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壽—隴縣地區(qū)平?jīng)鼋M藻礁生物特征及沉積微相研究
本文關鍵詞:永壽—隴縣地區(qū)平?jīng)鼋M藻礁生物特征及沉積微相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本文以永壽-隴縣地區(qū)晚奧陶世平?jīng)鼋M藻礁為研究對象,通過野外露頭實地踏勘、L井的鉆井巖心觀察,并對樣品進行碳氧同位素及微量元素測試分析,系統(tǒng)研究了研究區(qū)藻礁的發(fā)育層位、規(guī)模及分布范圍。并對典型剖面藻礁進行了的詳細研究,明確了含礁地層的造礁生物、附礁生物及巖石組成,分析了藻礁沉積微相及其發(fā)育演化,在此基礎上研究了永壽-隴縣地區(qū)平?jīng)鼋M藻礁發(fā)育的控制因素并建立了研究區(qū)藻礁的成礁模式。在對永壽好ud河剖面和隴縣龍門洞剖面實地踏勘以及對L井相關鉆井、測井資料收集的基礎上,認為造礁生物主要是藻類、珊瑚、層孔蟲等;附礁生物有頭足類、腹足類、腕足類、海百合、三葉蟲、牙形石等。組成藻礁的巖石類型有藻類骨架巖、藻類障積巖、藻類粘結巖、內碎屑灰?guī)r、生物碎屑灰?guī)r、藻屑灰?guī)r。藻礁的沉積微相主要劃分為礁基、礁核、礁蓋,僅在永壽好ud河剖面可以劃分出礁翼微相。永壽-隴縣地區(qū)主要發(fā)育開闊臺地相、臺地邊緣礁灘相、臺地邊緣斜坡相、深水盆地相,研究區(qū)的藻礁即發(fā)育在臺地邊緣礁灘相中。控制研究區(qū)藻礁發(fā)育的因素有構造活動、海水性質、相對海平面變化、古緯度、造礁生物以及水動力條件,并總結了藻礁的成礁模式。
【關鍵詞】:永壽-隴縣 平?jīng)鼋M 藻礁 沉積微相 成礁模式
【學位授予單位】:西安石油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P618.13
【目錄】: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一章 緒論7-12
- 1.1 選題依據(jù)及研究意義7
- 1.2 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7-8
- 1.2.1 生物礁的研究現(xiàn)狀7-8
- 1.2.2 碳酸鹽巖微相研究現(xiàn)狀8
- 1.3 存在問題8-9
- 1.4 主要研究內容9
- 1.5 研究方法及主要工作量9-11
- 1.6 主要研究成果11-12
- 第二章 區(qū)域地質概況12-16
- 2.1 區(qū)域構造背景12
- 2.2 區(qū)域地質演化12-14
- 2.3 平?jīng)銎趲r相古地理演化特征14-16
- 第三章 地層發(fā)育及分布特征16-22
- 3.1 平?jīng)鼋M巖石地層單位及特征16-18
- 3.1.1 平?jīng)鼋M上段16-17
- 3.1.2 平?jīng)鼋M下段17-18
- 3.2 生物組合特征18-19
- 3.3 巖石地層、年代地層、生物地層單位對比19
- 3.4 層序地層特征19-22
- 第四章 藻礁發(fā)育特征22-32
- 4.1 生物礁的定義22
- 4.2 生物礁的識別22-24
- 4.2.1 露頭上的識別22-23
- 4.2.2 巖心上的識別23-24
- 4.3 生物礁的分類24
- 4.4 藻礁地層的生物組成24-25
- 4.4.1 造礁生物24-25
- 4.4.2 附礁生物25
- 4.5 重點剖面藻礁生物特征25-32
- 4.5.1 永壽好ud河藻礁25-28
- 4.5.2 隴縣龍門洞藻礁28
- 4.5.3 L井藻礁28-32
- 第五章 沉積相及藻礁微相特征32-40
- 5.1 沉積相特征33-35
- 5.1.1 開闊臺地相33
- 5.1.2 臺地邊緣淺灘相33-34
- 5.1.3 臺地邊緣生物礁相34
- 5.1.4 臺地邊緣斜坡相34
- 5.1.5 深水盆地相34-35
- 5.2 晚奧陶世平?jīng)銎诔练e模式35-36
- 5.3 藻礁微相及其發(fā)育演化36-40
- 5.3.1 永壽好峙河剖面藻礁微相36-38
- 5.3.2 隴縣龍門洞剖面藻礁微相38
- 5.3.3 L井藻礁微相38-40
- 第六章 藻礁發(fā)育的控制因素及成礁模式40-51
- 6.1 生物礁的生長發(fā)育控制因素40-49
- 6.1.1 構造活動40-41
- 6.1.2 沉積環(huán)境因素41-49
- 6.2 成礁模式49-51
- 結論51-52
- 致謝52-53
- 參考文獻53-57
-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文57-58
- 圖版Ⅰ58-59
- 圖版Ⅱ59-60
- 圖版Ⅲ60-61
- 圖版Ⅳ61-62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于沛民;張秀梅;張沛東;田濤;王云中;;人工藻礁設計與投放的研究進展[J];海洋科學;2007年05期
2 殷德偉;張月娥;黃和平;;桂林地區(qū)上泥盆統(tǒng)藻礁[J];中國區(qū)域地質;1990年04期
3 田濤;張秀梅;張沛東;楊寶清;陳勇;;防海膽食害藻礁的設計及實驗研究[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01期
4 鞏恩普;董旭明;張永利;關長慶;孫寶亮;;貴州南部石炭紀葉狀藻礁古生態(tài)學特征[J];地質論評;2009年05期
5 殷德偉,張月娥,黃和平;廣西弗拉斯期葵盤石——藻礁的發(fā)現(xiàn)[J];廣西地質;1990年03期
6 彭陽,喬秀夫;徐州賈汪地區(qū)中—上寒武統(tǒng)藻礁、風暴層與海平面變化[J];地質論評;1999年02期
7 李金梅;鞏恩普;孫寶亮;關長慶;張永利;;黔南晚石炭世葉狀藻礁灰?guī)r的成巖作用[J];世界地質;2009年01期
8 柳祖漢,楊孟達,楊榮豐;湖南新屋場二疊紀海綿-藻礁[J];湘潭礦業(yè)學院學報;2001年04期
9 ;[J];;年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田濤;張秀梅;張沛東;楊寶清;陳勇;;防海膽食害藻礁的設計及實驗研究[A];2008年中國水產學會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8年
2 李越;穆西南;袁金良;張俊明;梁宗偉;;山東中寒武世鈣藻礁的層位擬定[A];中國古生物學會第21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于沛民 張秀梅;國外人工藻礁的研究進展[N];中國漁業(yè)報;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王雯寧;永壽—隴縣地區(qū)平?jīng)鼋M藻礁生物特征及沉積微相研究[D];西安石油大學;2016年
2 于沛民;人工藻礁的選型與藻類附著效果的初步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7年
本文關鍵詞:永壽—隴縣地區(qū)平?jīng)鼋M藻礁生物特征及沉積微相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3546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335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