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板塊下地殼北向俯沖與榴輝巖化的地震學證據(jù):接收函數(shù)成像結果
發(fā)布時間:2021-07-14 12:15
印度地殼與巖石圈地幔的俯沖前緣和俯沖形態(tài),對認識高原構造變形、隆升機制有重要意義.本文基于青藏高原西緣分布的流動寬頻帶地震臺站(TW-80測線和Y2臺網)記錄的遠震波形數(shù)據(jù),通過接收函數(shù)H-κ網格搜索與CCP疊加方法,對研究區(qū)地殼結構進行成像.結果顯示:(1)研究區(qū)西側北西—南東向剖面(剖面1,2),獅泉河逆沖斷裂帶以南,深度67~80 km范圍內均觀測到連續(xù)的Moho界面;40~55 km范圍內存在另一組橫向上可連續(xù)追蹤的界面,其形態(tài)與之下Moho面橫向變化趨勢近乎平行;(2)研究區(qū)東側剖面3下方,Moho面從南端喀喇昆侖斷裂帶下方向北逐漸加深,在雅魯藏布江縫合帶附近增至大約67 km,進入拉薩塊體至臺站WT20和WT03下方至最深75~80 km,然后向北有所抬升.基于成像結果和巖石學研究成果推測藏南塊體下方,自西向東均存在俯沖印度板塊下地殼的榴輝巖化現(xiàn)象,可以用來指示印度板塊地殼尺度的俯沖前緣,其在青藏高原西部(約80°E)位于班公湖—怒江縫合帶附近,向東逐步遞減至拉薩塊體中部.
【文章來源】:地球物理學報. 2020,63(11)北大核心EISCICSCD
【文章頁數(shù)】:16 頁
【部分圖文】:
地震臺站與印度大陸板塊北向俯沖前緣位置
研究區(qū)寬頻帶地震臺站與遠震事件分布
本文主要采用了Zhu等(2000)提出的共轉換點偏移疊加成像方法.其基本原理是:首先,提供一個研究區(qū)的背景速度模型,可以用全球標準平均速度模型作為參考,也可以采用其他研究方法獲得的局部區(qū)域性速度模型.其次,通過入射角效應(對振幅而言)的校正,將接收函數(shù)時間序列上的每一個離散點都認為對應一個Ps轉換震相,基于其與直達P波的走時差,將其向下追蹤至相應轉換點深度并依次排列在追蹤的射線路徑上.然后,在三維空間設定疊加區(qū)域大小,將每個疊加單元內包含的振幅值進行疊加,即可獲得三維疊加數(shù)據(jù)體.此次研究中,設定疊加單元沿剖面方向和垂直方向均為1 km,垂直剖面方向為50 km.圖2中剖面1和2的成像結果如圖7所示,剖面3的成像結果如圖8所示.圖4 AL06臺站計算的原始接收函數(shù)(a)及其動校正后的波形(b),設置p0為0.06 s·km-1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基于接收函數(shù)與背景噪聲聯(lián)合反演的研究與應用[J]. 陳俊磊,鄭定昌,龍飛. 地球物理學進展. 2019(03)
[2]核幔邊界反射P波對接收函數(shù)影響的研究[J]. 楊傳茂,錢韻衣,危自根. 地球物理學進展. 2019(03)
[3]青藏高原西部喀喇昆侖斷裂活動構造研究進展綜述(英文)[J]. Marie-Luce CHEVALIER. 地球學報. 2019(01)
[4]利用接收函數(shù)反演青藏高原西部地殼S波速度結構[J]. 武振波,徐濤,武澄瀧,張明輝,田小波,滕吉文. 地球物理學報. 2016(02)
[5]淺析接收函數(shù)共轉換點疊加成像方法[J]. 王興臣,丁志峰,朱露培. 地球物理學進展. 2015(06)
[6]青藏高原東北緣地殼S波速度結構與泊松比及其意義[J]. 李永華,吳慶舉,安張輝,田小波,曾融生,張瑞青,李紅光. 地球物理學報. 2006(05)
[7]印度板塊的北緣在哪里?[J]. 劉葵,趙文津,江萬,吳珍漢. 地質通報. 2006(Z1)
[8]利用面波和接收函數(shù)聯(lián)合反演滇西地區(qū)殼幔速度結構[J]. 胡家富,朱雄關,夏靜瑜,陳赟. 地球物理學報. 2005(05)
[9]An explosive seismic sounding profile across the transition zone between west Kunlun Mts. and Tarim Basin[J]. 李秋生,高銳,盧德源,李敬衛(wèi),范景義,張之英,劉文,李英康,閆全人,李德興. 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 2001(07)
