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郵凹陷古近系阜三下亞段沉積體系研究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P618.13
【圖文】:
圖 1-1 斷陷湖盆灘壩沉積模式(據朱筱敏等,1994)A:湖岸線拐彎處發(fā)育的灘壩;B:水下古隆起處發(fā)育的灘壩;C:三角洲側緣發(fā)育的灘壩D:開闊淺湖發(fā)育的灘壩陳世悅等(2000)將砂質灘壩按照沉積特征和演化過程的不同劃分為:壩前微相、灘壩主體微相、灘壩內側緣微相、灘壩外側緣微相及壩后微相(圖 1-2)蔣解梅等(2007)在上述觀點的基礎上,充分結合巖心、測井曲線特征以及灘壩的平面展布特征將灘壩分為:壩主體、壩前緣、壩后緣、壩后湖灣與濱湖沉積(圖1-3)。
圖 1-1 斷陷湖盆灘壩沉積模式(據朱筱敏等,1994)A:湖岸線拐彎處發(fā)育的灘壩;B:水下古隆起處發(fā)育的灘壩;C:三角洲側緣發(fā)育的灘壩;D:開闊淺湖發(fā)育的灘壩陳世悅等(2000)將砂質灘壩按照沉積特征和演化過程的不同劃分為:壩前微相、灘壩主體微相、灘壩內側緣微相、灘壩外側緣微相及壩后微相(圖 1-2)。蔣解梅等(2007)在上述觀點的基礎上,充分結合巖心、測井曲線特征以及灘壩的平面展布特征將灘壩分為:壩主體、壩前緣、壩后緣、壩后湖灣與濱湖沉積(圖1-3)。
分為:壩主體、壩前緣、壩后緣、壩后湖灣與濱湖沉積(圖1-3)。圖 1-2 砂質灘壩沉積演化過程、相層序及相模式(據陳世悅等,2000)A:壩前微相;B:灘壩外緣側緣相;C:灘壩主體(壩頂)微相;D:灘壩內緣側緣相;E:壩后微相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朱石磊;吳克強;呂明;王穎;董朔朋;蔡露露;廖計華;鄒夢君;孫濤;李楠;王龍穎;;巴西坎波斯盆地湖相介殼灰?guī)r特征及沉積模式[J];中國海上油氣;2017年02期
2 邱旭明;錢詩友;于雯泉;劉啟東;;蘇北盆地“十二五”油氣勘探主要成果、新認識和技術進展[J];中國石油勘探;2016年03期
3 杜慶祥;郭少斌;沈曉麗;曹中宏;張曉龍;李媛姝;;渤海灣盆地南堡凹陷南部古近系沙河街組一段古水體特征[J];古地理學報;2016年02期
4 姜在興;王俊輝;張元福;;灘壩沉積研究進展綜述[J];古地理學報;2015年04期
5 林暢松;夏慶龍;施和生;周心懷;;地貌演化、源-匯過程與盆地分析[J];地學前緣;2015年01期
6 金振奎;高白水;李桂仔;刁麗穎;閆偉;李燕;張淼;;三角洲沉積模式存在的問題與討論[J];古地理學報;2014年05期
7 王欣欣;鄭榮才;閆國強;王昌勇;陳浩如;;基于稀土元素地球化學特征的泥巖沉積環(huán)境及物源分析——以鄂爾多斯盆地隴東地區(qū)長9油層組泥巖為例[J];天然氣地球科學;2014年09期
8 Jiang Zaixing;Liang Shuyi;Zhang Yuanfu;Zhang Shanwen;Qin Lanzhi;Wei Xiaojie;;Sedimentary hydrodynamic study of sand bodies in the upper subsection of the 4th Member of the Paleogene Shahejie Formation in the eastern Dongying Depression, China[J];Petroleum Science;2014年02期
9 胡修權;施澤進;田亞銘;王長城;;川東南地區(qū)茅口組巖溶古地貌恢復及特征[J];地質通報;2014年06期
10 紀友亮;王艷艷;劉玉瑞;盧歡;;高郵凹陷阜一段差異成巖作用及成因[J];同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年0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馬曉鳴;高郵凹陷構造特征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09年
2 柯光明;蘇皖地區(qū)中、新生代層序地層研究及其在油氣勘探開發(fā)中的應用[D];成都理工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76731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2767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