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圖壁M S 6.2地震跨斷層形變場地資料異常變化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1-04-14 19:18
對北天山地區(qū)2016年12月8日呼圖壁MS6.2地震周邊300 km范圍內跨斷層精密水準資料進行分析,運用二倍均方差對異常進行判定,計算出2012~2016年斷層的趨勢累積率Dc,認為地震前存在著一定范圍的應力積累、加速運動、尖點突跳等中短期前兆異常,地震發(fā)生在形變異常顯著及斷層形變趨勢累積率高值區(qū)域。
【文章來源】:內陸地震. 2020,34(02)
【文章頁數】:10 頁
【部分圖文】:
北天山地區(qū)跨斷層形變場地分布圖
表2 北天山構造主要活斷層基本情況 序號 斷層名稱 長度/km 走向/° 傾角/° 活動性質 1 準噶爾南緣斷裂 210 215~190 45~80 逆斷右旋走滑 2 霍爾果斯斷裂 170 215~150 40~50 逆掩為主 3 博格達山北麓斷裂 130 196 40~70 左旋逆走滑 4 獨山子―安集海斷裂 55 190~155 20~60 逆掩為主 5 西山斷裂 37 315~340 44~83 逆走滑 6 雅瑪里克斷裂 150 150~160 50~80 左旋逆走滑 7 伊寧盆地北緣斷裂 340 285 65~85 右旋走滑呼圖壁MS6.2地震前,震中附近的大豐場地(Δ=29 km)自2012年觀測以來該場地2條測線高差曲線均呈現(xiàn)明顯的長趨勢上升變化,累計變化量連續(xù)增高(圖3a,b),跨同一斷裂的紅山嘴場地也表現(xiàn)為較明顯的抬升趨勢(圖3c),反映了該斷層南盤上升、北盤下降,擠壓作用明顯,逆斷性質顯著。符合這一地區(qū)的地形地貌,即山區(qū)相對盆地上升、顯示出明顯的繼承性運動方式,與正常的構造運動相吻合。繼承性運動是能量積累的一般表現(xiàn)形式,這種形變過程反映了地殼內應變能的逐漸積累[14]?ㄗ訛硤龅(Δ=59 km)垂直向變化曲線呈逐漸下降趨勢運動(圖3d),該測線持續(xù)保持非繼承性運動,顯示出與地形地貌相反的運動,這種相反的運動方式與斷層構造條件、地質環(huán)境、所處位置有關,表現(xiàn)出斷層受作用力強度和運動方式的不同,布設在斷層上盤的KZW4號點位于卡子灣攔洪壩庫區(qū)南端,受水庫蓄水的影響,可能導致運動方式發(fā)生了改變,但是由于庫區(qū)蓄水量不大,可以說影響是有限的。對天山地區(qū)主要斷層的研究[15],認為斷層的正斷活動與逆斷加劇可能和地震有關,如1995~1996年天山地區(qū)發(fā)生的和碩、烏蘇、沙灣地震正是發(fā)生在霍爾果斯斷裂正斷活動的后期,2001年11月1日新青交界8.1級地震也是發(fā)生在霍爾果斯斷裂正斷活動期,因此斷層活動性質的改變有可能對地震預測有一定意義。對同一條斷裂而言,其活動速率和活動方式也不相同,霍爾果斯斷裂1997年以前為正斷性質,以后為逆斷性質,不同時段速率也存在差異。
呼圖壁MS6.2地震前,震中附近的大豐場地(Δ=29 km)自2012年觀測以來該場地2條測線高差曲線均呈現(xiàn)明顯的長趨勢上升變化,累計變化量連續(xù)增高(圖3a,b),跨同一斷裂的紅山嘴場地也表現(xiàn)為較明顯的抬升趨勢(圖3c),反映了該斷層南盤上升、北盤下降,擠壓作用明顯,逆斷性質顯著。符合這一地區(qū)的地形地貌,即山區(qū)相對盆地上升、顯示出明顯的繼承性運動方式,與正常的構造運動相吻合。繼承性運動是能量積累的一般表現(xiàn)形式,這種形變過程反映了地殼內應變能的逐漸積累[14]。卡子灣場地(Δ=59 km)垂直向變化曲線呈逐漸下降趨勢運動(圖3d),該測線持續(xù)保持非繼承性運動,顯示出與地形地貌相反的運動,這種相反的運動方式與斷層構造條件、地質環(huán)境、所處位置有關,表現(xiàn)出斷層受作用力強度和運動方式的不同,布設在斷層上盤的KZW4號點位于卡子灣攔洪壩庫區(qū)南端,受水庫蓄水的影響,可能導致運動方式發(fā)生了改變,但是由于庫區(qū)蓄水量不大,可以說影響是有限的。對天山地區(qū)主要斷層的研究[15],認為斷層的正斷活動與逆斷加劇可能和地震有關,如1995~1996年天山地區(qū)發(fā)生的和碩、烏蘇、沙灣地震正是發(fā)生在霍爾果斯斷裂正斷活動的后期,2001年11月1日新青交界8.1級地震也是發(fā)生在霍爾果斯斷裂正斷活動期,因此斷層活動性質的改變有可能對地震預測有一定意義。對同一條斷裂而言,其活動速率和活動方式也不相同,霍爾果斯斷裂1997年以前為正斷性質,以后為逆斷性質,不同時段速率也存在差異。