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盆地南部上古生界山1-盒8段物源分析及盆山耦合關系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2-09-24 20:42
鄂爾多斯盆地晚古生代地層發(fā)育廣泛,含油氣資源豐富。但盆地南部上古生界研究相對薄弱,油氣勘探程度低,仍無重大勘探突破,特別是盆地南部物源不明確嚴重制約著該地區(qū)天然氣勘探。盆地南緣秦嶺造山帶演化過程對鄂爾多斯盆地的形成演化、沉積建造以及油氣藏的形成與改造都具有重要控制作用。然而,至今有關秦嶺造山帶構造演化對鄂爾多斯盆地物質充填與沉積過程的耦合關系尚不十分清楚。基于此,通過對鄂爾多斯盆地南部鉆井巖心和野外露頭剖面觀察、古流向分析,以及砂巖碎屑組分和重礦物特征分析,結合沉積地球化學和碎屑鋯石同位素U–Pb定年及Lu–Hf同位素物源示蹤等方法綜合研究,重點分析鄂爾多斯盆地南部山1–盒8段沉積物源,進而探討鄂爾多斯盆地南部古生代中晚期沉積充填與周緣造山帶演化耦合關系。得出如下認識:(1)鄂爾多斯盆地南部1段和盒8段沉積期古流向、砂巖類型、巖屑類型及其相對含量、重礦物類型及其分布特征基本一致,具有良好繼承性。但西南部和東南部上述特征差異大,表明兩地區(qū)物源供給具有明顯差異。(2)沉積地球化學分析表明,鄂爾多斯盆地南部山1–盒8段物源主要來自石英質旋回物源區(qū),中性火成巖和鎂鐵質巖物源區(qū)次之,反映物源主要...
【文章頁數(shù)】:248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選題背景及科學意義
1.2 研究現(xiàn)狀
1.2.1 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
1.2.2 鄂爾多斯盆地南部上古生界源區(qū)示蹤研究現(xiàn)狀
1.3 研究內容、思路及方法
1.4 論文主要工作量
1.5 創(chuàng)新點
第二章 區(qū)域地質概況
2.1 構造單元劃分
2.2 鄂爾多斯盆地構造演化
2.3 地層及沉積相發(fā)育
2.4 周緣造山帶地質特征
2.4.1 北秦嶺造山帶
2.4.2 北祁連造山帶
2.4.3 孔茲巖帶
2.4.4 陰山陸塊
2.4.5 華北中部造山帶
第三章 鄂爾多斯盆地南部山 1–盒8段常規(guī)方法物源分析
3.1 古流向特征
3.2 砂巖碎屑組分特征
3.3 巖屑特征
3.4 重礦物特征
3.4.1 重礦物組合特征
3.4.2 重礦物平面分布
3.4.3 重礦物特征指數(shù)
3.5 小結
第四章 沉積地球化學物源分析
4.1 樣品及分析方法
4.1.1 樣品
4.1.2 全巖主量元素分析
4.1.3 全巖微量元素分析
4.2 沉積地球化學特征及其物源意義
4.2.1 山1段砂巖地球化學特征
4.2.2 盒8段砂巖地球化學特征
4.3 小結
第五章 碎屑鋯石U–Pb定年和Lu–Hf同位素物源分析
5.1 樣品及分析方法
5.1.1 樣品
5.1.2 鋯石LA–ICP–MS U–Pb定年
5.1.3 鋯石原位Lu–Hf同位素分析
5.2 碎屑鋯石U–Pb年代學特征
5.2.1 山1段碎屑鋯石U–Pb年代學特征
5.2.2 盒8段碎屑鋯石U–Pb年代學特征
5.3 原位Lu–Hf同位素特征
5.3.1 山1段Lu–Hf同位素特征
5.3.2 盒8段Lu–Hf同位素特征
5.4 碎屑鋯石U–Pb定年和Lu–Hf同位素物源分析
5.4.1 構造環(huán)境分析
5.4.2 2600~1600 Ma年齡組物源分析
5.4.3 1150~1000 Ma和 700~550 Ma年齡組物源分析
5.4.4 550~350 Ma年齡組物源分析
5.4.5 350-260 Ma年齡組物源分析
5.5 小結
第六章 綜合物源分析
第七章 盆山耦合關系
7.1 山 1–盒8段沉積相序組合及沉積相演化
7.1.1 山 1–盒8段沉積相序組合及演化特征
7.1.2 山 1–盒8段沉積相展布特征
7.2 盆地周緣造山作用與盆地內南部物質充填響應
7.2.1 秦嶺造山帶與盆地內南部物質充填響應
7.2.2 北祁連造山帶與盆地內南部物質充填響應
7.3 小結
結論
參考文獻
附錄
