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東南石英脈型金礦床鎢富集機理研究
【學位授予單位】:貴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P618.51
【圖文】:
圖 2-1 研究區(qū)大地構造位置圖(據戴傳固等,2010 修改)2.2 區(qū)域地層黔東南研究區(qū)位于江南造山帶西南緣,在地史上經歷了武陵、雪峰、加里東、印支-
雅期等均有反映,這些構造運動有洋陸轉換階段的造山運動,也有陸內活動階段的造山運動(盧煥章等,2005;戴傳固等,2006,2010)。多期次強烈的構造運動使研究區(qū)經歷了從活動型地殼向穩(wěn)定型地殼演化,從洋陸轉換階段向板內活動階段的地殼演化歷程(圖2-2)。中元古代早期,黔東南地區(qū)位于大陸邊緣—弧后盆地位置,出現了梵凈山群、四堡群深水盆地相細碎屑巖沉積及由枕狀玄武巖(細碧巖)—石英角斑巖和基性巖-超基性巖組成的(弧后)蛇綠巖組合,四堡群的蛇綠巖套是一種島弧蛇綠巖套,代表弧后盆地的構造環(huán)境(丘元禧,1998)。中元古代末期,隨著華南狹窄洋盆的消亡,揚子、華夏古陸塊碰撞,發(fā)生武陵運動,形成廣闊的陸間造山帶,華南陸塊形成(丘元禧,1998)。新元古代,揚子陸塊與華南陸塊發(fā)生裂解,發(fā)生雪峰運動,其間南華裂谷海槽形成,形成拉張裂谷構造環(huán)境,離散背景下的構造環(huán)境形成了盆地相—斜坡相沉積序列,間夾基性火山熔巖(枕狀玄武巖)
14圖 3-1 黔東南錦屏—天柱地區(qū)區(qū)域地質簡圖(據盧煥章等,2006 略修改)系及以上地層;2—下江群隆里組;3—下江群平略組;4—下江群清水江組;5—下江群番點;7—剪切帶方向;8—向斜軸;9—背斜軸;10—剪切帶;11—基底剪切斷裂帶;12—環(huán)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何明勤;龍成雄;王甘露;;黔東南錦屏平秋金礦床成礦流體來源研究[J];礦物學報;2015年04期
2 祝亞男;彭建堂;劉升友;孫玉珍;;湘西沃溪礦床中黑鎢礦的地質特征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學[J];地球化學;2014年03期
3 張國偉;郭安林;王岳軍;李三忠;董云鵬;劉少峰;何登發(fā);程順有;魯如魁;姚安平;;中國華南大陸構造與問題[J];中國科學:地球科學;2013年10期
4 祝新友;王京彬;王艷麗;程細音;何鵬;傅其斌;李順庭;;石英脈型鎢礦床中云英巖析離體及巖漿液態(tài)分異成礦研究——以湖南瑤崗仙鎢礦床為例[J];礦床地質;2013年03期
5 華仁民;張文蘭;陳培榮;翟偉;李光來;;初論華南加里東花崗巖與大規(guī)模成礦作用的關系[J];高校地質學報;2013年01期
6 遲清華;王學求;徐善法;周建;劉漢糧;劉東盛;張必敏;王瑋;;華南陸塊鎢和錫的地球化學時空分布[J];地學前緣;2012年03期
7 張曉東;楊瑞東;劉玲;魏懷瑞;;貴州錦屏新元古界下江群元素地球化學特征及其與金礦的關系[J];地質學報;2012年02期
8 田洪德;黃道光;余清平;;黔東南天柱縣坑頭金礦地質特征及成因分析[J];貴州地質;2011年04期
9 胡艷華;顧明光;徐巖;余盛強;王加恩;賀躍;;浙江諸暨地區(qū)陳蔡群加里東期變質年齡的確認及其地質意義[J];地質通報;2011年11期
10 王加f;溫漢捷;李超;丁偉;張錦讓;;黔東南石英脈型金礦毒砂Re-Os同位素定年及其地質意義[J];地質學報;2011年06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李紀;黔東南天柱—錦屏地區(qū)石英脈型金礦床成礦作用研究[D];貴州大學;2017年
2 齊領弟;黔東南同古金礦礦物特征研究[D];貴州大學;2009年
3 向華;浙西南前寒武紀變質基底巖系顯生宙變質作用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79540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2795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