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下泥石流災害風險與適應對策研究 ——以岷江上游為例
發(fā)布時間:2022-01-23 01:56
氣候變化下的災害風險管理是國內外學者關注的熱點,泥石流作為典型的山地災害,是構成山區(qū)災害風險的重要組分。氣候變化對區(qū)域災害系統(tǒng)構成的影響潛在地改變了人類社會生存所需的資源,空間和場所。近年來,隨著氣候變化導致極端氣候事件加劇和孕災環(huán)境加速演變,災害風險減輕及其適應越來越引起研究者和管理者重視。在研究氣候變化下的泥石流災害風險時,需要認識不同自然-社會特性的風險構成。其中,泥石流危險性作為最主要的脅迫因子,準確評價其危險性分布和程度對風險研究起至關重要的作用。氣候變化及其導致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變化是影響未來泥石流的重要前提,評價泥石流危險性的先決條件是開展極端降水事件的時空分布和變化趨勢分析。因此,本研究首先根據(jù)地面觀測資料對三種全球氣候模式進行降尺度,分析研究區(qū)未來50年極端降水分布及其變化。然后,在未來降水資料的基礎上,本研究嘗試將高時空分辨率氣象資料同基于水土耦合模型相結合,探究將泥石流機制模型用于危險性評價的適用性。除了泥石流危險性這一重要因素外,山區(qū)聚落脆弱性也是影響氣候變化下泥石流風險的另一重要因素,同時也是適應性的產生根源。目前,災害脆弱性研究通常從單個承災體或特定維度展開...
【文章來源】: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huán)境研究所)四川省
【文章頁數(shù)】:163 頁
【學位級別】:博士
【部分圖文】:
IHDP“交互性脆弱性評價框架”
第1章緒論211.4研究區(qū)概況岷江上游位于中國橫斷山北部,具備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生物多樣性,是我國重要的生態(tài)屏障區(qū)。岷江上游范圍介于31°26′~33°16′N,103°00′~104°14′E,海拔500~6000m。行政單元涉及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汶川縣,茂縣,黑水縣,松潘縣和理縣五縣,共88個鄉(xiāng)鎮(zhèn)(圖1.3)。岷江上游既是我國地質災害高發(fā)區(qū),又氣候變化敏感區(qū),因此選取岷江上游作為氣候變化下泥石流災害風險研究區(qū)。岷江上游系岷江都江堰以上河段,全長341km,流域面積2.47萬km2。岷江發(fā)源于岷山南麓弓杠嶺(東源)和郎架嶺(西源),全長1279km。岷江支流眾多,主要分布于右岸,左岸支流較短,至茂縣回龍鄉(xiāng)匯入最大的一級支流黑水河,至汶川縣威州鎮(zhèn)匯入一級支流雜谷腦河。其他支流包括松潘縣鎮(zhèn)江觀鄉(xiāng)匯入的大姓溝,汶川縣草坡鄉(xiāng)匯入的草坡河,汶川縣映秀鎮(zhèn)匯入的漁子溪以及汶川縣漩口鎮(zhèn)匯入的壽江等。圖1.3研究區(qū)地理位置圖Fig1.3Locationofthestudyarea
氣候變化下泥石流災害風險管理和適應對策研究——以岷江上游為例24較差,以醫(yī)院,衛(wèi)生院床位數(shù)為例,成都市為千人口床位數(shù)8.38張,最大武侯區(qū)超過千人口床位數(shù)18張,而岷江上游千人口床位數(shù)平均為3.64張(2014年)。(5)泥石流災害歷史資料研究區(qū)為泥石流高發(fā)區(qū),從行政單元來看,88個鄉(xiāng)鎮(zhèn)中有61個曾發(fā)生過泥石流事件,歷史記錄的泥石流溝共計337條。研究區(qū)泥石流主要分布于以千枚巖,板巖為基質的松散土體堆積的溝谷地中。包括岷江干流的汶川-茂縣段,總體呈窄“U”形河谷,茂縣-松潘段“V”形高山峽谷型河谷,松潘-弓噶嶺段“U”形谷(蔣良文,2002)。除此之外,作為岷江支流的黑水河與雜谷腦河,總體均呈“V”形高山峽谷型河谷,尤其是雜谷腦河河谷,是岷江上游流域泥石流災害分布最為集中的地區(qū)之一。