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沉積速率是表征沉積地貌環(huán)境演化特征的重要指標,可用于重塑研究區(qū)域的沉積地球化學過程。在眾多沉積速率的測量方法中,放射性同位素測年法因其計算定量化、精確化和多種同位素方法間相互印證而得到了快速發(fā)展。黃海是一個典型的半封閉的陸架淺海,南北黃海之間地形、氣候、泥沙來源及其沉積過程都不盡相同;而克羅地亞Krka河是典型的巖溶地貌,具有特殊的石灰華屏障,沉積環(huán)境相對穩(wěn)定。本文利用天然放射性核素過剩~(210)Pb(~(210)Pb_(ex))測年法(恒比活度模型(Constant Initial Concentration,CIC模型)和核素恒通量模型(Constant Rate of Supply,CRS模型),以及人工放射性核素~(137)Cs/~(239+240)Pu絕對定年法(兩核素最早于1952年被記錄于沉積物中,且1963年和1986年峰值在部分區(qū)域也有所被記錄)研究分析了以上不同沉積環(huán)境沉積物柱狀樣的現(xiàn)代沉積速率,比較不同核素的定年模型之間的差異。主要研究結(jié)果有以下幾點:(1)首先,本文就測年中大氣沉降核素~(210)Pb和~(137)Cs在東海近岸的沉降通量及其影響因素加以研究。結(jié)果表明:東海近岸(上海)具有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來自內(nèi)陸的氣團和海洋氣團都影響著該區(qū)域,其~(210)Pb月沉降通量變化較大(0.09-0.82 kBq m~(-2) y~(-1)),呈現(xiàn)出明顯的季節(jié)變化,表現(xiàn)出冬春高,夏秋低。在降雨量較低的春季和冬季,~(210)Pb沉降通量與降雨量有良好的線性關(guān)系,說明在這些季節(jié),降雨量是影響~(210)Pb沉降通量的主要因素。同時通過對干沉降的樣品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在降雨量較低的季節(jié),干沉降對總沉降通量的貢獻也不可忽視。~(137)Cs只在5個月份中被檢測到,沉積通量變化范圍為0.33-1.72 Bq m~(-2) y~(-1),隨著時間的推移,~(137)Cs大氣沉降通量將逐漸減小,加之已沉降至地表的~(137)Cs的不斷衰變,將對利用沉積物中~(137)Cs年代學的相關(guān)研究提出新的挑戰(zhàn)。(2)四根黃海沉積物柱樣(B25、B07、H07和H25)中~(210)Pb_(ex)活度的剖面分布基本符合核素的衰變規(guī)律,表現(xiàn)出隨著深度的增加而減小;~(137)Cs活度的剖面分布只在兩根柱狀物(B25和H07)中清晰出現(xiàn),另外兩根柱狀樣(B07和H25)中~(137)Cs活度均低于檢測限。由于沉積物中粒度從上到下較為均勻,在不考慮粒度影響之下,利用CIC模型和CRS模型計算得到的柱樣現(xiàn)代沉積速率和沉積通量結(jié)果基本一致。根據(jù)CIC模型估算得到黃海柱樣B25、B07、H07和H25的平均現(xiàn)代沉積速率分別為0.25 cm y~(-1)、1.31 cm y~(-1)、0.37 cm y~(-1)和0.41 cm y~(-1),平均沉積通量分別為0.19 g cm~(-2) y~(-1)、0.97 g cm~(-2) y~(-1)、0.19 g cm~(-2) y~(-1)和0.26 g cm~(-2) y~(-1)。(3)~(137)Cs在黃海區(qū)域沉積物柱樣中沒有出現(xiàn)明顯的蓄積峰,或者峰形被拓寬,以致峰位置難以辨別。但利用H07沉積物柱狀樣中開始出現(xiàn)~(137)Cs的層次(21-25 cm)定位1952年則獲得該柱樣沉積速率為0.37 cm y~(-1),與前述~(210)Pb_(ex)得到的沉積速率基本一致。與~(210)Pb年代學獲得結(jié)果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B25沉積物中的~(137)Cs存在明顯的向下遷移或擴散,導致~(137)Cs的年代學結(jié)果較~(210)Pb_(ex)年代學結(jié)果更“年輕”,或沉積速率更大(0.37 cm y~(-1))。(4)采集于克羅地亞Krka河口區(qū)域的3根柱狀沉積物中,其中采集于河口的2根沉積物CC-019和CC-020中的~(210)Pb_(ex)剖面分布基本符合核素衰變規(guī)律,且都出現(xiàn)了明顯的~(137)Cs和~(239+240)Pu蓄積峰。兩個沉積物柱樣中粒度從上到下較為均勻,故在不考慮粒度影響之下,利用~(210)Pb的CIC和CRS模型在柱樣中得到的結(jié)果基本一致,利用CIC模型計算得到CC-019柱樣和CC-020柱樣的平均沉積速率分別為0.72 cm y~(-1)和0.40 cm y~(-1),其沉積通量分別為0.45 g cm~(-2) y~(-1)和0.22 g cm~(-2) y~(-1)。同時~(210)Pb測年法得到的1963年層次與~(137)Cs和~(239+240)Pu絕對定年法中峰位置基本吻合,但由于~(137)Cs和~(239+240)Pu在沉積物柱狀樣中存在擴散或遷移過程,使得最初出現(xiàn)核素的沉積物深度(1952年)和1986年的峰位置分別向下和向上移動,導致利用1986年時標得到的沉積物年代學結(jié)果比~(210)Pb年代學結(jié)果更老(沉積速率偏小),而利用1952年時標得到的結(jié)果較~(210)Pb年代學結(jié)果更年輕(沉積速率偏大)。