[10]橫跨西昆侖-塔里木接觸帶的爆炸地震探測[J]. 李秋生,盧德源,高銳,李敬衛(wèi),范井義,熊賢明,張之英,劉文,李英康,閆全人,李德興. 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 2000(S1)
本文編號:3284128
【文章來源】:地球物理學報. 2020,63(11)北大核心EISCICSCD
【文章頁數(shù)】:16 頁
【部分圖文】:
地震臺站與印度大陸板塊北向俯沖前緣位置
研究區(qū)寬頻帶地震臺站與遠震事件分布
本文主要采用了Zhu等(2000)提出的共轉換點偏移疊加成像方法.其基本原理是:首先,提供一個研究區(qū)的背景速度模型,可以用全球標準平均速度模型作為參考,也可以采用其他研究方法獲得的局部區(qū)域性速度模型.其次,通過入射角效應(對振幅而言)的校正,將接收函數(shù)時間序列上的每一個離散點都認為對應一個Ps轉換震相,基于其與直達P波的走時差,將其向下追蹤至相應轉換點深度并依次排列在追蹤的射線路徑上.然后,在三維空間設定疊加區(qū)域大小,將每個疊加單元內包含的振幅值進行疊加,即可獲得三維疊加數(shù)據(jù)體.此次研究中,設定疊加單元沿剖面方向和垂直方向均為1 km,垂直剖面方向為50 km.圖2中剖面1和2的成像結果如圖7所示,剖面3的成像結果如圖8所示.圖4 AL06臺站計算的原始接收函數(shù)(a)及其動校正后的波形(b),設置p0為0.06 s·km-1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基于接收函數(shù)與背景噪聲聯(lián)合反演的研究與應用[J]. 陳俊磊,鄭定昌,龍飛. 地球物理學進展. 2019(03)
[2]核幔邊界反射P波對接收函數(shù)影響的研究[J]. 楊傳茂,錢韻衣,危自根. 地球物理學進展. 2019(03)
[3]青藏高原西部喀喇昆侖斷裂活動構造研究進展綜述(英文)[J]. Marie-Luce CHEVALIER. 地球學報. 2019(01)
[4]利用接收函數(shù)反演青藏高原西部地殼S波速度結構[J]. 武振波,徐濤,武澄瀧,張明輝,田小波,滕吉文. 地球物理學報. 2016(02)
[5]淺析接收函數(shù)共轉換點疊加成像方法[J]. 王興臣,丁志峰,朱露培. 地球物理學進展. 2015(06)
[6]青藏高原東北緣地殼S波速度結構與泊松比及其意義[J]. 李永華,吳慶舉,安張輝,田小波,曾融生,張瑞青,李紅光. 地球物理學報. 2006(05)
[7]印度板塊的北緣在哪里?[J]. 劉葵,趙文津,江萬,吳珍漢. 地質通報. 2006(Z1)
[8]利用面波和接收函數(shù)聯(lián)合反演滇西地區(qū)殼幔速度結構[J]. 胡家富,朱雄關,夏靜瑜,陳赟. 地球物理學報. 2005(05)
[9]An explosive seismic sounding profile across the transition zone between west Kunlun Mts. and Tarim Basin[J]. 李秋生,高銳,盧德源,李敬衛(wèi),范景義,張之英,劉文,李英康,閆全人,李德興. 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 2001(07)
[10]橫跨西昆侖-塔里木接觸帶的爆炸地震探測[J]. 李秋生,盧德源,高銳,李敬衛(wèi),范井義,熊賢明,張之英,劉文,李英康,閆全人,李德興. 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 2000(S1)
本文編號:328412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3284128.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