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維物理-生物耦合模型及在大洋站應用
【學位授予單位】:浙江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P736.4
【圖文】:
圖1.2技術(shù)路線逡逑
游植物吸收的各類營養(yǎng)鹽幾乎按固定比例進行;谠摫戎,在光合作用過均每106mol破與16mol氮、lmol淲結(jié)合構(gòu)成有機物,同時釋放138mol氧_應式如下:逡逑106CO2邋+邋16N03邋+邋H2P04邋+邋122H20邋^邋C106H2630110N16P邋+邋13802逡逑(2-15而通過氮和磷濃度計算就可獲得光合反應中浮游植物吸收的碳量,在此基成完整的要素循環(huán)。逡逑基于以上建模理論,Schmittner等提出的生物模型1“1邋(即Schmittner模包括溶解無機氮(DIN)、溶解磷酸鹽(P04)、溶解氧(DO)、浮游植物、。ǎ冢┖皖w粒有機碎屑(D)。溶解無機氮代表了硝酸鹽、銨鹽、亞硝酸鹽與氮元素相關的營養(yǎng)鹽;浮游植物又分為兩個亞類,即非固氮浮游植物(自行固氮浮游植物(Diazo)。模型計算共涉及七個要素的濃度,具體關系.1。逡逑N2氮氣逡逑
夏末該站點水表最高溫度大致維持在28.5°C,為四年間最大;而2002年夏末該逡逑站點水表最高溫度接近27.5T,為四年間最小,反映了年間不同的熱能輸入情況。逡逑在圖3.1邋(下)中,2003年與2006年初混合層最大深度約為150米,卻小于接逡逑近200米的2004和2005年初的混合層最大值。逡逑水!梗。0逡逑i灥桯帽逡逑2003邐2004邐2005邐2006逡逑時間(年)逡逑18邋 ̄1 ̄ ̄1 ̄1 ̄J ̄1 ̄1 ̄1 ̄_ ̄1 ̄ ̄1 ̄ ̄N^ ̄■■一 ̄1 ̄1^邋-220逡逑2002邐2003邐2004邐2005邐2006逡逑M慕大站…+…水表溫度邋一-?一混合1^深度逡逑圖3.1百慕大站2002?2006年實測數(shù)據(jù)分布逡逑(上)水溫剖面分布;(下)水表溫度(虛線)以及混合層深度(實線)逡逑混合層以下等溫線的起伏基本反映了水體內(nèi)的熱擴散和輸移運動?梢哉J為,逡逑等溫線抬升與上升流運動有關,下層低溫水體隨之入侵上層水體,造成水溫下降;逡逑相反,等溫線下壓與下沉流有關,熱量由上層水體向下傳遞,造成了下層水體的逡逑升溫效應。逡逑根據(jù)圖3.1邋(上)所示水溫剖面圖中等溫線的分布規(guī)律,明顯發(fā)現(xiàn)2002?2003逡逑年間等溫線在混合層之下的間距大于其余三年,即水體內(nèi)的溫躍層梯度要略小于逡逑其他年份,說明該年內(nèi)水體由上向下的熱擴散作用超出平常值。同時,注意到逡逑19°C等溫線在2002年夏季明顯下壓,其深度一度超過250米,意味著存有較為逡逑強烈的下沉流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蔡子穎;張敏;韓素芹;李培彥;劉敬樂;姚青;;天津重污染天氣混合層厚度閾值及應用研究[J];氣象;2018年07期
2 ;一種更為客觀的海洋混合層厚度測量新方法[J];傳感器世界;2018年04期
3 杜吳鵬;房小怡;黃宏濤;程宸;黨冰;邢佩;;北京近年地表風速和大氣混合層厚度變化特征研究[J];環(huán)境科學與技術(shù);2017年06期
4 楊希;卜銀軍;陳雪芹;;三明市大氣混合層高度變化特征分析[J];海峽科學;2017年06期
5 陳磊;俞科愛;林宏偉;孫軍波;蔣飛燕;孫仕強;;寧波市大氣混合層厚度變化特征及其與空氣污染的關系[J];氣象與環(huán)境學報;2017年04期
6 俞科愛;陳磊;張晶晶;朱純陽;林陳爽;胡曉;陳迪輝;;浙江省大氣混合層高度變化特征分析[J];氣象科技;2017年04期
7 石永芳;尹訓強;楊永增;;基于觀測資料的海浪與混合層深度相關性分析[J];海洋科學進展;2016年01期
8 鞏坤;;基于氣象條件的大氣混合層高度模型研究[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年06期
9 璧合子;;可愛的沙漠[J];廣東第二課堂(上半月小學生閱讀);2017年06期
10 陳建文;胡琳;王娟敏;張文靜;毛明策;吳素良;王琦;;陜西省混合層高度變化規(guī)律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4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少鋒;景學義;李樹嶺;;哈爾濱市污染天氣大氣混合層高度特征分析[A];第35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 S12 大氣成分與天氣、氣候變化與環(huán)境影響暨環(huán)境氣象預報及影響評估[C];2018年
2 徐賢鈞;李成才;;北京地區(qū)大氣混合層高度的激光雷達探測研究[A];第34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 S10 大氣物理學與大氣環(huán)境論文集[C];2017年
3 周錕;楊煒;;混合層中纖維取向的拉格朗日粒子法模擬研究[A];中國力學大會-2015論文摘要集[C];2015年
4 汪文雅;;太原市大氣混合層厚度變化特征分析[A];第33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 S12 大氣物理學與大氣環(huán)境[C];2016年
5 李聰;張澄鋮;姜迪;;南京地區(qū)大氣混合層厚度特征與分析[A];第33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 S10 城市、降水與霧霾——第五屆城市氣象論壇[C];2016年
6 李啟兵;符松;;高速混合層中化學反應影響的初步研究[A];慶祝中國力學學會成立50周年暨中國力學學會學術(shù)大會’2007論文摘要集(下)[C];2007年
7 甘才俊;何楓;楊京龍;熊紅亮;王金勇;李p
本文編號:275614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2756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