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砂礫質灘壩沉積特征和構型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2-02-11 13:48
湖泊灘壩砂體具有離油源近、含泥少、分選好、孔滲佳的特性,是重要的油氣勘探目標,F代沉積考察有利于明晰灘壩的具體形成過程和沉積特征,是了解和研究灘壩最直接有效的研究方式。青海湖中灘壩砂體廣泛發(fā)育,是研究灘壩沉積的有利場所。綜合利用現代沉積考察、衛(wèi)星地圖觀察、探坑探槽、剖面觀測、粒度分析、薄片分析、掃描電鏡分析等研究手段,筆者對環(huán)青海湖砂礫質灘壩的沉積特征和沉積模式展開了研究,總結了砂礫質灘壩多方面的具體沉積特征,并結合水動力分析建立了青海湖砂礫質灘壩沉積模式。在此基礎上又進行了對灘壩構型的研究,最后綜合提出砂礫質灘壩的識別標志。灘壩的沉積紋層總是向湖傾斜,只有越過壩體的越岸沉積其紋層可高角度向陸傾斜。越岸沉積在灘壩沉積環(huán)境中具有重要意義。青海湖波浪帶從湖向岸可依次劃分為:對稱浪帶、歪浪帶、破浪帶、波浪重生帶、二次破浪帶、沖浪-沖洗帶。其中歪浪帶、波浪重生帶發(fā)育A類砂礫混雜沉積,破浪帶、二次破浪帶發(fā)育B類塊狀礫質沉積,沖浪-沖洗帶發(fā)育C類正粒序砂礫沉積。并由此構成灘壩ABC沉積序列。青海湖砂礫質灘壩沉積環(huán)境共發(fā)育5個微相,與靠湖側的半深湖微相相鄰,由湖向陸依次為:離岸壩微相、壩間微相、沿岸...
【文章來源】: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北京市211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8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不同坡度下灘的演化對比圖[5]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碩士學位論文-3-仍將灘壩作為共生的整體進行研究,且多為定性研究。1.2.2灘壩沉積特征前人對灘壩沉積特征的研究主要包括灘壩的形態(tài)、巖性、結構成熟度、沉積構造、生物化石、測井響應特征、地震反射特征等方面,部分涉及灘壩粒度在垂向上的變化。在對所調研的大量文獻進行系統(tǒng)梳理后總結前人在灘壩沉積特征方面的認識如下:(1)巖性:多為細砂巖或粗砂巖,少見礫巖。也可見顆粒石灰?guī)r或白云巖[6-10];(2)結構成熟度:成熟度較高,分選磨圓程度好,粒度累計曲線多呈兩段式或三段式,在礫質灘壩中也可見結構成熟度低的情況[9,11-15](圖1.2);(3)沉積構造:以淺水沉積構造為主。發(fā)育波狀交錯層理、平行層理、透鏡狀層理、低角度交錯層理[9,13,16,17](圖1.3);(4)生物化石:類型豐富,可見植物化石和生物擾動構造[18,19];(5)形態(tài):平面上沿岸線席狀或條帶狀分布[20],與湖岸分開一定距離,整體形態(tài)較低平,其頂部有時可露出水面[21];(6)測井響應特征:曲線呈高幅指狀、漏斗狀和尖刀狀。壩砂較寬幅而灘砂多呈密集“尖刀狀”指形,總體形成異常幅度向上增大的反旋回[6,22-24];(7)地震反射特征:呈中強振幅、透鏡狀反射;驗榈灼巾斖、展布較寬的丘狀反射。當灘壩厚度較薄時可能反射不明顯[6,25,26];(8)粒序:由下而上為反粒序,或呈細-粗-細的復合粒序[27,28]。圖1.2溱潼凹陷南華地區(qū)阜三段灘壩概率累積曲線[8]Fig.1.2NormalprobabilitycumulativemassdistributioncurveofNanhuaarea,QingtongDepression
塔北隆起西部卡普沙良群灘壩沉積構造[16]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塔北隆起西部卡普沙良群灘壩沉積特征[J]. 夏輝,林暢松,劉永福,趙海濤,孫琦. 特種油氣藏. 2018(06)
[2]渤海灣盆地東營凹陷南坡沙四上亞段灘壩沉積特征及控制因素[J]. 高亮,孫波,王延章. 石油實驗地質. 2018(05)
[3]儲層構型研究發(fā)展歷程與趨勢思考[J]. 陳飛,胡光義,胡宇霆,解超,王海峰. 西南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8(05)
[4]蘇北盆地海安凹陷古近系阜三段灘壩沉積特征[J]. 王旭影,姜在興. 油氣地質與采收率. 2018(05)
[5]近20年青海湖水量變化遙感分析[J]. 張洪源,吳艷紅,劉衍君,郭立男. 地理科學進展. 2018(06)
[6]溱潼凹陷西南斜坡阜三段灘壩沉積特征及模式[J]. 卞梅. 非常規(guī)油氣. 2018(03)
[7]察爾汗鹽湖北側沙丘沉積物顆粒微結構特征[J]. 陳國祥,董治寶,李超,肖巍強,楊軍懷,石唯康,張岳敏. 中國沙漠. 2018(05)
[8]湖泊濱岸砂壩內部結構特征剖析及其地質意義--以峽山湖現代砂壩沉積為例[J]. 商曉飛,郭穎,侯加根,段太忠,趙磊. 沉積學報. 2018(05)
[9]場發(fā)射掃描電鏡在現代河流沉積石英顆粒表面形態(tài)特征研究中的應用[J]. 程涌,文義明,吳偉,陳國棟. 電子顯微學報. 2017(05)
[10]饒陽凹陷中央隆起帶灘壩沉積模式[J]. 楊劍萍,金權,李海濤,李鳳群,龔輝,李昆. 河南科學. 2017(04)
博士論文
[1]東營凹陷始新統(tǒng)風場—物源—盆地系統(tǒng)沉積動力學研究[D]. 王俊輝.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2016
