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塔爾氣地區(qū)花崗斑巖的巖石成因及構造背景
本文關鍵詞:內蒙古塔爾氣地區(qū)花崗斑巖的巖石成因及構造背景,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本文以內蒙古塔爾氣地區(qū)花崗斑巖為研究對象,在野外地質調查的基礎上,對塔爾氣地區(qū)花崗斑巖進行了鋯石U-Pb年齡和Hf同位素和稀土及微量元素的測定,進而確定研究區(qū)花崗斑巖的形成時代,并進一步討論研究區(qū)花崗斑巖巖漿源區(qū)性質、巖石成因以及這些花崗斑巖所代表的構造背景。對采自研究區(qū)不同花崗斑巖巖體的三組樣品進行了LA-ICPMS鋯石U-Pb同位素分析,測年結果顯示這些花崗斑巖形成于早白堊世階段,分別為早白堊世早期階段(136.5±1.3 Ma)和早白堊世晚期階段(127.2±1.5 Ma、126.4±1.3 Ma)。研究區(qū)花崗斑巖主量元素表現(xiàn)出高硅、富堿,弱過鋁質(A/CNK=1.0~1.29),高演化的特征,屬于高鉀鈣堿性系列。稀土配分形式為典型的酸性火成巖的配分形式,整體表現(xiàn)為左高右低的形態(tài),顯示本區(qū)花崗斑巖輕稀土含量較高,重稀土含量相對較低,銪虧損顯著,表明代表花崗斑巖的巖漿經(jīng)歷了斜長石的分離結晶或者是源區(qū)物質中有大量的斜長石殘留。在微量元素Spider圖解可以看出研究區(qū)花崗斑巖巖漿相對富集鉀、銣、釷、鈾,虧損鋇、鍶、鈮、鉭、鈦,類似于大興安嶺地區(qū)低鍶I型花崗巖。在花崗巖成因判別圖中落入高分異的I型花崗巖區(qū)域,表明研究區(qū)花崗斑巖屬于高分異的低鍶I型花崗斑巖。在與同期白音高老組火山巖對比中發(fā)現(xiàn)本區(qū)至少有一部分花崗斑巖和白音高老組火山巖是同源同期的巖漿活動的產(chǎn)物。鋯石Hf同位素組成特征顯示大部分的花崗斑巖具有較高的εHf(t)值(+7.2~+7.3),二階段模式年齡為851 Ma~569 Ma,僅有兩顆鋯石的εHf(t)值為負值-15.3和-15.6,二階段模式年齡為2184 Ma和2162 Ma,暗示其可能起源于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期間從虧損地幔增生的地殼物質的部分熔融,同時可能有其它老的地殼物質的加入。結合構造判別圖解和大興安嶺地區(qū)晚中生代的構造背景,本區(qū)花崗斑巖可能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塊向歐亞板塊下俯沖的伸展構造背景,同時可能受蒙古-鄂霍茨克構造體系的影響。
【關鍵詞】:塔爾氣 花崗斑巖 鋯石U-Pb年齡 Hf同位素特征
【學位授予單位】:吉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P588.13
【目錄】: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1章 前言10-13
- 1.1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義10-11
- 1.2 擬解決的問題和研究思路11-13
- 1.2.1 擬解決的問題11
- 1.2.2 研究思路和技術路線11-12
- 1.2.3 依托項目和論文工作量12-13
- 第2章 研究區(qū)地質概況13-19
- 2.1 大地構造位置13
- 2.2 研究區(qū)地層13-15
- 2.3 研究區(qū)侵入巖15-16
- 2.4 研究區(qū)構造16-19
- 第3章 研究區(qū)花崗斑巖的地質特征19-24
- 3.1 研究區(qū)花崗斑巖分布情況19-21
- 3.2 研究區(qū)花崗斑巖巖相學特征21-24
- 第4章 塔爾氣地區(qū)花崗斑巖同位素年代學分析24-31
- 4.1 分析方法24
- 4.2 鋯石U-Pb年齡分析24-31
- 第5章 研究區(qū)花崗斑巖的地球化學特征31-39
- 5.1 分析方法31
- 5.2 主量元素31-32
- 5.3 微量元素32-33
- 5.4 Hf 同位素特征33-39
- 第6章 討論39-47
- 6.1 花崗斑巖的形成時代39-41
- 6.2 花崗斑巖的巖石成因及源區(qū)性質41-43
- 6.3 花崗斑巖形成的構造背景43-46
- 6.4 結論46-47
- 參考文獻47-54
- 致謝54-56
- 作者簡介56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樂彤;李世超;趙慶英;李雪菲;王璐;李子昊;;大興安嶺中段白音高老組火山巖的形成時代及地球化學特征[J];世界地質;2015年01期
2 李競妍;郭鋒;李超文;李紅霞;趙亮;;東北地區(qū)晚古生代-中生代I型和A型花崗巖Nd同位素變化趨勢及其構造意義[J];巖石學報;2014年07期
3 張亞明;杜玉春;崔天日;李林川;秦濤;;扎蘭屯地區(qū)白音高老組火山巖特征及成因[J];金屬礦山;2014年06期
4 楊鋼;肖龍;高睿;賀新星;吳濤;;內蒙古阿爾山地區(qū)中生代A型花崗巖LA-ICP-MS鋯石U-Pb年齡、地球化學特征及其構造意義[J];地質通報;2014年05期
5 秦濤;鄭常青;崔天日;李林川;錢程;陳會軍;;內蒙古扎蘭屯地區(qū)白音高老組火山巖地球化學、年代學及其地質意義[J];地質與資源;2014年02期
6 朱懷亮;陳躍軍;吳國學;李云峰;張宇峰;吳濤濤;劉永俊;王長兵;劉雪松;;黑河新生地區(qū)早白堊世花崗質巖石的鋯石U--Pb年齡、地球化學特征及地質意義[J];世界地質;2013年04期
7 施璐;鄭常青;姚文貴;李娟;徐久磊;高源;崔芳華;;大興安嶺中段五岔溝地區(qū)蛤蟆溝林場A型花崗巖年代學、巖石地球化學及構造背景研究[J];地質學報;2013年09期
8 王建國;和鐘鏵;許文良;;大興安嶺南部鈉閃石流紋巖的巖石成因:年代學和地球化學證據(jù)[J];巖石學報;2013年03期
9 許文良;王楓;裴福萍;孟恩;唐杰;徐美君;王偉;;中國東北中生代構造體制與區(qū)域成礦背景:來自中生代火山巖組合時空變化的制約[J];巖石學報;2013年02期
10 劉軍;毛景文;武廣;羅大鋒;王峰;周振華;胡妍青;;大興安嶺北部岔路口斑巖鉬礦床巖漿巖鋯石U-Pb年齡及其地質意義[J];地質學報;2013年02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張吉衡;大興安嶺中生代火山巖年代學及地球化學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吳慶;內蒙古科右中旗地區(qū)花崗斑巖巖石成因及構造背景[D];吉林大學;2014年
本文關鍵詞:內蒙古塔爾氣地區(qū)花崗斑巖的巖石成因及構造背景,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5550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355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