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山斷裂帶中段深地震寬角反射/折射剖面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7-13 19:23
射線追蹤方法是研究地震波在橫向非均勻地殼介質中傳播的重要方法.本文推導了理論走時對網(wǎng)格化節(jié)點速度的偏導數(shù)公式,提出了針對深地震寬角反射/折射剖面數(shù)據(jù)反演的聯(lián)合迭代法,并使用該方法對橫跨龍門山斷裂帶中段的一條深地震寬角反射/折射剖面進行了反演和解釋.首先,對每一炮的觀測數(shù)據(jù)進行一維反演,在此基礎上插值出一個粗略的二維速度模型;然后,使用射線追蹤方法計算理論走時,再根據(jù)理論走時與觀測走時的擬合程度對二維模型進行調整,以獲得更加接近實際的二維速度模型;最后,利用聯(lián)合迭代法對觀測走時進行反演,經(jīng)反復迭代使所有接收點理論走時與實測走時的殘差平方和最小,最終獲取該剖面的二維地殼速度結構.反演結果表明:測線東段的沉積蓋層明顯厚于中段褶皺帶和西部高原,中部褶皺帶部分地區(qū)出現(xiàn)基巖裸露;構造轉換帶兩側的地層分界面近于水平層狀分布,其西側的中、下地殼內各存在一個層間速度間斷面;構造轉換帶內存在薄厚不等的低速層,自西向東有增厚趨勢.此外,龍門山斷裂帶的3條主斷裂向下深切結晶基底,這是由于西部松潘—甘孜地塊自西向東運動,受到剛性揚子地塊的阻擋,沿鏟式斷裂向上爬升所致;而在斷層上盤距地表約15km深處出現(xiàn)的最大剪...
【文章來源】:地震學報. 2017,39(0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shù)】:20 頁
【部分圖文】:
龍門山區(qū)域主要活動構造及深地震測深剖面位置圖
震相較弱;川西北高原可識別的波組震相比四川盆地明顯要多,說明川西北高原的地下地質結構更為復雜.位于四川盆地的炮點SP1西側和SP5東側的震相顯示,有3組反射波震相較明顯,為P1,P3和P4波組.這3組反射波出現(xiàn)在炮檢距為50—180km范圍內,隨著炮檢距的增大,折合到時逐漸減小,其時距曲線相對龍門山斷裂帶西側較為陡峭,與四川盆地較為簡單的層位分布和較高的地下介質速度相對應.位于龍門山斷裂帶的SP8和SP9炮點,其附近的反射波震相較凌亂,震相追蹤距離較短,折合到時不是單純地隨炮檢距增大,這反映圖3深地震測深地震記錄截面及走時拾取圖(折合速度為6.0km/s)黑色短線表示拾取的走時.(a)SP1;(b)SP5;(c)SP8Fig.3SeismicrecordsectionsandpickedtraveltimesfortheshotsSP1(a),SP5(b)andSP8(c)Reducedtraveltimeis6.0km/s,andblackshortlinesrepresentpickedtraveltimes2193期李佳欣等:龍門山斷裂帶中段深地震寬角反射/折射剖面研究
圖3深地震測深地震記錄截面及走時拾取圖(折合速度為6.0km/s)黑色短線表示拾取的走時.(d)SP9;(e)SP12;(f)SP13Fig.3SeismicrecordsectionsandpickedtraveltimesfortheshotsSP9(d),SP12(e)andSP13(f)Reducedtraveltimeis6.0km/s,andblackshortlinesrepresentpickedtraveltimes了龍門山斷裂帶復雜的地下速度結構和層內界面展布.位于川西北高原的反射波組震相增多,主要的震相有P1,P2,P3,P4和P5,追蹤范圍為50—270km.相較于四川盆地,其時距曲線較平緩,說明殼內介質速度比四川盆地要低.3速度模型的構建構建地下速度模型需要自上而下確定地殼各層的埋深和速度值.地表的速度值利用炮點附近的Pg波走時得到,界面深度及其上覆層介質的平均速度由x2-t2方法反演得到.194地震學報39卷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龍門山斷裂帶精細速度結構的雙差層析成像研究[J]. 鄧文澤,陳九輝,郭飚,劉啟元,李順成,李昱,尹昕忠,齊少華. 地球物理學報. 2014(04)
[2]龍門山中段及兩側地殼結構與汶川地震構造[J]. 嘉世旭,劉保金,徐朝繁,劉志,酆少英,張建獅,林吉焱,田曉峰,劉巧霞,郭文斌. 中國科學:地球科學. 2014(03)
[3]蘆山與汶川地震震區(qū)地殼上地幔結構及深部孕震環(huán)境[J]. 鄭勇,葛粲,謝祖軍,YingJie YANG,熊熊,許厚澤. 中國科學:地球科學. 2013(06)
[4]云南西部地殼深部結構特征[J]. 張恩會,樓海,嘉世旭,李永華. 地球物理學報. 2013(06)
[5]2008年5月12日汶川MW7.9地震的震源位置與發(fā)震時刻[J]. 楊智嫻,陳運泰,蘇金蓉,陳天長,吳朋. 地震學報. 2012(02)
[6]鏟形逆沖斷層地震破裂動力學模型及其在汶川地震研究中的啟示[J]. 陶瑋,胡才博,萬永革,沈正康,王康. 地球物理學報. 2011(05)
[7]龍門山地區(qū)的P波速度結構與汶川地震的深部構造特征[J]. 李志偉,胥頤,黃潤秋,郝天珧,徐亞,劉勁松,劉建華. 中國科學:地球科學. 2011(03)
