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馬拉雅造山帶東段上三疊統(tǒng)充填序列及構造演化
發(fā)布時間:2022-10-29 11:03
位于西藏東南山南地區(qū)雅魯藏布江縫合帶之南的上三疊統(tǒng)朗杰學群和涅如組,是特提斯喜馬拉雅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套巖石組合不僅保留了印度—歐亞大陸前碰撞特提斯洋的演化歷史,還記錄了后碰撞階段的地質信息,是理解前碰撞特提斯洋古地理展布和喜馬拉雅造山帶演化過程的理想研究對象。本文立足于詳細的野外地質調查,通過實測剖面、構造變形解析厘清查明了朗杰學群的內部結構,新劃分洛林巖群;借助砂巖碎屑成分分析、重礦物組合特征、全巖地化及碎屑鋯石地化指標、碎屑鋯石U-Pb年代學,對上三疊統(tǒng)序列的物源及古地理進行了討論;運用X射線衍射分析、同變形流體包裹體測溫、電子探針及云母40Ar-39Ar年代學的技術手段,定量約束上三疊統(tǒng)序列的變形變質溫壓條件及時代。洛林巖群是一套以(變質)砂巖、絹云母千枚巖為主的巖石組合,下分6個巖組,自北向南為加查巖組、桑東巖組、普姆巖組、江惹巖組、色拉巖組和邦浪巖組,其中普姆巖組中發(fā)育大量同構造石英脈,色拉巖組中可見石榴石斜長角閃巖和石榴石云母片巖。洛林巖群整體構成北沖的褶皺—逆沖疊瓦構造(D2),內部識別出兩期面理,以南傾S2
【文章頁數(shù)】:161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1 緒論
1.1 選題背景及研究意義
1.2 研究歷史回顧
1.2.1 喜馬拉雅造山帶主要構造單元
1.2.2 印度-歐亞大陸初始碰撞時代
1.3 研究內容及完成工作量
1.4 實驗分析方法
1.4.1 砂巖碎屑成分分析
1.4.2 砂巖重礦物分選
1.4.3 沉積巖全巖主微量分析
1.4.4 碎屑鋯石U-Pb同位素定年
1.4.5 X射線衍射
1.4.6 流體包裹體顯微測溫及激光拉曼光譜分析
1.4.7 電子探針分析
1.4.8 ~(40)Ar-~(39)Ar同位素定年
1.5 主要創(chuàng)新點
2 區(qū)域地質背景
2.1 巖石地層單元
2.1.1 洛林巖群
2.1.2 朗杰學群
2.1.3 涅如組
2.2 構造變形
2.2.1 D1南沖褶皺-逆沖變形
2.2.2 D2北沖褶皺-逆沖變形
3 物源分析及古地理重建
3.1 實驗分析結果
3.1.1 砂巖巖相學
3.1.2 砂巖重礦物組合
3.1.3 沉積巖全巖地球化學
3.1.4 碎屑鋯石年代學
3.2 討論
3.2.1 砂巖巖相學及重礦物組合的指示意義
3.2.2 地球化學物源指標
3.2.3 最大沉積年齡
3.2.4 碎屑鋯石年齡統(tǒng)計
3.2.5 再議“拉薩物源”模型
3.2.6 晚三疊世古地理重建
4 后沉積構造演化—變質變形作用探討
4.1 實驗分析結果
4.1.1 伊利石結晶度
4.1.2 流體包裹體顯微測溫
4.1.3 礦物地球化學組成
4.1.4 ~(40)Ar-~(39)Ar同位素年齡
4.2 討論
4.2.1 泥質巖石低級別變質作用
4.2.2 流體變質溫壓條件
4.2.3 礦物溫壓計
4.2.4 變質-變形時代探討
5 討論
5.1 上三疊統(tǒng)序列的大地構造屬性
5.2 上三疊統(tǒng)序列的構造演化
6 結論
致謝
參考文獻
附加材料
個人簡歷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Late Triassic sedimentary records in the northern Tethyan Himalaya:Tectonic link with Greater India[J]. Huawen Cao,Yong Huang,Guangming Li,Linkui Zhang,Jianyang Wu,Lei Dong,Zuowen Dai,Liu Lu. Geoscience Frontiers. 2018(01)
[2]喜馬拉雅匯聚帶結構-屬性解剖及印度-歐亞大陸最終拼貼格局[J]. 肖文交,敖松堅,楊磊,韓春明,萬博,張繼恩,張志勇,李睿,陳振宇,宋帥華. 中國科學:地球科學. 2017(06)
[3]利用沉積記錄精確約束印度-亞洲大陸碰撞時間與過程[J]. 胡修棉,王建剛,安慰,Eduardo GARZANTI,李娟. 中國科學:地球科學. 2017(03)
[4]雅魯藏布江縫合帶東段白堊紀混雜巖歸屬及其構造意義[J]. 張朝凱,李祥輝. 地質通報. 2015(12)
[5]Plate tectonics in the late Paleozoic[J]. Mathew Domeier,Trond H.Torsvik. Geoscience Frontiers. 2014(03)
[6]西藏山南地區(qū)上三疊統(tǒng)復理石郎杰學群巖性分布樣式及其意義[J]. 張朝凱,李祥輝,王尹,孫勇. 沉積學報. 2014(01)