圖1.4研究區(qū)歷史泥石流溝分布圖Fig1.4Thehistoricaldistributionofdebrisflowsinthestudyarea綜上所述,岷江上游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既是氣候變化敏感區(qū),又是泥石流災害的易發(fā)區(qū)。尤其是自2008年汶川地震以來,積累了大量松散堆積物,為泥石流的發(fā)育提供了充分的條件。另一方面,雖然快速的城鎮(zhèn)化使得岷江上游近年社會經濟發(fā)展迅速,但是受區(qū)位與山區(qū)地形的影響,社會經濟發(fā)展空間差異明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氣候變化情景下瀾滄江流域極端洪水事件研究[J]. 王書霞,張利平,李意,佘敦先. 氣候變化研究進展. 2019(01)
[2]中國災害史研究的歷程、取向及走向[J]. 朱滸.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8(06)
[3]地質災害承災載體脆弱性評價方法研究[J]. 劉艷輝,張振興,蘇永超. 工程地質學報. 2018(05)
[4]降水引發(fā)的中國公路損毀災害時空變化特征[J]. 王志,田華,狄靖月,許鳳雯. 氣象與環(huán)境學報. 2018(04)
[5]承災體脆弱性評估指標的最優(yōu)格網化方法——以淮河干流區(qū)暴雨洪澇災害為例[J]. 高超,張正濤,劉青,阮甜. 自然災害學報. 2018(03)
[6]面向多用戶類型的泥石流應急災害信息特征可視化方法[J]. 李維煉,朱軍,胡亞,張昀昊,尹靈芝,曹振宇. 災害學. 2018(02)
[7]西部社區(qū)山地災害風險認知與應急管理能力評價——以四川省彭州市小魚洞鎮(zhèn)為例[J]. 龔柯,徐惠梁,劉鑫磊,陳明,楊成長,楊宇. 水土保持通報. 2018(02)
[8]低頻泥石流對西南山區(qū)交通干線的危害與防治——以汶馬高速理縣段為例[J]. 高云建,陳寧生,田樹峰,杜毅,胡桂勝. 人民長江. 2018(04)
[9]21世紀前期長江中下游流域極端降水預估及不確定性分析[J]. 周莉,蘭明才,蔡榮輝,文萍,姚蓉,楊云蕓. 氣象學報. 2018(01)
[10]秦巴山區(qū)泥石流動力學特征及致災模式[J]. 李永紅,劉海南,楊淵,胡文壽,何倩,李傲雯. 災害學. 2018(01)
碩士論文
[1]GIS支持下的泰山地區(qū)泥石流危險性評價研究[D]. 王霖琳.山東農業(yè)大學 2004
[2]雜谷腦河下游羌族聚落演進研究[D]. 李路.西南交通大學 2004
本文編號:3603358
【文章來源】: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huán)境研究所)四川省
【文章頁數(shù)】:163 頁
【學位級別】:博士
【部分圖文】:
IHDP“交互性脆弱性評價框架”
第1章緒論211.4研究區(qū)概況岷江上游位于中國橫斷山北部,具備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生物多樣性,是我國重要的生態(tài)屏障區(qū)。岷江上游范圍介于31°26′~33°16′N,103°00′~104°14′E,海拔500~6000m。行政單元涉及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汶川縣,茂縣,黑水縣,松潘縣和理縣五縣,共88個鄉(xiāng)鎮(zhèn)(圖1.3)。岷江上游既是我國地質災害高發(fā)區(qū),又氣候變化敏感區(qū),因此選取岷江上游作為氣候變化下泥石流災害風險研究區(qū)。岷江上游系岷江都江堰以上河段,全長341km,流域面積2.47萬km2。岷江發(fā)源于岷山南麓弓杠嶺(東源)和郎架嶺(西源),全長1279km。岷江支流眾多,主要分布于右岸,左岸支流較短,至茂縣回龍鄉(xiāng)匯入最大的一級支流黑水河,至汶川縣威州鎮(zhèn)匯入一級支流雜谷腦河。其他支流包括松潘縣鎮(zhèn)江觀鄉(xiāng)匯入的大姓溝,汶川縣草坡鄉(xiāng)匯入的草坡河,汶川縣映秀鎮(zhèn)匯入的漁子溪以及汶川縣漩口鎮(zhèn)匯入的壽江等。圖1.3研究區(qū)地理位置圖Fig1.3Locationofthestudyarea
