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金斜坡新生代構造演化過程及其對阿爾金斷裂走滑的啟示
發(fā)布時間:2020-07-24 13:29
【摘要】:阿爾金斷裂在青藏高原向北擴展的過程中發(fā)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其新生代起始活動時間和運動學機制始終存在爭議。本文通過地震反射和鉆井數據以及新生界殘余厚度數據,厘定出存在于阿爾金斷裂與柴達木盆地之間一個過渡區(qū)域——阿爾金斜坡的幾何形態(tài),其形成和演化與阿爾金斷裂的活動密切相關。本文進一步精細刻畫出其構造特征與演化過程,為阿爾金斷裂新生代演化提供一定的啟示意義。本文取得了以下認識:1)阿爾金斜坡位于柴達木盆地西北緣,整體沿著阿爾金斷裂呈線性分布,寬30-80 km。其主要特征為:①前新生代基底整體向南掀斜抬升,越靠近阿爾金斷裂抬升幅度越大;②新生界整體向北超覆并遭受不同程度的剝蝕,越靠近阿爾金斷裂,剝蝕量越大。其受控于一系列近東西走向的壓扭斷裂,剖面上這些斷裂與阿爾金斷裂構成正花狀構造。阿爾金斜坡南部邊界呈波谷交錯狀,波峰與盆地內主要背斜構造帶相對應。2)基于阿爾金斜坡區(qū)的新生界殘余厚度圖,提出了一種方法定量刻畫與阿爾金斜坡演化過程密切相關的生長地層的平面幾何特征,并恢復出新生代各個階段阿爾金斜坡的平面演化歷史。結果表明:①阿爾金斜坡孕育于晚始新世(ca.40 Ma),其范圍持續(xù)擴大,但南側邊界相對平緩,與現(xiàn)今形態(tài)差異明顯;②中中新世(ca.15Ma)后,斜坡范圍整體向北收縮,同時期整個柴達木盆地遭受了顯著的NE-SW向褶皺變形,導致其南部邊界變得更為起伏。3)阿爾金斜坡的構造演化主要受近東西向和北西向兩套斷裂系統(tǒng)的控制。近東西向斷裂系統(tǒng)僅在斜坡區(qū)發(fā)育,與阿爾金斷裂小角度斜交,由一系列具有左旋壓扭的逆斷層組成,開始活動于~40 Ma,并在~15 Ma時強烈活動,形成了上油砂山組與下伏地層的角度不整合。北西向斷裂系統(tǒng)在柴達木盆地廣泛發(fā)育,主要由深、淺兩組逆斷層組成,其中深部斷裂具有明顯的右旋走滑性質,控制了盆地內的褶皺變形,主要活動時間在~15 Ma,尤其是8 Ma以后,其形成發(fā)育與青藏高原北緣的強烈NE-SW向地殼縮短有關。二者在幾何特征、活動時間、斷裂屬性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差異,反映了研究區(qū)在中中新世時存在一次明顯的構造轉換。4)根據以上分析,我們提出阿爾金斷裂新生代左旋走滑的兩階段運動模型:在ca.40-15 Ma,阿爾金斷裂以較小的走滑速率開始活動,大部分的壓扭應力主要轉換為使阿爾金斜坡掀斜抬升的垂向應變,而不是純走滑運動。在ca.15 Ma之后,阿爾金斷裂開始大規(guī)模走滑,釋放了聚積于阿爾金斜坡之上的大部分應力,并且引發(fā)了整個青藏高原東北緣NE-SW向的強烈收縮變形。
【學位授予單位】:浙江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P542
【圖文】:
新江大學博±學位論文邐區(qū)巧地質背景逡逑2區(qū)域地質背景逡逑本文的主要巧究區(qū)域位于柴達木盆地西北緣,社鄰阿爾金斷裂,屬于青藏高逡逑原北部,大致在東經86°-邋96。、北諱36。-邋40。之間(圖2.1)。研究區(qū)作為柴達木逡逑盆地巧變形最為強烈的地區(qū),所在的構造位置十分獨特,與青藏高原化緣大多數逡逑的構造單元(如阿爾金斷裂、祁漫塔格-東最侖山沖斷帶、黨河南山-昌馬斷裂帶逡逑等)均有密切聯(lián)系,是研究青藏高原北緣新生代構造活動和變形機制的X喬沙∷。辶x稀。。。!
本文編號:2768910
【學位授予單位】:浙江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P542
【圖文】:
新江大學博±學位論文邐區(qū)巧地質背景逡逑2區(qū)域地質背景逡逑本文的主要巧究區(qū)域位于柴達木盆地西北緣,社鄰阿爾金斷裂,屬于青藏高逡逑原北部,大致在東經86°-邋96。、北諱36。-邋40。之間(圖2.1)。研究區(qū)作為柴達木逡逑盆地巧變形最為強烈的地區(qū),所在的構造位置十分獨特,與青藏高原化緣大多數逡逑的構造單元(如阿爾金斷裂、祁漫塔格-東最侖山沖斷帶、黨河南山-昌馬斷裂帶逡逑等)均有密切聯(lián)系,是研究青藏高原北緣新生代構造活動和變形機制的X喬沙∷。辶x稀。。。!
本文編號:276891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2768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