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沿海長樂-詔安斷裂帶中段構造特征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2-02-15 12:59
長樂—詔安斷裂帶地處福建東南沿海,位于歐亞板塊東南緣,受印度洋板塊和太平洋板塊或菲律賓板塊的共同作用,地殼活動與變形強烈,是我國東南沿海相對活躍的中強地震多發(fā)區(qū)?墒,對該斷裂帶變形特征的認識仍較模糊。本文著重選取長樂—詔安斷裂帶中段(莆田—泉州段)為研究對象,野外調查了斷裂帶中段的構造形跡,觀測大量的劈理帶產(chǎn)狀,采集與斷裂相關的巖漿巖樣品并進行測試,討論了斷裂帶的性質和規(guī)模、變形特征、變質變形期、新構造運動、構造應力場及其構造演化。長樂—詔安斷裂帶形成于燕山運動初期,總體表現(xiàn)為左旋逆沖剪切特征。本帶沿海地區(qū)出露的基性巖墻群及其圍巖花崗巖體內存在的“暗色微粒包體”,指示了在中生代斷裂帶可能切穿地殼,并引發(fā)殼幔源巖漿混合事件。長樂—詔安斷裂帶還控制著該區(qū)中生代晚期的巖漿活動,據(jù)巖漿巖樣品的鋯石U-Pb測年結果表明,本地區(qū)晚中生代的巖漿活動至少存在兩期,即晚侏羅世早白堊世早期、早白堊世晚期晚白堊世早期,分別產(chǎn)生于擠壓與伸展的構造背景。本帶中段內巖石表現(xiàn)出不同程度的變質變形特征,推測與斷裂的形成與發(fā)展密切相關。除局部地區(qū)發(fā)育韌性剪切帶外,帶內構造變...
【文章來源】:成都理工大學四川省
【文章頁數(shù)】:83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技術路線框圖
成都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構造-巖漿帶與政和—大埔 NNE 向斷裂帶交匯在南平一帶,將西北隆起帶、閩西南坳陷帶與閩東火山斷坳帶等三個一級構地質志,1985)(如圖 2-1)。山斷坳帶,在加里東期與華力西—印支期坳陷褶皺的基礎之生了大規(guī)模的斷陷與坳陷所形成的,在晚侏羅世和早白堊世山噴發(fā),成為浙閩粵火山帶東南沿海主體部分。燕山早期階生了較為劇烈的區(qū)域變質作用、混合巖化作用,發(fā)育成沿海典同時,還伴有強烈的巖漿活動,以陸相酸-中酸性火山巖及燕積侵入為主要表現(xiàn)特征。在帶內基底,局部零星見下元古界變質巖系,同時發(fā)育有石炭系—三疊系地層。其蓋層以新近系,在佛曇等地見玄武巖零星出露。本帶根據(jù)幾條次級斷裂,可-梅林斷陷帶、周寧-華安斷隆帶、福鼎云霄斷陷帶以及閩東南次一級構造單元。
經(jīng)后期隆升剝蝕,一些混合巖、混合花崗巖出露于地部構造特征—詔安斷裂帶是一個顯著的重力陡變帶和航磁異常梯度帶,反映了質成分與地殼結構構造存在較大差異(廖其林,1989;丁祥煥,2002;聶童春,2006)。在重力異常圖上,該帶東南側為重力正異重力負異常區(qū),其正、負布格重力異常的交變帶與長樂—詔安斷裂如圖 2-2)。重力資料同樣顯示福建東南沿海為一個 NE 向上地幔坳的臺灣海峽則為NE向的上地幔隆起帶,本斷裂帶正處于兩者交接現(xiàn)向西傾斜的斜坡(丁祥煥,1991)。在航磁異常圖上,研究區(qū)為異常區(qū),正異常值高達+400nt,整體呈現(xiàn)一系列零星而狹窄的 N帶,進一步證實了 NE 向構造基底的存在性。本區(qū)地殼基本上屬于由于人工地震探測,區(qū)內地殼厚度僅有 29~31km,具有由西向東漸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臺灣海峽西岸地應力特征研究[J]. 李冉,陳群策,張重遠,孟文,牛琳琳,邱君,陳利忠. 地質學報. 2016(08)
[2]福建東山中生代花崗巖的LA-ICP-MS鋯石同位素定年及其地質意義[J]. 黃長煌. 福建地質. 2015(04)
[3]海峽西岸長樂—南澳斷裂帶中段現(xiàn)今原位地應力測量[J]. 張鵬,胡秋韻,豐成君,孫煒峰,譚成軒. 地球學報. 2015(04)
[4]福建石獅白堊紀花崗巖與中基性脈巖的年代學與地球化學[J]. 丁聰,趙志丹,楊金豹,周紅芳,盛丹,侯青葉,胡兆初. 巖石學報. 2015(05)
[5]柴達木盆地北緣晚海西—印支期古構造應力分析[J]. 彭淵,馬寅生,劉成林,孫嬌鵬,程海艷,代昆,鄭策. 地球學報. 2015(01)
[6]福建地區(qū)地殼變形特征研究[J]. 林樹,王紫燕,李祖寧,關玉梅,陳光. 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 2013(03)
[7]不同成因鋯石的微量元素特征研究進展[J]. 雷瑋琰,施光海,劉迎新. 地學前緣. 2013(04)
[8]福建晚中生代火山地層研究新進展[J]. 鄭克麗. 福建地質. 2012(04)