[2]青藏高原東北緣若爾蓋盆地晚新近紀地質及其環(huán)境演化[D]. 盛海洋.成都理工大學 2007
碩士論文
[1]高郵凹陷古近系阜三中亞段灘壩沉積特征及控制因素定量化研究[D]. 董令玉.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2018
[2]基于小波和考慮底摩擦不穩(wěn)定理論對沿岸流不穩(wěn)定時空變化及模式研究[D]. 蔣利君.太原理工大學 2015
本文編號:3620391
【文章來源】: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北京市211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8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不同坡度下灘的演化對比圖[5]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碩士學位論文-3-仍將灘壩作為共生的整體進行研究,且多為定性研究。1.2.2灘壩沉積特征前人對灘壩沉積特征的研究主要包括灘壩的形態(tài)、巖性、結構成熟度、沉積構造、生物化石、測井響應特征、地震反射特征等方面,部分涉及灘壩粒度在垂向上的變化。在對所調研的大量文獻進行系統(tǒng)梳理后總結前人在灘壩沉積特征方面的認識如下:(1)巖性:多為細砂巖或粗砂巖,少見礫巖。也可見顆粒石灰?guī)r或白云巖[6-10];(2)結構成熟度:成熟度較高,分選磨圓程度好,粒度累計曲線多呈兩段式或三段式,在礫質灘壩中也可見結構成熟度低的情況[9,11-15](圖1.2);(3)沉積構造:以淺水沉積構造為主。發(fā)育波狀交錯層理、平行層理、透鏡狀層理、低角度交錯層理[9,13,16,17](圖1.3);(4)生物化石:類型豐富,可見植物化石和生物擾動構造[18,19];(5)形態(tài):平面上沿岸線席狀或條帶狀分布[20],與湖岸分開一定距離,整體形態(tài)較低平,其頂部有時可露出水面[21];(6)測井響應特征:曲線呈高幅指狀、漏斗狀和尖刀狀。壩砂較寬幅而灘砂多呈密集“尖刀狀”指形,總體形成異常幅度向上增大的反旋回[6,22-24];(7)地震反射特征:呈中強振幅、透鏡狀反射;驗榈灼巾斖、展布較寬的丘狀反射。當灘壩厚度較薄時可能反射不明顯[6,25,26];(8)粒序:由下而上為反粒序,或呈細-粗-細的復合粒序[27,28]。圖1.2溱潼凹陷南華地區(qū)阜三段灘壩概率累積曲線[8]Fig.1.2NormalprobabilitycumulativemassdistributioncurveofNanhuaarea,QingtongDepression
塔北隆起西部卡普沙良群灘壩沉積構造[16]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塔北隆起西部卡普沙良群灘壩沉積特征[J]. 夏輝,林暢松,劉永福,趙海濤,孫琦. 特種油氣藏. 2018(06)
[2]渤海灣盆地東營凹陷南坡沙四上亞段灘壩沉積特征及控制因素[J]. 高亮,孫波,王延章. 石油實驗地質. 2018(05)
[3]儲層構型研究發(fā)展歷程與趨勢思考[J]. 陳飛,胡光義,胡宇霆,解超,王海峰. 西南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8(05)
[4]蘇北盆地海安凹陷古近系阜三段灘壩沉積特征[J]. 王旭影,姜在興. 油氣地質與采收率. 2018(05)
[5]近20年青海湖水量變化遙感分析[J]. 張洪源,吳艷紅,劉衍君,郭立男. 地理科學進展. 2018(06)
[6]溱潼凹陷西南斜坡阜三段灘壩沉積特征及模式[J]. 卞梅. 非常規(guī)油氣. 2018(03)
[7]察爾汗鹽湖北側沙丘沉積物顆粒微結構特征[J]. 陳國祥,董治寶,李超,肖巍強,楊軍懷,石唯康,張岳敏. 中國沙漠. 2018(05)
[8]湖泊濱岸砂壩內部結構特征剖析及其地質意義--以峽山湖現代砂壩沉積為例[J]. 商曉飛,郭穎,侯加根,段太忠,趙磊. 沉積學報. 2018(05)
[9]場發(fā)射掃描電鏡在現代河流沉積石英顆粒表面形態(tài)特征研究中的應用[J]. 程涌,文義明,吳偉,陳國棟. 電子顯微學報. 2017(05)
[10]饒陽凹陷中央隆起帶灘壩沉積模式[J]. 楊劍萍,金權,李海濤,李鳳群,龔輝,李昆. 河南科學. 2017(04)
博士論文
[1]東營凹陷始新統(tǒng)風場—物源—盆地系統(tǒng)沉積動力學研究[D]. 王俊輝.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2016
[2]青藏高原東北緣若爾蓋盆地晚新近紀地質及其環(huán)境演化[D]. 盛海洋.成都理工大學 2007
碩士論文
[1]高郵凹陷古近系阜三中亞段灘壩沉積特征及控制因素定量化研究[D]. 董令玉.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2018
[2]基于小波和考慮底摩擦不穩(wěn)定理論對沿岸流不穩(wěn)定時空變化及模式研究[D]. 蔣利君.太原理工大學 2015
本文編號:362039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3620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