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天山南緣晚古生代構造格架及演化:彩霞山一帶花崗巖的制約
發(fā)布時間:2021-06-17 07:05
天山造山帶位于中亞造山帶的西南部,呈東西走向,橫貫中國境內(nèi)新疆地區(qū),向西延伸出境外,向東可延伸至甘肅北山地區(qū)。在中亞造山帶的演化過程中,天山造山帶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中天山地塊的構造—巖漿演化過程對整個天山造山帶的演化意義重大。晚古生代是天山造山帶構造演化的關鍵時期,是中天山南緣洋陸格局發(fā)生重大轉(zhuǎn)變的階段,也是主要構造格局形成的關鍵時期。中天山南緣晚古生代構造格架及演化過程與南天山洋向伊犁—中天山微陸塊下俯沖—消減—閉合過程密切相關。以往對于南天山洋的研究大多位于更東部的星星峽斷裂地區(qū),或者更西部的巴倫臺等地區(qū),對于中部的卡瓦布拉克地區(qū)研究程度較低。因此我們將彩霞山地區(qū)選作研究區(qū)。彩霞山花崗巖體位于中天山南緣的卡瓦布拉克地區(qū),由糜棱巖化二長花崗巖和斑狀鉀長花崗巖組成,其LA-ICP-MS鋯石U-Pb年齡分別為(330.0±3.6)Ma、(333.3±3.6)Ma;其鋯石εHf(t)分別為5.230.87和10.85﹣5.81,tDM2分別為1.281.00 Ga和1.7
【文章來源】:新疆大學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4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天山造山帶區(qū)域地質(zhì)簡圖(修改Heetal.,2014及其參考文獻)
新疆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yè)論文長石,使巖石呈典型的肉紅色,外貌特征顯著,巖性主要為肉紅色細-中粒鉀長花崗巖,巖體分帶明顯,邊緣主要以細-中粒為特征,呈紫灰色-灰色,穿插有較多小型的花崗斑巖,巖體中心顆粒變粗,主要以粗-中粒為特征。圍巖為二長花崗巖,中-粗粒結構,塊狀構造。野外采集鉀長花崗巖樣品分別為 C1608、C1609,采集位置(如圖 3-1)。野外露頭已被風化成碎石塊,沿沖溝可見新鮮露頭,蝕變較弱。巖體整體較為完整,穿插少量巖脈,宏觀上未發(fā)現(xiàn)構造變形特征。在與二長花崗巖的接觸界線所采的樣品蝕變較強,隨著出露位置的不同,離接觸界線越遠粒度越細,接觸界線關系是脈動接觸。
呈弱塑性流體狀構造,綜上二長花崗巖具有弱糜棱巖化巖石的巖相學特征(如圖 3-2e、f)。不同于普通糜棱基質(zhì)的微細粒礦物集合體,石英、鉀長石和斜長石成為棱角狀碎斑、位移不大,由微細粒礦物形成的微粒交生體間斷成團充填在較大顆粒級的礦物接合縫內(nèi),微粒交生體的體積分數(shù)一般為 2 %~ 6 % 。斑狀鉀長花崗巖(圖 3-2a)主要造巖礦物占礦物百分比分別為:石英(35%)、鉀長石(45%)、斜長石(15%)、少量角閃石、黑云母等。巖體結構特點為以鉀長石呈他形粒狀的斑狀結構,以條紋長石為主,構成斑晶和基質(zhì),巖體呈塊狀構造。斜長石發(fā)育結晶為為半自形,表現(xiàn)出雙晶對稱的特點,其中更-中長石鏡下表現(xiàn)出絹云母化特征。石英表現(xiàn)為他形粒狀,粒徑變化明顯,大小之間差距大,鏡下觀測可知其晶出時間較晚,部分出現(xiàn)在大顆粒級的礦物結合縫內(nèi)呈填隙狀分布;|(zhì)中最大的特點是鉀長石和石英不同于其它樣品,二者相互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表現(xiàn)出文象結構的特征,呈扇狀羽狀。少量角閃石和黑云母均已表現(xiàn)出綠泥石化的特征,顆粒粒徑較小。命名為花斑巖,為花崗斑巖的一種。(如圖 3-2d)。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新疆哈爾里克山石城子地區(qū)鈉鐵閃石花崗斑巖巖墻的發(fā)現(xiàn)及構造背景示蹤[J]. 南云,柳益群,周鼎武,周小虎,焦鑫,李哲萱. 地質(zhì)學報. 2018(06)