致謝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簡介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關于秦嶺造山帶[J]. 張國偉,郭安林,董云鵬,姚安平. 地質力學學報. 2019(05)
[2]內蒙古狼山地區(qū)早二疊世晚期花崗閃長巖:地球化學、年代學、Hf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質意義[J]. 劉洋,王文龍,滕學建,郭碩,滕飛,何鵬,田健,段霄龍. 地球科學進展. 2019(04)
[3]鄂爾多斯盆地西南部上古生界山1、盒8段古水流分析[J]. 崔凱. 地下水. 2019(01)
[4]多元統(tǒng)計分析方法在南堡凹陷東營組砂巖重礦物物源分析中的應用[J]. 劉座辰,孟令箭. 地質學刊. 2018(03)
[5]內蒙古狼山地區(qū)早石炭世角閃輝長巖、花崗閃長巖的巖石成因及構造意義[J]. 田健,滕學建,劉洋,滕飛,何鵬,郭碩,王文龍. 巖石礦物學雜志. 2018(05)
[6]內蒙古狼山地區(qū)石炭紀-三疊紀巖漿作用及其構造意義[J]. 田健,辛后田,滕學建,劉洋,郭碩,滕飛,何鵬,王文龍. 地球科學. 2019(01)
[7]內蒙古大青山地區(qū)同盛茂晚石炭世火山巖的年代學、地球化學和Hf同位素研究及其地質意義[J]. 張喬,李玉宏,陳高潮,韓偉,王靖. 高校地質學報. 2018(02)
[8]華北克拉通西部基底早前寒武紀地質事件、性質及其地質意義[J]. 張成立,茍龍龍,第五春榮,劉欣雨,趙嬌,胡育華. 巖石學報. 2018(04)
[9]秦嶺的由來[J]. 孟慶任. 中國科學:地球科學. 2017(04)
[10]鄂爾多斯盆地隴東地區(qū)二疊系山西組—石盒子組母巖類型和構造背景[J]. 賀敬聰,朱筱敏,李明瑞,劉芬,葉蕾,薛夢戈. 古地理學報. 2017(02)
博士論文
[1]華北中部構造帶中段古元古代末構造演化及意義[D]. 趙遠方.中國地質科學院 2019
[2]華北克拉通中部古元代地質演化[D]. 趙嬌.西北大學 2018
[3]中央造山帶中部中生代盆山耦合與構造演化[D]. 張義平.中國地質科學院 2018
[4]北秦嶺地體東段巖漿作用與地殼演化[D]. 劉丙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2014
[5]鄂爾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物源及層序巖相古地理研究[D]. 王國茹.成都理工大學 2011
[6]鄂爾多斯盆地南部晚古生代沉積—構造演化及天然氣勘探潛力研究[D]. 閆建萍.西北大學 2010
[7]秦嶺造山帶東部花崗巖成因及其與造山帶構造演化的關系[D]. 雷敏.中國地質科學院 2010
[8]內蒙古大青山地區(qū)晚古生代—早中生代花崗巖成因及其形成構造環(huán)境[D]. 趙慶英.吉林大學 2010
[9]鄂爾多斯盆地自然電場及石油地質意義[D]. 馮兵.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2010
[10]鄂爾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沉積體系及油氣富集規(guī)律研究[D]. 陳全紅.西北大學 2007
碩士論文
[1]鄂爾多斯盆地南部上古生界山1—盒8段物源及其對盆地南部沉積充填格局的影響[D]. 崔凱.西北大學 2019
[2]冀北尚義宣付夭孔茲巖變質作用特征及鋯石U-Pb年代學研究[D]. 李清楊.成都理工大學 2019
[3]陰山-燕山北麓晚古生代富堿侵入巖帶的厘定及其地質意義[D]. 龔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2019
[4]鄂爾多斯盆地隴東地區(qū)盒8段-山1段“源-匯”系統(tǒng)研究[D]. 賀敬聰.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2017
[5]秦嶺雜巖中斜長角閃巖多期變質作用研究及其地質意義[D]. 王亞偉.西北大學 2015
[6]包頭—二連地區(qū)顯生宙花崗巖年代學格架、Hf同位素特征及地質意義[D]. 莫南.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2015