[8]2008年汶川8.0級地震的發(fā)震構造:沿龍門山斷裂帶新生的地殼深部斷裂[J]. 徐杰,高祥林,周本剛,計鳳桔,張進,白玉柱,陳國光. 地學前緣. 2010(05)
[9]汶川8.0級地震的基本特征及其研究進展[J]. 李勇,黃潤秋,DENSMORE AlexanderL.,周榮軍,曹叔尤. 四川大學學報(工程科學版). 2009(03)
[10]龍門山斷裂帶地殼精細結構與汶川地震發(fā)震機理[J]. 雷建設,趙大鵬,蘇金蓉,張光偉,李鳳. 地球物理學報. 2009(02)
本文編號:3282655
【文章來源】:地震學報. 2017,39(0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shù)】:20 頁
【部分圖文】:
龍門山區(qū)域主要活動構造及深地震測深剖面位置圖
震相較弱;川西北高原可識別的波組震相比四川盆地明顯要多,說明川西北高原的地下地質結構更為復雜.位于四川盆地的炮點SP1西側和SP5東側的震相顯示,有3組反射波震相較明顯,為P1,P3和P4波組.這3組反射波出現(xiàn)在炮檢距為50—180km范圍內,隨著炮檢距的增大,折合到時逐漸減小,其時距曲線相對龍門山斷裂帶西側較為陡峭,與四川盆地較為簡單的層位分布和較高的地下介質速度相對應.位于龍門山斷裂帶的SP8和SP9炮點,其附近的反射波震相較凌亂,震相追蹤距離較短,折合到時不是單純地隨炮檢距增大,這反映圖3深地震測深地震記錄截面及走時拾取圖(折合速度為6.0km/s)黑色短線表示拾取的走時.(a)SP1;(b)SP5;(c)SP8Fig.3SeismicrecordsectionsandpickedtraveltimesfortheshotsSP1(a),SP5(b)andSP8(c)Reducedtraveltimeis6.0km/s,andblackshortlinesrepresentpickedtraveltimes2193期李佳欣等:龍門山斷裂帶中段深地震寬角反射/折射剖面研究
圖3深地震測深地震記錄截面及走時拾取圖(折合速度為6.0km/s)黑色短線表示拾取的走時.(d)SP9;(e)SP12;(f)SP13Fig.3SeismicrecordsectionsandpickedtraveltimesfortheshotsSP9(d),SP12(e)andSP13(f)Reducedtraveltimeis6.0km/s,andblackshortlinesrepresentpickedtraveltimes了龍門山斷裂帶復雜的地下速度結構和層內界面展布.位于川西北高原的反射波組震相增多,主要的震相有P1,P2,P3,P4和P5,追蹤范圍為50—270km.相較于四川盆地,其時距曲線較平緩,說明殼內介質速度比四川盆地要低.3速度模型的構建構建地下速度模型需要自上而下確定地殼各層的埋深和速度值.地表的速度值利用炮點附近的Pg波走時得到,界面深度及其上覆層介質的平均速度由x2-t2方法反演得到.194地震學報39卷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龍門山斷裂帶精細速度結構的雙差層析成像研究[J]. 鄧文澤,陳九輝,郭飚,劉啟元,李順成,李昱,尹昕忠,齊少華. 地球物理學報. 2014(04)
[2]龍門山中段及兩側地殼結構與汶川地震構造[J]. 嘉世旭,劉保金,徐朝繁,劉志,酆少英,張建獅,林吉焱,田曉峰,劉巧霞,郭文斌. 中國科學:地球科學. 2014(03)
[3]蘆山與汶川地震震區(qū)地殼上地幔結構及深部孕震環(huán)境[J]. 鄭勇,葛粲,謝祖軍,YingJie YANG,熊熊,許厚澤. 中國科學:地球科學. 2013(06)
[4]云南西部地殼深部結構特征[J]. 張恩會,樓海,嘉世旭,李永華. 地球物理學報. 2013(06)
[5]2008年5月12日汶川MW7.9地震的震源位置與發(fā)震時刻[J]. 楊智嫻,陳運泰,蘇金蓉,陳天長,吳朋. 地震學報. 2012(02)
[6]鏟形逆沖斷層地震破裂動力學模型及其在汶川地震研究中的啟示[J]. 陶瑋,胡才博,萬永革,沈正康,王康. 地球物理學報. 2011(05)
[7]龍門山地區(qū)的P波速度結構與汶川地震的深部構造特征[J]. 李志偉,胥頤,黃潤秋,郝天珧,徐亞,劉勁松,劉建華. 中國科學:地球科學. 2011(03)
[8]2008年汶川8.0級地震的發(fā)震構造:沿龍門山斷裂帶新生的地殼深部斷裂[J]. 徐杰,高祥林,周本剛,計鳳桔,張進,白玉柱,陳國光. 地學前緣. 2010(05)
[9]汶川8.0級地震的基本特征及其研究進展[J]. 李勇,黃潤秋,DENSMORE AlexanderL.,周榮軍,曹叔尤. 四川大學學報(工程科學版). 2009(03)
[10]龍門山斷裂帶地殼精細結構與汶川地震發(fā)震機理[J]. 雷建設,趙大鵬,蘇金蓉,張光偉,李鳳. 地球物理學報. 2009(02)
本文編號:328265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3282655.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