[2]新疆東天山地區(qū)三岔口銅礦床的成因:巖石學、年代學和地球化學證據(jù)[J]. 林濤,鄧宇峰,屈文俊,周濤發(fā),袁峰,鄧剛. 礦物巖石. 2017(04)
[3]高分異花崗巖的識別與研究[J]. 吳福元,劉小馳,紀偉強,王佳敏,楊雷. 中國科學:地球科學. 2017(07)
[4]新疆中天山巴倫臺地區(qū)花崗質(zhì)侵入體地球化學、年代學研究及其構造意義[J]. 李平,朱志新,穆利修,王克卓,王哲,屈濤,鳳駿. 地質(zhì)學報. 2017(01)
[5]識別洋陸轉(zhuǎn)換的巖石學思路——洋內(nèi)弧與初始俯沖的識別[J]. 肖慶輝,李廷棟,潘桂棠,陸松年,丁孝忠,鄧晉福,馮益民,劉勇,寇彩化,楊琳琳. 中國地質(zhì). 2016(03)
[6]新疆南天山東段早石炭世——早二疊世花崗巖類及其對南天山洋盆閉合時間的約束[J]. 尼加提·阿布都遜,木合塔爾·扎日,賈曉亮. 現(xiàn)代地質(zhì). 2016(02)
[7]中國西北部造山帶中幾個古生代俯沖增生楔的識別與確認[J]. 李榮社,陳雋璐,馬中平,徐學義,查顯鋒,白建科,時超,張海迪. 中國地質(zhì)調(diào)查. 2016(01)
[8]中天山巴侖臺地區(qū)花崗質(zhì)巖石的Hf同位素研究:對構造演化及大陸生長的約束[J]. 黃河,王濤,秦切,侯繼堯,童英,郭磊,張磊,王靜,梁昭元. 地質(zhì)學報. 2015(12)
[9]岡底斯中段早侏羅世輝長巖-花崗巖雜巖體成因及其對新特提斯構造演化的啟示:以日喀則東嘎巖體為例[J]. 邱檢生,王睿強,趙姣龍,喻思斌. 巖石學報. 2015(12)
[10]中天山卡瓦布拉克雜巖帶中閃長巖的鋯石U-Pb年齡及Hf同位素特征[J]. 尼加提·阿布都遜,木合塔爾·扎日,吳兆寧. 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 2015(06)
博士論文
[1]天山造山帶中段古生代構造變形及其年代學[D]. 肖偉峰.中國地質(zhì)科學院 2013
本文編號:3234721
【文章來源】:新疆大學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4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天山造山帶區(qū)域地質(zhì)簡圖(修改Heetal.,2014及其參考文獻)
新疆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yè)論文長石,使巖石呈典型的肉紅色,外貌特征顯著,巖性主要為肉紅色細-中粒鉀長花崗巖,巖體分帶明顯,邊緣主要以細-中粒為特征,呈紫灰色-灰色,穿插有較多小型的花崗斑巖,巖體中心顆粒變粗,主要以粗-中粒為特征。圍巖為二長花崗巖,中-粗粒結構,塊狀構造。野外采集鉀長花崗巖樣品分別為 C1608、C1609,采集位置(如圖 3-1)。野外露頭已被風化成碎石塊,沿沖溝可見新鮮露頭,蝕變較弱。巖體整體較為完整,穿插少量巖脈,宏觀上未發(fā)現(xiàn)構造變形特征。在與二長花崗巖的接觸界線所采的樣品蝕變較強,隨著出露位置的不同,離接觸界線越遠粒度越細,接觸界線關系是脈動接觸。
