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井鈾礦田牛尾嶺礦床礦物學特征鈾的賦存狀態(tài)及成礦機制探討
本文關鍵詞:鹿井鈾礦田牛尾嶺礦床礦物學特征鈾的賦存狀態(tài)及成礦機制探討,,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牛尾嶺鈾礦床位于鹿井鈾礦田北部,屬鹿井鈾礦田的一部分。鹿井鈾礦田以鹿井鈾礦床為中心,東面有黃峰嶺(325)和高昔(326)鈾礦床。其中黃峰嶺鈾礦床已開采完畢。西北面有沙壩子鈾礦床和梨花開鈾礦點,北面有牛尾嶺鈾礦床和大場平鈾礦點,南面有羊角腦鈾礦點和下古選鈾礦點以及秀才洞鈾礦點,所有鈾礦床都在5km以內(nèi)。本文通過現(xiàn)代測試技術手段對鈾礦床礦石的結構構造、礦物組成、鈾的賦存狀態(tài)等工藝礦物學特征進行系統(tǒng)研討論,從而查明礦石的礦物組成,結構、構造及鈾的賦存狀態(tài)并探討礦床成礦機制,取得主要結論如下:(1)礦區(qū)內(nèi)因為多層斷裂的發(fā)育,頻繁的巖體活動使得花崗巖的巖體被分割成了無數(shù)的小塊,從而形成一個十分復雜的的組合式構造的形態(tài),其中礦床骨干構造QFⅠ號帶與礦體的形成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是控礦容礦的主要構造。(2)牛尾嶺鈾礦床礦石中的鈾礦物主要以獨立鈾礦物形式存在,以瀝青鈾礦為主,其次為鈾石,含鈾礦物有釷石、鈾釷石等,脈石礦物有石英、長石、云母、綠泥石、絹云母、方解石等各種多種組合,而對于金屬礦物來說里面含有這閃鋅礦、黃鐵礦、毒砂、方鉛礦等礦石,此外還夾雜著如磷灰石、鋯石、金紅石等的副礦物。(3)鈾礦物多呈斑點狀、不規(guī)則團塊狀、球粒狀、環(huán)狀、脈狀、網(wǎng)脈狀,或交代黃鐵礦呈骸晶狀,大多數(shù)是在黏土礦物的裂縫邊緣才有生長,此外在一些黃鐵礦和磷灰石的邊緣部分也生長有少量的鈾礦物。這也使得在鈾礦物的周圍大多數(shù)情況下都會看到黃鐵礦、閃鋅礦、方鉛礦和毒砂等的金屬礦,此外還會有石英、綠泥石等礦物的出現(xiàn)。有的時候鈾礦物還會跟其他一些礦物的產(chǎn)生類質同象的現(xiàn)象,但是這種情況通常都要比電子探針的勘探檢測限值要低。通過測試已經(jīng)基本明確了鈾礦石類型為鈾-硫化物-綠泥石型。(4)經(jīng)過對成礦模式進行探討可以得出,牛尾嶺鈾礦床成礦與經(jīng)過礦床的遂川-熱水斷裂構造關系密切,該構造體系是控礦、容礦的主要構造,它們直接控制了礦體的產(chǎn)出。在熱力和壓力的驅動下成礦熱液發(fā)生運移,熱力的來源是燕山晚期的巖漿活動,并且該期次的巖漿活動為還同時為成礦提供巖漿熱液。成礦熱液在裂隙中發(fā)生運移,這些空隙包括造巖礦物和蝕變礦物的顆粒間隙、巖石內(nèi)部的空洞以及寒武系淺變質層的層間隙等,次生裂隙為構造裂隙。(5)牛尾嶺鈾礦床的成礦模式總結為:印支—燕山富鈾巖體→斷裂構造通道→深源熱液+熱水循環(huán)→萃取活化鈾→地球化學障→沉淀成礦。
【關鍵詞】:牛尾嶺鈾礦床 礦物學特征 賦存狀態(tài) 鈾成礦機制
【學位授予單位】:東華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P619.14
【目錄】: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1 緒論12-20
- 1.1 研究區(qū)交通與自然地理概況12-13
- 1.2 選題依據(jù)與研究目的意義13-14
- 1.3 研究現(xiàn)狀14-17
- 1.3.1 華南花崗巖鈾礦研究現(xiàn)狀14-15
- 1.3.2 鹿井鈾礦田研究現(xiàn)狀15-17
- 1.4 研究技術路線及完成工作量17-20
- 1.4.1 研究思路和研究內(nèi)容17
- 1.4.2 研究方法17-18
- 1.4.3 完成工作量18
- 1.4.4 創(chuàng)新性成果與認識18-20
- 2 區(qū)域地質背景20-26
- 2.1 大地構造位置20-21
- 2.2 區(qū)域地層21
- 2.3 區(qū)域構造21-23
- 2.4 區(qū)域巖漿巖23
- 2.5 區(qū)域礦產(chǎn)23-26