非繼承性運動可能是能量積累到一定程度的表現(xiàn)或者是能量釋放(包括非震能量釋放)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14-15],斷層總體表現(xiàn)為一種長趨勢慢形變的累計變化過程,反映出應力積累的程度。這與通常所說一個強烈的地震能量積累是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形變過程也是長期的、緩慢的相一致。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呼圖壁儲氣庫地表形變監(jiān)測數據分析[J]. 方偉,阿卜杜拉塔伊爾·亞森,李瑞,艾力夏提·玉山,劉代芹,王曉強. 內陸地震. 2017(01)
[2]基于GPS觀測的北天山主要斷裂現(xiàn)今構造運動特征研究[J]. 李杰,陳剛,魏文薪,帕爾哈提·再努拉,王曉強,劉代芹,李桂榮,方偉,陳述江,孫小旭. 地震學報. 2016(05)
[3]北天山地區(qū)活動構造形變特征與地震活動研究[J]. 方偉,李杰,陳剛,王曉強,陳麗,阿卜杜塔伊爾·亞森,陳述江,孫小旭. 內陸地震. 2016(03)
[4]北天山現(xiàn)今活動構造的運動特征[J]. 李杰,王曉強,譚凱,劉代芹,帕爾哈提,蔣靖祥,方偉. 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 2010(06)
[5]跨斷層形變測量異常特征分析[J]. 李杰,唐廷梅,荊強,樓關壽,劉文義. 地震. 2010(02)
[6]新疆地區(qū)現(xiàn)今地殼垂直運動及地震活動研究[J]. 王曉強,路星,劉斌,李杰,劉代芹. 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 2009(06)
[7]北天山流動水準重復測量資料的前兆異常特征初析[J]. 王治民,張永崗,朱治國,馮向東. 內陸地震. 2009(03)
[8]利用GPS研究新疆天山地區(qū)構造塊體變形[J]. 李杰,廖新玉. 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 2009(03)
[9]天山現(xiàn)今地殼運動的形變場分析[J]. 王曉強,李杰,王琪,Alexander Zubovich. 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 2005(03)
[10]北天山中段近期垂直形變特征研究[J]. 張永崗,方偉. 內陸地震. 2004(01)
本文編號:3137869
【文章來源】:內陸地震. 2020,34(02)
【文章頁數】:10 頁
【部分圖文】:
北天山地區(qū)跨斷層形變場地分布圖
表2 北天山構造主要活斷層基本情況 序號 斷層名稱 長度/km 走向/° 傾角/° 活動性質 1 準噶爾南緣斷裂 210 215~190 45~80 逆斷右旋走滑 2 霍爾果斯斷裂 170 215~150 40~50 逆掩為主 3 博格達山北麓斷裂 130 196 40~70 左旋逆走滑 4 獨山子―安集海斷裂 55 190~155 20~60 逆掩為主 5 西山斷裂 37 315~340 44~83 逆走滑 6 雅瑪里克斷裂 150 150~160 50~80 左旋逆走滑 7 伊寧盆地北緣斷裂 340 285 65~85 右旋走滑呼圖壁MS6.2地震前,震中附近的大豐場地(Δ=29 km)自2012年觀測以來該場地2條測線高差曲線均呈現(xiàn)明顯的長趨勢上升變化,累計變化量連續(xù)增高(圖3a,b),跨同一斷裂的紅山嘴場地也表現(xiàn)為較明顯的抬升趨勢(圖3c),反映了該斷層南盤上升、北盤下降,擠壓作用明顯,逆斷性質顯著。符合這一地區(qū)的地形地貌,即山區(qū)相對盆地上升、顯示出明顯的繼承性運動方式,與正常的構造運動相吻合。繼承性運動是能量積累的一般表現(xiàn)形式,這種形變過程反映了地殼內應變能的逐漸積累[14]?ㄗ訛硤龅(Δ=59 km)垂直向變化曲線呈逐漸下降趨勢運動(圖3d),該測線持續(xù)保持非繼承性運動,顯示出與地形地貌相反的運動,這種相反的運動方式與斷層構造條件、地質環(huán)境、所處位置有關,表現(xiàn)出斷層受作用力強度和運動方式的不同,布設在斷層上盤的KZW4號點位于卡子灣攔洪壩庫區(qū)南端,受水庫蓄水的影響,可能導致運動方式發(fā)生了改變,但是由于庫區(qū)蓄水量不大,可以說影響是有限的。對天山地區(qū)主要斷層的研究[15],認為斷層的正斷活動與逆斷加劇可能和地震有關,如1995~1996年天山地區(qū)發(fā)生的和碩、烏蘇、沙灣地震正是發(fā)生在霍爾果斯斷裂正斷活動的后期,2001年11月1日新青交界8.1級地震也是發(fā)生在霍爾果斯斷裂正斷活動期,因此斷層活動性質的改變有可能對地震預測有一定意義。對同一條斷裂而言,其活動速率和活動方式也不相同,霍爾果斯斷裂1997年以前為正斷性質,以后為逆斷性質,不同時段速率也存在差異。
