計學反演
4.2.1 反演前處理
4.2.2 曲線重構方法研究
4.2.3 地震反演可行性分析
4.2.4 地震反演實現(xiàn)過程
4.2.5 地震反演精度驗證
第五章 井震結合相圖繪制及砂體變化特征
5.1 井資料相圖
5.2 井震結合砂體變化分析
5.3 砂體分布特征
結論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發(fā)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錄
致謝
本文編號:381253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3812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