[9]臺灣海峽及其鄰區(qū)現(xiàn)今構造應力場數(shù)值模擬[J]. 楊小秋,施小斌,許鶴華. 地球物理學報. 2012(07)
[10]福建第四紀活斷裂巖石顯微構造特征與孕震標志研究[J]. 王洪濤,鄭師春. 華南地震. 2011(02)
碩士論文
[1]福建沿海長樂—詔安構造帶(北段)研究[D]. 崔驍.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2017
[2]福建沿海地區(qū)晚中生代中—基性巖墻群的年代學和巖石地球化學[D]. 楊永峰.浙江大學 2008
本文編號:3626676
【文章來源】:成都理工大學四川省
【文章頁數(shù)】:83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技術路線框圖
成都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構造-巖漿帶與政和—大埔 NNE 向斷裂帶交匯在南平一帶,將西北隆起帶、閩西南坳陷帶與閩東火山斷坳帶等三個一級構地質志,1985)(如圖 2-1)。山斷坳帶,在加里東期與華力西—印支期坳陷褶皺的基礎之生了大規(guī)模的斷陷與坳陷所形成的,在晚侏羅世和早白堊世山噴發(fā),成為浙閩粵火山帶東南沿海主體部分。燕山早期階生了較為劇烈的區(qū)域變質作用、混合巖化作用,發(fā)育成沿海典同時,還伴有強烈的巖漿活動,以陸相酸-中酸性火山巖及燕積侵入為主要表現(xiàn)特征。在帶內基底,局部零星見下元古界變質巖系,同時發(fā)育有石炭系—三疊系地層。其蓋層以新近系,在佛曇等地見玄武巖零星出露。本帶根據(jù)幾條次級斷裂,可-梅林斷陷帶、周寧-華安斷隆帶、福鼎云霄斷陷帶以及閩東南次一級構造單元。
經(jīng)后期隆升剝蝕,一些混合巖、混合花崗巖出露于地部構造特征—詔安斷裂帶是一個顯著的重力陡變帶和航磁異常梯度帶,反映了質成分與地殼結構構造存在較大差異(廖其林,1989;丁祥煥,2002;聶童春,2006)。在重力異常圖上,該帶東南側為重力正異重力負異常區(qū),其正、負布格重力異常的交變帶與長樂—詔安斷裂如圖 2-2)。重力資料同樣顯示福建東南沿海為一個 NE 向上地幔坳的臺灣海峽則為NE向的上地幔隆起帶,本斷裂帶正處于兩者交接現(xiàn)向西傾斜的斜坡(丁祥煥,1991)。在航磁異常圖上,研究區(qū)為異常區(qū),正異常值高達+400nt,整體呈現(xiàn)一系列零星而狹窄的 N帶,進一步證實了 NE 向構造基底的存在性。本區(qū)地殼基本上屬于由于人工地震探測,區(qū)內地殼厚度僅有 29~31km,具有由西向東漸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臺灣海峽西岸地應力特征研究[J]. 李冉,陳群策,張重遠,孟文,牛琳琳,邱君,陳利忠. 地質學報. 2016(08)
[2]福建東山中生代花崗巖的LA-ICP-MS鋯石同位素定年及其地質意義[J]. 黃長煌. 福建地質. 2015(04)
[3]海峽西岸長樂—南澳斷裂帶中段現(xiàn)今原位地應力測量[J]. 張鵬,胡秋韻,豐成君,孫煒峰,譚成軒. 地球學報. 2015(04)
[4]福建石獅白堊紀花崗巖與中基性脈巖的年代學與地球化學[J]. 丁聰,趙志丹,楊金豹,周紅芳,盛丹,侯青葉,胡兆初. 巖石學報. 2015(05)
[5]柴達木盆地北緣晚海西—印支期古構造應力分析[J]. 彭淵,馬寅生,劉成林,孫嬌鵬,程海艷,代昆,鄭策. 地球學報. 2015(01)
[6]福建地區(qū)地殼變形特征研究[J]. 林樹,王紫燕,李祖寧,關玉梅,陳光. 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 2013(03)
[7]不同成因鋯石的微量元素特征研究進展[J]. 雷瑋琰,施光海,劉迎新. 地學前緣. 2013(04)
[8]福建晚中生代火山地層研究新進展[J]. 鄭克麗. 福建地質. 2012(04)
[9]臺灣海峽及其鄰區(qū)現(xiàn)今構造應力場數(shù)值模擬[J]. 楊小秋,施小斌,許鶴華. 地球物理學報. 2012(07)
[10]福建第四紀活斷裂巖石顯微構造特征與孕震標志研究[J]. 王洪濤,鄭師春. 華南地震. 2011(02)
碩士論文
[1]福建沿海長樂—詔安構造帶(北段)研究[D]. 崔驍.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2017
[2]福建沿海地區(qū)晚中生代中—基性巖墻群的年代學和巖石地球化學[D]. 楊永峰.浙江大學 2008
本文編號:362667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3626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