- 3 礦床地質特征26-32
- 3.1 巖體地質特征26-27
- 3.2 構造27-28
- 3.3 圍巖蝕變28
- 3.4 礦體特征28-30
- 3.4.1 礦體的規(guī)模、形態(tài)和產(chǎn)狀28-29
- 3.4.2 礦體厚度、品位的變化特征29
- 3.4.3 主要礦體描述29-30
- 3.5 礦石特征30-32
- 3.5.1 礦石礦物成份30
- 3.5.2 礦石類型30
- 3.5.3 礦石的伴生元素30-32
- 4 礦物學特征32-54
- 4.1 礦物組成32-49
- 4.1.1 礦石礦物32-37
- 4.1.2 金屬礦物與脈石礦物37-49
- 4.2 結構構造49-54
- 4.2.1 礦石結構51
- 4.2.2 礦石構造51-54
- 5 鈾的賦存狀態(tài)54-58
- 5.1 獨立鈾礦物54-55
- 5.2 類質同象55
- 5.3 鈾呈吸附形式55-58
- 6 成礦機制探討58-62
- 6.1 礦物成因探討58
- 6.1.1 鈾礦物成因58
- 6.2 成礦地質條件分析58-60
- 6.2.1 物源條件58-59
- 6.2.2 構造條件59
- 6.2.3 水源、熱源條件59
- 6.2.4 有利成礦的物化環(huán)境59-60
- 6.3 成礦物質的來源60
- 6.4 成礦模式探討60-62
- 7 結論62-64
- 致謝64-66
- 參考文獻66-71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歡;;鈾礦找礦中的物化探方法[J];地質裝備;2011年05期
2 黃正東;;對“熱液鈉交代與鈾礦化”一文的商榷[J];放射性地質;1982年06期
3 黃正東;;對“熱液鈉交代與鈾礦化”一文的商榷[J];放射性地質;1982年06期
4 程學友;;再談“熱液鈉交代與鈾礦化”[J];放射性地質;1983年01期
5 閩山;;利用鈾鉀比值指示鈾礦化[J];國外鈾礦地質;1984年01期
6 張振強;陸家堡凹陷鈾礦化特征及地浸參數(shù)研究[J];遼寧地質;2000年03期
7 張如良;鄂爾多斯深盆氣與鈾礦化關系初探[J];鈾礦地質;2004年04期
8 杜樂天;迎接鈾礦找礦新高潮——華南二輪找礦勢在必行[J];鈾礦地質;2005年03期
9 呂開云;胡振琪;高永光;;光譜指數(shù)在鈾礦找礦中的應用[J];礦業(yè)研究與開發(fā);2006年04期
10 談成龍;;俄羅斯希阿格達和達爾馬道夫地浸鈾礦的開發(fā)[J];世界核地質科學;2008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江西省寧都縣車頭坪—謝源地區(qū)鈾礦普查[A];2008年度中國地質科技新進展和地質找礦新成果資料匯編[C];2008年
2 張萬良;徐松生;;浙江大洲鈾礦田礦后構造格架及意義[A];中國核科學技術進展報告——中國核學會2009年學術年會論文集(第一卷·第1冊)[C];2009年
3 趙劍波;姚建;黎丕林;;四川省攀枝花市大田505鈾礦點混合巖型鈾礦化成因初探[A];中國核科學技術進展報告(第二卷)——中國核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第1冊(鈾礦地質分卷)[C];2011年
4 趙鳳民;;加強科研 保障鈾礦大基地建設[A];全國鈾礦大基地建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2012年
5 郭湖生;;桃山鈾礦田新一輪找礦突破的思考[A];全國鈾礦大基地建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2012年
6 李細根;王國榮;朱明永;劉陶勇;任滿船;王軍寧;李曉紅;劉百濤;;新疆察布查爾縣烏庫爾其地區(qū)第Ⅶ旋回鈾礦普查[A];“十五”重要地質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礦成果交流會材料二——“十五”地質行業(yè)獲獎成果資料匯編[C];2006年
7 吳磊伯;;略論中國鈾礦分布的若干規(guī)律[A];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文集(5)[C];1985年