呈弱塑性流體狀構造,綜上二長花崗巖具有弱糜棱巖化巖石的巖相學特征(如圖 3-2e、f)。不同于普通糜棱基質(zhì)的微細粒礦物集合體,石英、鉀長石和斜長石成為棱角狀碎斑、位移不大,由微細粒礦物形成的微粒交生體間斷成團充填在較大顆粒級的礦物接合縫內(nèi),微粒交生體的體積分數(shù)一般為 2 %~ 6 % 。斑狀鉀長花崗巖(圖 3-2a)主要造巖礦物占礦物百分比分別為:石英(35%)、鉀長石(45%)、斜長石(15%)、少量角閃石、黑云母等。巖體結構特點為以鉀長石呈他形粒狀的斑狀結構,以條紋長石為主,構成斑晶和基質(zhì),巖體呈塊狀構造。斜長石發(fā)育結晶為為半自形,表現(xiàn)出雙晶對稱的特點,其中更-中長石鏡下表現(xiàn)出絹云母化特征。石英表現(xiàn)為他形粒狀,粒徑變化明顯,大小之間差距大,鏡下觀測可知其晶出時間較晚,部分出現(xiàn)在大顆粒級的礦物結合縫內(nèi)呈填隙狀分布;|(zhì)中最大的特點是鉀長石和石英不同于其它樣品,二者相互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表現(xiàn)出文象結構的特征,呈扇狀羽狀。少量角閃石和黑云母均已表現(xiàn)出綠泥石化的特征,顆粒粒徑較小。命名為花斑巖,為花崗斑巖的一種。(如圖 3-2d)。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新疆哈爾里克山石城子地區(qū)鈉鐵閃石花崗斑巖巖墻的發(fā)現(xiàn)及構造背景示蹤[J]. 南云,柳益群,周鼎武,周小虎,焦鑫,李哲萱. 地質(zhì)學報. 2018(06)
[2]新疆東天山地區(qū)三岔口銅礦床的成因:巖石學、年代學和地球化學證據(jù)[J]. 林濤,鄧宇峰,屈文俊,周濤發(fā),袁峰,鄧剛. 礦物巖石. 2017(04)
[3]高分異花崗巖的識別與研究[J]. 吳福元,劉小馳,紀偉強,王佳敏,楊雷. 中國科學:地球科學. 2017(07)
[4]新疆中天山巴倫臺地區(qū)花崗質(zhì)侵入體地球化學、年代學研究及其構造意義[J]. 李平,朱志新,穆利修,王克卓,王哲,屈濤,鳳駿. 地質(zhì)學報. 2017(01)
[5]識別洋陸轉(zhuǎn)換的巖石學思路——洋內(nèi)弧與初始俯沖的識別[J]. 肖慶輝,李廷棟,潘桂棠,陸松年,丁孝忠,鄧晉福,馮益民,劉勇,寇彩化,楊琳琳. 中國地質(zhì). 2016(03)
[6]新疆南天山東段早石炭世——早二疊世花崗巖類及其對南天山洋盆閉合時間的約束[J]. 尼加提·阿布都遜,木合塔爾·扎日,賈曉亮. 現(xiàn)代地質(zhì). 2016(02)
[7]中國西北部造山帶中幾個古生代俯沖增生楔的識別與確認[J]. 李榮社,陳雋璐,馬中平,徐學義,查顯鋒,白建科,時超,張海迪. 中國地質(zhì)調(diào)查. 2016(01)
[8]中天山巴侖臺地區(qū)花崗質(zhì)巖石的Hf同位素研究:對構造演化及大陸生長的約束[J]. 黃河,王濤,秦切,侯繼堯,童英,郭磊,張磊,王靜,梁昭元. 地質(zhì)學報. 2015(12)
[9]岡底斯中段早侏羅世輝長巖-花崗巖雜巖體成因及其對新特提斯構造演化的啟示:以日喀則東嘎巖體為例[J]. 邱檢生,王睿強,趙姣龍,喻思斌. 巖石學報. 2015(12)
[10]中天山卡瓦布拉克雜巖帶中閃長巖的鋯石U-Pb年齡及Hf同位素特征[J]. 尼加提·阿布都遜,木合塔爾·扎日,吳兆寧. 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 2015(06)
博士論文
[1]天山造山帶中段古生代構造變形及其年代學[D]. 肖偉峰.中國地質(zhì)科學院 2013
本文編號:323472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323472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