[7]華北地塊北緣西段巴彥諾爾公—狼山地區(qū)二疊紀牙馬圖巖體巖漿混合成因及其意義探討[D]. 張建軍.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2012
[8]鄂爾多斯盆地富縣地區(qū)山西組—下石盒子組沉積相及儲層特征研究[D]. 廖志偉.成都理工大學 2012
[9]鄂爾多斯南緣及鄰區(qū)石盒子組、延長組沉積期盆地原型及演化[D]. 羅婷婷.西北大學 2011
[10]內蒙古西紅山地區(qū)花崗—綠巖帶的研究[D]. 任云偉.吉林大學 2010
本文編號:3680832
【文章頁數(shù)】:248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選題背景及科學意義
1.2 研究現(xiàn)狀
1.2.1 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
1.2.2 鄂爾多斯盆地南部上古生界源區(qū)示蹤研究現(xiàn)狀
1.3 研究內容、思路及方法
1.4 論文主要工作量
1.5 創(chuàng)新點
第二章 區(qū)域地質概況
2.1 構造單元劃分
2.2 鄂爾多斯盆地構造演化
2.3 地層及沉積相發(fā)育
2.4 周緣造山帶地質特征
2.4.1 北秦嶺造山帶
2.4.2 北祁連造山帶
2.4.3 孔茲巖帶
2.4.4 陰山陸塊
2.4.5 華北中部造山帶
第三章 鄂爾多斯盆地南部山 1–盒8段常規(guī)方法物源分析
3.1 古流向特征
3.2 砂巖碎屑組分特征
3.3 巖屑特征
3.4 重礦物特征
3.4.1 重礦物組合特征
3.4.2 重礦物平面分布
3.4.3 重礦物特征指數(shù)
3.5 小結
第四章 沉積地球化學物源分析
4.1 樣品及分析方法
4.1.1 樣品
4.1.2 全巖主量元素分析
4.1.3 全巖微量元素分析
4.2 沉積地球化學特征及其物源意義
4.2.1 山1段砂巖地球化學特征
4.2.2 盒8段砂巖地球化學特征
4.3 小結
第五章 碎屑鋯石U–Pb定年和Lu–Hf同位素物源分析
5.1 樣品及分析方法
5.1.1 樣品
5.1.2 鋯石LA–ICP–MS U–Pb定年
5.1.3 鋯石原位Lu–Hf同位素分析
5.2 碎屑鋯石U–Pb年代學特征
5.2.1 山1段碎屑鋯石U–Pb年代學特征
5.2.2 盒8段碎屑鋯石U–Pb年代學特征
5.3 原位Lu–Hf同位素特征
5.3.1 山1段Lu–Hf同位素特征
5.3.2 盒8段Lu–Hf同位素特征
5.4 碎屑鋯石U–Pb定年和Lu–Hf同位素物源分析
5.4.1 構造環(huán)境分析
5.4.2 2600~1600 Ma年齡組物源分析
5.4.3 1150~1000 Ma和 700~550 Ma年齡組物源分析
5.4.4 550~350 Ma年齡組物源分析
5.4.5 350-260 Ma年齡組物源分析
5.5 小結
第六章 綜合物源分析
第七章 盆山耦合關系
7.1 山 1–盒8段沉積相序組合及沉積相演化
7.1.1 山 1–盒8段沉積相序組合及演化特征
7.1.2 山 1–盒8段沉積相展布特征
7.2 盆地周緣造山作用與盆地內南部物質充填響應
7.2.1 秦嶺造山帶與盆地內南部物質充填響應
7.2.2 北祁連造山帶與盆地內南部物質充填響應
7.3 小結
結論
參考文獻
附錄
致謝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簡介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關于秦嶺造山帶[J]. 張國偉,郭安林,董云鵬,姚安平. 地質力學學報. 2019(05)
[2]內蒙古狼山地區(qū)早二疊世晚期花崗閃長巖:地球化學、年代學、Hf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質意義[J]. 劉洋,王文龍,滕學建,郭碩,滕飛,何鵬,田健,段霄龍. 地球科學進展. 2019(04)
[3]鄂爾多斯盆地西南部上古生界山1、盒8段古水流分析[J]. 崔凱. 地下水. 2019(01)
[4]多元統(tǒng)計分析方法在南堡凹陷東營組砂巖重礦物物源分析中的應用[J]. 劉座辰,孟令箭. 地質學刊. 2018(03)