8 羅龍;劉正安;;攀西裂谷軸部的堿性巖與鈾礦化的關系和找鈾前景[A];中國核科學技術進展報告(第二卷)——中國核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第1冊(鈾礦地質分卷)[C];2011年
9 吳繼光;張會成;韋文忠;;下莊鈾礦田湖子地區(qū)東部鈾礦找礦新思路[A];全國鈾礦大基地建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2012年
10 范洪海;;鈾礦大基地找礦理論和方法探討[A];全國鈾礦大基地建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2012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記者 于德福 特約記者 王俊;大營鈾礦西段普查告捷[N];中國國土資源報;2014年
2 記者 王瓊杰 特約記者 王俊;大營西段鈾礦普查獲階段性重大進展[N];中國礦業(yè)報;2014年
3 綜聞;非洲鈾礦:礦業(yè)投資的新熱點[N];地質勘查導報;2009年
4 記者 于德!√丶s記者 王俊;大營鈾礦創(chuàng)造煤鈾兼探成功范例[N];中國國土資源報;2013年
5 本報記者 朱學蕊 賈科華;我國鈾礦第一科學深鉆順利終孔[N];中國能源報;2013年
6 記者 張先余 通訊員 顧金秋;芙蓉山鈾礦普查報告通過評審[N];中國礦業(yè)報;2005年
7 文子亞;激情鑄就的豐碑[N];湖南日報;2005年
8 記者 袁于飛;我國鈾礦鉆探達到2818.88米新深度[N];光明日報;2013年
9 全國政協(xié)第八屆全國委員會秘書長、原地質礦產(chǎn)部部長、中國礦業(yè)聯(lián)合會名譽會長 朱訓;運用科學思維指導找礦的成功范例[N];中國礦業(yè)報;2013年
10 本報記者 朱學蕊;地浸技術“盤活”數(shù)萬噸復雜砂巖鈾礦[N];中國能源報;201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肖新建;東勝地區(qū)砂巖鈾礦低溫流體成礦作用地球化學研究[D];核工業(yè)北京地質研究院;2004年
2 惠小朝;陜西省華陽川鈾多金屬成礦作用地球化學研究[D];核工業(yè)北京地質研究院;201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肖為;廣西全州礦田鈾成礦過程[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5年
2 謝小占;粵北南雄盆地鈾礦化特征及成礦規(guī)律分析[D];東華理工大學;2015年
3 張云龍;西澳伊爾加恩地區(qū)多元地學信息GIS集成與鈣結巖型鈾礦成礦預測[D];東華理工大學;2014年
4 李仁澤;桃山鈾礦田大府上礦床鈾的賦存狀態(tài)及成礦機理探討[D];東華理工大學;2016年
5 王冰;鹿井鈾礦田牛尾嶺礦床礦物學特征鈾的賦存狀態(tài)及成礦機制探討[D];東華理工大學;2016年
6 劉芳;巖壩地區(qū)鈾礦找礦方向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09年
7 馬瑞;貴州太白地區(qū)鈾礦地質特征及成因探討[D];昆明理工大學;2013年
8 鮑小柯;綜合物化探方法勘查隱伏花崗巖鈾礦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3年
9 趙倩;滿洲里—靈泉地區(qū)鈾礦遙感異常研究[D];吉林大學;2015年
10 孫悅;四川省冕西巖體中北段煌斑巖成因及其與鈾礦化關系[D];成都理工大學;2013年
本文關鍵詞:鹿井鈾礦田牛尾嶺礦床礦物學特征鈾的賦存狀態(tài)及成礦機制探討,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2610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326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