[7]試論西藏南部上三疊統(tǒng)復理石郎杰學群與涅如組[J]. 李祥輝,王尹,徐文禮,孫勇,孔慶友,曾慶高,謝饒武,毛國政,尼瑪次仁,周勇,劉玲. 地質學報. 2011(10)
[8]西藏仁布地區(qū)上三疊統(tǒng)復理石物源分析[J]. 徐文禮,李祥輝,王尹,曾慶高,孫勇,尼瑪次仁. 高校地質學報. 2011(02)
[9]西藏仁布地區(qū)上三疊統(tǒng)重礦物組合與物源分析[J]. 曾慶高,李祥輝,夏斌,徐文禮,尼瑪次仁,普瓊,李君. 地質通報. 2009(01)
[10]從同位素年代學到構造年代學[J]. 王瑜,周麗云. 地質通報. 2008(12)
本文編號:3697568
【文章頁數(shù)】:161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1 緒論
1.1 選題背景及研究意義
1.2 研究歷史回顧
1.2.1 喜馬拉雅造山帶主要構造單元
1.2.2 印度-歐亞大陸初始碰撞時代
1.3 研究內容及完成工作量
1.4 實驗分析方法
1.4.1 砂巖碎屑成分分析
1.4.2 砂巖重礦物分選
1.4.3 沉積巖全巖主微量分析
1.4.4 碎屑鋯石U-Pb同位素定年
1.4.5 X射線衍射
1.4.6 流體包裹體顯微測溫及激光拉曼光譜分析
1.4.7 電子探針分析
1.4.8 ~(40)Ar-~(39)Ar同位素定年
1.5 主要創(chuàng)新點
2 區(qū)域地質背景
2.1 巖石地層單元
2.1.1 洛林巖群
2.1.2 朗杰學群
2.1.3 涅如組
2.2 構造變形
2.2.1 D1南沖褶皺-逆沖變形
2.2.2 D2北沖褶皺-逆沖變形
3 物源分析及古地理重建
3.1 實驗分析結果
3.1.1 砂巖巖相學
3.1.2 砂巖重礦物組合
3.1.3 沉積巖全巖地球化學
3.1.4 碎屑鋯石年代學
3.2 討論
3.2.1 砂巖巖相學及重礦物組合的指示意義
3.2.2 地球化學物源指標
3.2.3 最大沉積年齡
3.2.4 碎屑鋯石年齡統(tǒng)計
3.2.5 再議“拉薩物源”模型
3.2.6 晚三疊世古地理重建
4 后沉積構造演化—變質變形作用探討
4.1 實驗分析結果
4.1.1 伊利石結晶度
4.1.2 流體包裹體顯微測溫
4.1.3 礦物地球化學組成
4.1.4 ~(40)Ar-~(39)Ar同位素年齡
4.2 討論
4.2.1 泥質巖石低級別變質作用
4.2.2 流體變質溫壓條件
4.2.3 礦物溫壓計
4.2.4 變質-變形時代探討
5 討論
5.1 上三疊統(tǒng)序列的大地構造屬性
5.2 上三疊統(tǒng)序列的構造演化
6 結論
致謝
參考文獻
附加材料
個人簡歷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Late Triassic sedimentary records in the northern Tethyan Himalaya:Tectonic link with Greater India[J]. Huawen Cao,Yong Huang,Guangming Li,Linkui Zhang,Jianyang Wu,Lei Dong,Zuowen Dai,Liu Lu. Geoscience Frontiers. 2018(01)
[2]喜馬拉雅匯聚帶結構-屬性解剖及印度-歐亞大陸最終拼貼格局[J]. 肖文交,敖松堅,楊磊,韓春明,萬博,張繼恩,張志勇,李睿,陳振宇,宋帥華. 中國科學:地球科學. 2017(06)
[3]利用沉積記錄精確約束印度-亞洲大陸碰撞時間與過程[J]. 胡修棉,王建剛,安慰,Eduardo GARZANTI,李娟. 中國科學:地球科學. 2017(03)
[4]雅魯藏布江縫合帶東段白堊紀混雜巖歸屬及其構造意義[J]. 張朝凱,李祥輝. 地質通報. 2015(12)
[5]Plate tectonics in the late Paleozoic[J]. Mathew Domeier,Trond H.Torsvik. Geoscience Frontiers. 2014(03)
[6]西藏山南地區(qū)上三疊統(tǒng)復理石郎杰學群巖性分布樣式及其意義[J]. 張朝凱,李祥輝,王尹,孫勇. 沉積學報. 2014(01)
[7]試論西藏南部上三疊統(tǒng)復理石郎杰學群與涅如組[J]. 李祥輝,王尹,徐文禮,孫勇,孔慶友,曾慶高,謝饒武,毛國政,尼瑪次仁,周勇,劉玲. 地質學報. 2011(10)
[8]西藏仁布地區(qū)上三疊統(tǒng)復理石物源分析[J]. 徐文禮,李祥輝,王尹,曾慶高,孫勇,尼瑪次仁. 高校地質學報. 2011(02)
[9]西藏仁布地區(qū)上三疊統(tǒng)重礦物組合與物源分析[J]. 曾慶高,李祥輝,夏斌,徐文禮,尼瑪次仁,普瓊,李君. 地質通報. 2009(01)
[10]從同位素年代學到構造年代學[J]. 王瑜,周麗云. 地質通報. 2008(12)
本文編號:369756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3697568.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