呼圖壁MS6.2地震前,震中附近的大豐場地(Δ=29 km)自2012年觀測以來該場地2條測線高差曲線均呈現(xiàn)明顯的長趨勢上升變化,累計變化量連續(xù)增高(圖3a,b),跨同一斷裂的紅山嘴場地也表現(xiàn)為較明顯的抬升趨勢(圖3c),反映了該斷層南盤上升、北盤下降,擠壓作用明顯,逆斷性質顯著。符合這一地區(qū)的地形地貌,即山區(qū)相對盆地上升、顯示出明顯的繼承性運動方式,與正常的構造運動相吻合。繼承性運動是能量積累的一般表現(xiàn)形式,這種形變過程反映了地殼內應變能的逐漸積累[14]。卡子灣場地(Δ=59 km)垂直向變化曲線呈逐漸下降趨勢運動(圖3d),該測線持續(xù)保持非繼承性運動,顯示出與地形地貌相反的運動,這種相反的運動方式與斷層構造條件、地質環(huán)境、所處位置有關,表現(xiàn)出斷層受作用力強度和運動方式的不同,布設在斷層上盤的KZW4號點位于卡子灣攔洪壩庫區(qū)南端,受水庫蓄水的影響,可能導致運動方式發(fā)生了改變,但是由于庫區(qū)蓄水量不大,可以說影響是有限的。對天山地區(qū)主要斷層的研究[15],認為斷層的正斷活動與逆斷加劇可能和地震有關,如1995~1996年天山地區(qū)發(fā)生的和碩、烏蘇、沙灣地震正是發(fā)生在霍爾果斯斷裂正斷活動的后期,2001年11月1日新青交界8.1級地震也是發(fā)生在霍爾果斯斷裂正斷活動期,因此斷層活動性質的改變有可能對地震預測有一定意義。對同一條斷裂而言,其活動速率和活動方式也不相同,霍爾果斯斷裂1997年以前為正斷性質,以后為逆斷性質,不同時段速率也存在差異。非繼承性運動可能是能量積累到一定程度的表現(xiàn)或者是能量釋放(包括非震能量釋放)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14-15],斷層總體表現(xiàn)為一種長趨勢慢形變的累計變化過程,反映出應力積累的程度。這與通常所說一個強烈的地震能量積累是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形變過程也是長期的、緩慢的相一致。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呼圖壁儲氣庫地表形變監(jiān)測數據分析[J]. 方偉,阿卜杜拉塔伊爾·亞森,李瑞,艾力夏提·玉山,劉代芹,王曉強. 內陸地震. 2017(01)
[2]基于GPS觀測的北天山主要斷裂現(xiàn)今構造運動特征研究[J]. 李杰,陳剛,魏文薪,帕爾哈提·再努拉,王曉強,劉代芹,李桂榮,方偉,陳述江,孫小旭. 地震學報. 2016(05)
[3]北天山地區(qū)活動構造形變特征與地震活動研究[J]. 方偉,李杰,陳剛,王曉強,陳麗,阿卜杜塔伊爾·亞森,陳述江,孫小旭. 內陸地震. 2016(03)
[4]北天山現(xiàn)今活動構造的運動特征[J]. 李杰,王曉強,譚凱,劉代芹,帕爾哈提,蔣靖祥,方偉. 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 2010(06)
[5]跨斷層形變測量異常特征分析[J]. 李杰,唐廷梅,荊強,樓關壽,劉文義. 地震. 2010(02)
[6]新疆地區(qū)現(xiàn)今地殼垂直運動及地震活動研究[J]. 王曉強,路星,劉斌,李杰,劉代芹. 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 2009(06)
[7]北天山流動水準重復測量資料的前兆異常特征初析[J]. 王治民,張永崗,朱治國,馮向東. 內陸地震. 2009(03)
[8]利用GPS研究新疆天山地區(qū)構造塊體變形[J]. 李杰,廖新玉. 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 2009(03)
[9]天山現(xiàn)今地殼運動的形變場分析[J]. 王曉強,李杰,王琪,Alexander Zubovich. 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 2005(03)
[10]北天山中段近期垂直形變特征研究[J]. 張永崗,方偉. 內陸地震. 2004(01)
本文編號:313786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3137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