氣候變化下泥石流災害風險管理和適應對策研究——以岷江上游為例24較差,以醫(yī)院,衛(wèi)生院床位數(shù)為例,成都市為千人口床位數(shù)8.38張,最大武侯區(qū)超過千人口床位數(shù)18張,而岷江上游千人口床位數(shù)平均為3.64張(2014年)。(5)泥石流災害歷史資料研究區(qū)為泥石流高發(fā)區(qū),從行政單元來看,88個鄉(xiāng)鎮(zhèn)中有61個曾發(fā)生過泥石流事件,歷史記錄的泥石流溝共計337條。研究區(qū)泥石流主要分布于以千枚巖,板巖為基質的松散土體堆積的溝谷地中。包括岷江干流的汶川-茂縣段,總體呈窄“U”形河谷,茂縣-松潘段“V”形高山峽谷型河谷,松潘-弓噶嶺段“U”形谷(蔣良文,2002)。除此之外,作為岷江支流的黑水河與雜谷腦河,總體均呈“V”形高山峽谷型河谷,尤其是雜谷腦河河谷,是岷江上游流域泥石流災害分布最為集中的地區(qū)之一。圖1.4研究區(qū)歷史泥石流溝分布圖Fig1.4Thehistoricaldistributionofdebrisflowsinthestudyarea綜上所述,岷江上游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既是氣候變化敏感區(qū),又是泥石流災害的易發(fā)區(qū)。尤其是自2008年汶川地震以來,積累了大量松散堆積物,為泥石流的發(fā)育提供了充分的條件。另一方面,雖然快速的城鎮(zhèn)化使得岷江上游近年社會經濟發(fā)展迅速,但是受區(qū)位與山區(qū)地形的影響,社會經濟發(fā)展空間差異明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氣候變化情景下瀾滄江流域極端洪水事件研究[J]. 王書霞,張利平,李意,佘敦先. 氣候變化研究進展. 2019(01)
[2]中國災害史研究的歷程、取向及走向[J]. 朱滸.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8(06)
[3]地質災害承災載體脆弱性評價方法研究[J]. 劉艷輝,張振興,蘇永超. 工程地質學報. 2018(05)
[4]降水引發(fā)的中國公路損毀災害時空變化特征[J]. 王志,田華,狄靖月,許鳳雯. 氣象與環(huán)境學報. 2018(04)
[5]承災體脆弱性評估指標的最優(yōu)格網化方法——以淮河干流區(qū)暴雨洪澇災害為例[J]. 高超,張正濤,劉青,阮甜. 自然災害學報. 2018(03)
[6]面向多用戶類型的泥石流應急災害信息特征可視化方法[J]. 李維煉,朱軍,胡亞,張昀昊,尹靈芝,曹振宇. 災害學. 2018(02)
[7]西部社區(qū)山地災害風險認知與應急管理能力評價——以四川省彭州市小魚洞鎮(zhèn)為例[J]. 龔柯,徐惠梁,劉鑫磊,陳明,楊成長,楊宇. 水土保持通報. 2018(02)
[8]低頻泥石流對西南山區(qū)交通干線的危害與防治——以汶馬高速理縣段為例[J]. 高云建,陳寧生,田樹峰,杜毅,胡桂勝. 人民長江. 2018(04)
[9]21世紀前期長江中下游流域極端降水預估及不確定性分析[J]. 周莉,蘭明才,蔡榮輝,文萍,姚蓉,楊云蕓. 氣象學報. 2018(01)
[10]秦巴山區(qū)泥石流動力學特征及致災模式[J]. 李永紅,劉海南,楊淵,胡文壽,何倩,李傲雯. 災害學. 2018(01)
碩士論文
[1]GIS支持下的泰山地區(qū)泥石流危險性評價研究[D]. 王霖琳.山東農業(yè)大學 2004
[2]雜谷腦河下游羌族聚落演進研究[D]. 李路.西南交通大學 2004
本文編號:360335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3603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