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坳陷中段雷口坡組碳酸鹽巖地球化學特征及地質意義
發(fā)布時間:2021-06-25 05:59
為研究川西坳陷中段雷口坡組碳酸鹽巖作為有效烴源巖是否具有可行性,通過川西坳陷中段三口鉆井巖心樣品的有機碳含量、有機顯微組分以及瀝青反射率的測定,分析樣品的有機地球化學特征;結合主、微量元素特征以及Sr、Ba、Cu、Al、V、Cr、Ni等元素指標,探討研究區(qū)當時所處的沉積環(huán)境。結果表明:研究區(qū)雷口坡組碳酸鹽巖有機質豐度整體偏低,傳統(tǒng)方法測得樣品有機碳含量普遍低于0.2%,有機質類型為Ⅰ-Ⅱ1型,有機質成熟度大于2.0%,處于過成熟階段;生源Ba含量表明研究區(qū)雷口坡組具有中-低等古生產力水平;依據(jù)Sr/Ba、Sr/Cu、CaO/(MgO×Al2O3)、V/Cr與V/(V+Ni)的比值特征推斷雷口坡組當時處于炎熱干旱、高鹽度、低能、弱氧化-還原的環(huán)境。
【文章來源】:山東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20,39(01)北大核心
【文章頁數(shù)】:9 頁
【部分圖文】:
川西坳陷中段構造單元劃分圖[9]
川西坳陷中段雷口坡組樣品演化程度高、缺少鏡質體,但往往賦存固態(tài)瀝青。依據(jù)巖石中瀝青反射率與鏡質體反射率之間的關系,本研究通過測試樣品的瀝青反射率(Rb),并將其轉化成等效鏡質體反射率(Ro)來判斷有機質的成熟度[14]。測試結果如表2所示,有效測試樣品中等效鏡質體反射率均大于2.0%。結合前人研究成果認為研究區(qū)雷口坡組碳酸鹽巖熱演化程度較高[4,6,8],處于過成熟階段。圖3 研究區(qū)雷口坡組沉積相展布圖[5]
研究區(qū)雷口坡組沉積相展布圖[5]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鄂爾多斯盆地東南部延長組微量元素地球化學特征及環(huán)境指示意義[J]. 范萌萌,卜軍,趙筱艷,康博,李文厚,張衛(wèi)國. 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9(04)
[2]四川盆地中三疊統(tǒng)雷口坡組天然氣勘探的關鍵地質問題[J]. 劉樹根,孫瑋,宋金民,雍自權,王浩,趙聰. 天然氣地球科學. 2019(02)
[3]蒸發(fā)環(huán)境烴源巖生烴能力探討——以川西坳陷雷口坡組為例[J]. 王彥青,陳迎賓,胡燁,曾華盛,吳小奇. 斷塊油氣田. 2018(04)
[4]四川盆地中三疊統(tǒng)雷口坡組沉積特征及有利儲集相帶[J]. 孫春燕,胡明毅,胡忠貴,鄧慶杰. 石油與天然氣地質. 2018(03)
[5]中揚子宜昌地區(qū)五峰組和龍馬溪組頁巖發(fā)育主控因素[J]. 王濤利,郝愛勝,陳清,李超,王慶濤,盧鴻,劉大永. 天然氣地球科學. 2018(05)
[6]川南地區(qū)五峰組-龍馬溪組黑色頁巖儲層特征[J]. 韓超,吳明昊,吝文,孔祥鑫,姜在興,高麗華,韓作振. 中國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7(03)
[7]塔中地區(qū)深層低豐度碳酸鹽巖有效烴源巖評價及其對油氣藏貢獻[J]. 霍志鵬,姜濤,龐雄奇,汪文洋,陳君青,宋建陽,沈衛(wèi)兵,潘志鴻. 地球科學. 2016(12)
[8]中國海相碳酸鹽巖層系有機質生烴理論新解[J]. 劉文匯,騰格爾,王曉鋒,黎茂穩(wěn),胡廣,王杰,盧龍飛,趙恒,陳強路,羅厚勇. 石油勘探與開發(fā). 2017(01)