【學位單位】:華東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8
【中圖分類】:P736.21
【部分圖文】:
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合粒度和239+240Pu 等參數(shù),探討對低強度人類活動區(qū)域核素定年應用的影響因素。第六章:總結(jié)本論文的主要結(jié)論,展望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工作。

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2 樣品的采集與處理2.2.1 大氣沉降樣品的收集與處理從 2015 年 9 月至 2017 年 7 月,在本實驗室所在大樓樓頂(31°13 39 N,121°23 56 E),利用如圖 2-1(a)所示的雨水采集裝置,裝置距離地面約 20 m,海拔高度約 50 m,距離海岸線約 50 km,每月收集一次大氣沉降(干沉降+濕沉降)。通過裝置中的排水閥將樣品收集到聚乙烯塑料桶中,之后用 0.2 mol L-1HCl溶液清洗收集器內(nèi)壁,再用去離子水沖洗內(nèi)壁兩次,將容器內(nèi)壁上吸附的核素徹底洗脫,將洗脫液一同收集起來,帶回實驗室做共沉淀處理,完成月季干濕沉降樣品的采集。

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示。將 70 cm ×70 cm ×4 cm 的不銹鋼樣品盤放置于至水深 1 - 2 cm,并向其中加入 5 mg Pb2+溶液作為共樣結(jié)束后,將樣品盤中的溶液移入聚乙烯塑料桶內(nèi),玻璃燒杯在加熱板上加熱,將樣品濃縮至 5 mL 以內(nèi)過濾至 50 mL 特氟龍燒杯中,在加熱板上濃縮至 5 m用井型伽瑪譜儀進行活度測量。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盧健;李安春;;南黃海表層沉積物粒度特征季節(jié)變化及其影響因素[J];海洋科學;2015年03期
2 李軍;胡邦琦;竇衍光;趙京濤;李國剛;;中國東部海域泥質(zhì)沉積區(qū)現(xiàn)代沉積速率及其物源控制效應初探[J];地質(zhì)論評;2012年04期
3 胡邦琦;李國剛;李軍;楊敏;王利波;布如源;;黃海、渤海鉛-210沉積速率的分布特征及其影響因素[J];海洋學報(中文版);2011年06期
4 萬國江;吳豐昌;萬恩源;廖海清;Y Masatoshi;王長生;;~(239+240)Pu作為湖泊沉積物計年時標:以云南程海為例[J];環(huán)境科學學報;2011年05期
5 蒲曉強;陶小晚;;南黃海部分典型海域沉積物粒度特征[J];海洋科學;2009年08期
6 張敬;牟德海;杜金洲;張經(jīng);;過剩~(210)Pb年代學的多種計算模式的比較研究[J];海洋環(huán)境科學;2008年04期
7 王宏;宋美鈺;王福;李鳳林;李建芬;裴艷東;范昌福;商志文;田立柱;閻玉忠;王云生;;渤海灣西岸泥質(zhì)海岸帶地質(zhì)環(huán)境現(xiàn)狀與趨勢預測[J];地質(zhì)通報;2008年06期
8 汪亞平;高抒;;膠州灣沉積速率:多種分析方法的對比[J];第四紀研究;2007年05期
9 孫麗;介冬梅;濮勵杰;;~(210)Pb、~(137)Cs計年法在現(xiàn)代海岸帶沉積速率研究中的應用述評[J];地理科學進展;2007年02期
10 王福;王宏;李建芬;裴艷東;范昌福;商志文;;渤海地區(qū)~(210)Pb、~(137)Cs同位素測年的研究現(xiàn)狀[J];地質(zhì)論評;2006年02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邢建偉;人類活動影響下膠州灣的大氣干濕沉降與營養(yǎng)物質(zhì)收支[D];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2017年
2 王福;渤海灣海岸帶~(210)Pb、~(137)Cs示蹤與測年研究:現(xiàn)代沉積及環(huán)境意義[D];中國地質(zhì)科學院;2009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李應坤;黃東海典型泥質(zhì)區(qū)巖心現(xiàn)代沉積特征分析與對比[D];中國海洋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
285753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2857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