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科技論文 > 地質(zhì)論文 >

泥石流中的超孔隙水壓力及其形成機理

發(fā)布時間:2021-04-20 00:02
  2010年8月18日凌晨1點30分,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縣東月各溝(位于怒江左岸)爆發(fā)了災難性泥石流,沖出方量約為60×104 m3。整個泥石流發(fā)生過程持續(xù)了將近半個小時,并且造成100多米寬的怒江干流發(fā)生短時堵塞,回水達到了10余米,最終導致96人死亡,造成的直接經(jīng)濟損失達1.4億元。東月各溝總流域面積約為46.7 km2,主溝長約13.5km,整體流域形態(tài)具有狹長型樹葉狀的特點,溝谷兩岸斜坡陡峻,橫斷面以“V”字型為主,切割深度大,具有典型的驟漲驟降的地形特征。運移距離在3 km以上的泥石流是常見的,5km以上者也偶有發(fā)生,但是能夠像東月各泥石流這樣,在9°的平均縱坡度運移11 km以上,尤其是能夠在低坡度溝床上遠程運移的高密度泥石流尚未見報道。為了研究東月各泥石流形成的基本特征以及超孔隙水壓力的形成機理,本文結合對東月各溝泥石流進行的詳細的野外調(diào)查與測量、粒度分析以及室內(nèi)試驗研究,得出以下結論:(1)東月各主溝溝道狹長,坡降大、順直、斷面呈“V”型,寬窄交替變化,促進了泥石流的快速運移。主溝兩岸的支溝發(fā)育,且植... 

【文章來源】:昆明理工大學云南省

【文章頁數(shù)】:9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課題的研究背景和意義
    1.2 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
        1.2.1 泥石流的定義
        1.2.2 泥石流的分類
        1.2.3 泥石流流體性質(zhì)研究
        1.2.4 泥石流動力學研究
        1.2.5 泥石流中的孔隙水壓力
        1.2.6 泥石流模擬試驗研究
    1.3 東月各泥石流的特殊性
    1.4 研究內(nèi)容、研究思路以及技術路線
        1.4.1 研究內(nèi)容以及研究思路
        1.4.2 技術路線
第二章 研究區(qū)地質(zhì)背景及泥石流形成條件
    2.1 研究區(qū)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水文條件
    2.4 地層巖性及地質(zhì)構造
    2.5 氣象條件
        2.5.1 氣溫
        2.5.2 降雨
    2.6 植被
    2.7 流域地形地貌及分區(qū)特征
        2.7.1 地形地貌特征
        2.7.2 泥石流溝分區(qū)特征
    2.8 東月各泥石流類型
    2.9 本章小結
第三章 東月各泥石流堆積體組構特征
    3.1 取樣
    3.2 基于級配曲線的泥石流堆積體的粒度特征研究
    3.3 基于φ值分級法的泥石流堆積體的粒度特征研究
    3.4 本章小結
第四章 超孔隙水壓力對東月各遠程運移的影響
    4.1 材料
        4.1.1 取樣
        4.1.2 級配
        4.1.3 細顆粒的礦物組成
        4.1.4 小木屑
    4.2 方法
        4.2.1 超孔隙水壓力測量實驗
        4.2.2 孔隙水逃逸實驗
    4.3 結果
        4.3.1 超孔隙水壓力測量實驗結果
        4.3.2 孔隙水逃逸實驗結果
    4.4 討論
        4.4.1 相對超孔隙水壓力峰值
        4.4.2 界限體積濃度、最佳體積濃度以及泥石流指數(shù)
        4.4.3 相對超孔隙水壓力的消散速率
        4.4.4 超孔隙水壓力的影響因素
        4.4.5 東月各泥石流的高移動性及其維持機理
    4.5 本章小結
第五章 東月各泥石流與蔣家溝泥石流差異性對比
    5.1 實驗材料
    5.2 相對超孔隙水壓力歷時曲線
    5.3 相對超孔隙水壓力消散速率對比
    5.4 釋水速率對比
    5.5 相對超孔隙水壓力峰值對比
    5.6 漿體流變特性對比
        5.6.1 漿體剪切速率梯度與剪切應力關系
        5.6.2 體積濃度與屈服應力變化關系
        5.6.3 粘滯系數(shù)隨體積濃度的變化
    5.7 蔣家溝、東月各泥石流漿體特性差異的主要影響因素
        5.7.1 粘粒含量
        5.7.2 細顆粒的礦物組分
    5.8 本章小結
第六章 結論與展望
致謝
參考文獻
附錄A: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論文目錄
附錄B: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參與的研究課題



本文編號:3148575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3148575.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d5494***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