[9]川西坳陷中段須家河組致密砂巖氣藏成藏模式探討[J]. 尚長健,朱振宏,歐光習,王君,樓章華. 浙江大學學報(理學版). 2016(05)
[10]四川盆地西部中三疊統(tǒng)雷口坡組烴源巖生烴潛力分析[J]. 楊克明. 石油實驗地質. 2016(03)
博士論文
[1]川西坳陷中北部三疊系雷口坡組—馬鞍塘組儲層特征及油氣勘探前景[D]. 秦川.成都理工大學 2012
本文編號:3248643
【文章來源】:山東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20,39(01)北大核心
【文章頁數(shù)】:9 頁
【部分圖文】:
川西坳陷中段構造單元劃分圖[9]
川西坳陷中段雷口坡組樣品演化程度高、缺少鏡質體,但往往賦存固態(tài)瀝青。依據(jù)巖石中瀝青反射率與鏡質體反射率之間的關系,本研究通過測試樣品的瀝青反射率(Rb),并將其轉化成等效鏡質體反射率(Ro)來判斷有機質的成熟度[14]。測試結果如表2所示,有效測試樣品中等效鏡質體反射率均大于2.0%。結合前人研究成果認為研究區(qū)雷口坡組碳酸鹽巖熱演化程度較高[4,6,8],處于過成熟階段。圖3 研究區(qū)雷口坡組沉積相展布圖[5]
研究區(qū)雷口坡組沉積相展布圖[5]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鄂爾多斯盆地東南部延長組微量元素地球化學特征及環(huán)境指示意義[J]. 范萌萌,卜軍,趙筱艷,康博,李文厚,張衛(wèi)國. 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9(04)
[2]四川盆地中三疊統(tǒng)雷口坡組天然氣勘探的關鍵地質問題[J]. 劉樹根,孫瑋,宋金民,雍自權,王浩,趙聰. 天然氣地球科學. 2019(02)
[3]蒸發(fā)環(huán)境烴源巖生烴能力探討——以川西坳陷雷口坡組為例[J]. 王彥青,陳迎賓,胡燁,曾華盛,吳小奇. 斷塊油氣田. 2018(04)
[4]四川盆地中三疊統(tǒng)雷口坡組沉積特征及有利儲集相帶[J]. 孫春燕,胡明毅,胡忠貴,鄧慶杰. 石油與天然氣地質. 2018(03)
[5]中揚子宜昌地區(qū)五峰組和龍馬溪組頁巖發(fā)育主控因素[J]. 王濤利,郝愛勝,陳清,李超,王慶濤,盧鴻,劉大永. 天然氣地球科學. 2018(05)
[6]川南地區(qū)五峰組-龍馬溪組黑色頁巖儲層特征[J]. 韓超,吳明昊,吝文,孔祥鑫,姜在興,高麗華,韓作振. 中國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7(03)
[7]塔中地區(qū)深層低豐度碳酸鹽巖有效烴源巖評價及其對油氣藏貢獻[J]. 霍志鵬,姜濤,龐雄奇,汪文洋,陳君青,宋建陽,沈衛(wèi)兵,潘志鴻. 地球科學. 2016(12)
[8]中國海相碳酸鹽巖層系有機質生烴理論新解[J]. 劉文匯,騰格爾,王曉鋒,黎茂穩(wěn),胡廣,王杰,盧龍飛,趙恒,陳強路,羅厚勇. 石油勘探與開發(fā). 2017(01)
[9]川西坳陷中段須家河組致密砂巖氣藏成藏模式探討[J]. 尚長健,朱振宏,歐光習,王君,樓章華. 浙江大學學報(理學版). 2016(05)
[10]四川盆地西部中三疊統(tǒng)雷口坡組烴源巖生烴潛力分析[J]. 楊克明. 石油實驗地質. 2016(03)
博士論文
[1]川西坳陷中北部三疊系雷口坡組—馬鞍塘組儲層特征及油氣勘探前景[D]. 秦川.成都理工大學 2012
本文編號:324864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3248643.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