[5]內蒙古狼山地區(qū)早石炭世角閃輝長巖、花崗閃長巖的巖石成因及構造意義[J]. 田健,滕學建,劉洋,滕飛,何鵬,郭碩,王文龍. 巖石礦物學雜志. 2018(05)
[6]內蒙古狼山地區(qū)石炭紀-三疊紀巖漿作用及其構造意義[J]. 田健,辛后田,滕學建,劉洋,郭碩,滕飛,何鵬,王文龍. 地球科學. 2019(01)
[7]內蒙古大青山地區(qū)同盛茂晚石炭世火山巖的年代學、地球化學和Hf同位素研究及其地質意義[J]. 張喬,李玉宏,陳高潮,韓偉,王靖. 高校地質學報. 2018(02)
[8]華北克拉通西部基底早前寒武紀地質事件、性質及其地質意義[J]. 張成立,茍龍龍,第五春榮,劉欣雨,趙嬌,胡育華. 巖石學報. 2018(04)
[9]秦嶺的由來[J]. 孟慶任. 中國科學:地球科學. 2017(04)
[10]鄂爾多斯盆地隴東地區(qū)二疊系山西組—石盒子組母巖類型和構造背景[J]. 賀敬聰,朱筱敏,李明瑞,劉芬,葉蕾,薛夢戈. 古地理學報. 2017(02)
博士論文
[1]華北中部構造帶中段古元古代末構造演化及意義[D]. 趙遠方.中國地質科學院 2019
[2]華北克拉通中部古元代地質演化[D]. 趙嬌.西北大學 2018
[3]中央造山帶中部中生代盆山耦合與構造演化[D]. 張義平.中國地質科學院 2018
[4]北秦嶺地體東段巖漿作用與地殼演化[D]. 劉丙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2014
[5]鄂爾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物源及層序巖相古地理研究[D]. 王國茹.成都理工大學 2011
[6]鄂爾多斯盆地南部晚古生代沉積—構造演化及天然氣勘探潛力研究[D]. 閆建萍.西北大學 2010
[7]秦嶺造山帶東部花崗巖成因及其與造山帶構造演化的關系[D]. 雷敏.中國地質科學院 2010
[8]內蒙古大青山地區(qū)晚古生代—早中生代花崗巖成因及其形成構造環(huán)境[D]. 趙慶英.吉林大學 2010
[9]鄂爾多斯盆地自然電場及石油地質意義[D]. 馮兵.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2010
[10]鄂爾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沉積體系及油氣富集規(guī)律研究[D]. 陳全紅.西北大學 2007
碩士論文
[1]鄂爾多斯盆地南部上古生界山1—盒8段物源及其對盆地南部沉積充填格局的影響[D]. 崔凱.西北大學 2019
[2]冀北尚義宣付夭孔茲巖變質作用特征及鋯石U-Pb年代學研究[D]. 李清楊.成都理工大學 2019
[3]陰山-燕山北麓晚古生代富堿侵入巖帶的厘定及其地質意義[D]. 龔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2019
[4]鄂爾多斯盆地隴東地區(qū)盒8段-山1段“源-匯”系統(tǒng)研究[D]. 賀敬聰.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2017
[5]秦嶺雜巖中斜長角閃巖多期變質作用研究及其地質意義[D]. 王亞偉.西北大學 2015
[6]包頭—二連地區(qū)顯生宙花崗巖年代學格架、Hf同位素特征及地質意義[D]. 莫南.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2015
[7]華北地塊北緣西段巴彥諾爾公—狼山地區(qū)二疊紀牙馬圖巖體巖漿混合成因及其意義探討[D]. 張建軍.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2012
[8]鄂爾多斯盆地富縣地區(qū)山西組—下石盒子組沉積相及儲層特征研究[D]. 廖志偉.成都理工大學 2012
[9]鄂爾多斯南緣及鄰區(qū)石盒子組、延長組沉積期盆地原型及演化[D]. 羅婷婷.西北大學 2011
[10]內蒙古西紅山地區(qū)花崗—綠巖帶的研究[D]. 任云偉.吉林大學 2010
本文編號:368083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3680832.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