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科技論文 > 地質論文 >

大興安嶺北段吉源巖體的形成時代、地球化學特征及其大地構造意義

發(fā)布時間:2020-06-30 20:30
【摘要】:吉源林場地區(qū)位于大興安嶺地區(qū)北緣,地處額爾古納地塊與興安地塊的交接部位,是研究蒙古-鄂霍茨克構造域與環(huán)太平洋構造域的理想地區(qū)。目前關于大興安嶺北段中生代時期尤其是早侏羅世時期的構造演化存在比較大的爭議,爭論集中在大興安嶺地區(qū)廣泛分布的中生代巖漿巖的形成是受環(huán)太平洋構造體系還是蒙古-鄂霍茨克構造體系的影響或是環(huán)太平洋構造體系與蒙古-鄂霍茨克構造體系的共同影響,以及蒙古-鄂霍茨克洋在中國境內的最終閉合時間仍沒有統(tǒng)一的認識。這些問題的存在限制了對大興安嶺北段地區(qū)中生代構造演化的認識。鑒于此,筆者選擇了大興安嶺北段吉源林場地區(qū)的中生代花崗巖為研究對象,進行了詳細的巖相學、地球化學和年代學分析研究,以便能夠合理探討該區(qū)中生代的巖漿活動和構造演化。LA-ICP-MS鋯石U-Pb定年結果表明吉源林場地區(qū)巖漿活動主要集中在三個時期:早侏羅世、晚侏羅世和早白堊世,其中吉源巖體是該區(qū)發(fā)育規(guī)模最大的巖體,依據巖石巖性,將巖體分為兩個填圖單元,分別為花崗閃長巖和二長花崗巖,本文以該巖體為對象,選擇了2件花崗巖樣品(樣品編號P4N15,巖性為花崗閃長巖,采于吉源林場西南7.5公里處;樣品編號N20161,巖性為二長花崗巖,采于吉源林場西南6.2公里處),進行了LA-ICP-MS鋯石U-Pb同位素分析,鋯石內部振蕩生長環(huán)帶發(fā)育,結合鋯石具有較高的Th/U值,說明測試鋯石為典型的巖漿成因鋯石,可以代表巖石的形成時代。經測試,樣品鋯石U-Pb年齡分別為180.7±1.3Ma和174.2±0.5Ma,表明大興安嶺北段吉源巖體形成于早侏羅世。巖石組合上,花崗閃長巖的主要組成礦物為斜長石、石英和普通角閃石,含少量條紋長石,副礦物包括磁鐵礦、榍石和磷灰石。野外宏觀地質特征顯示,花崗閃長巖侵入下石炭統(tǒng)莫爾根河組淺變質巖中,被上侏羅統(tǒng)滿克頭鄂博組酸性火山巖和下白堊統(tǒng)梅勒圖組以及白音高老組火山巖不整合覆蓋。二長花崗巖的主要組成礦物包括條紋長石、斜長石和石英,含少量黑云母。野外宏觀地質特征顯示,二長花崗巖侵入下石炭統(tǒng)莫爾根河組淺變質巖以及花崗閃長巖中,被下白堊統(tǒng)白音高老組火山巖覆蓋。地球化學結果顯示,大興安嶺北段吉源巖體所有樣品主量元素表現為富硅、富堿,貧鈣、鎂和低鈦,輕重稀土元素分異較強,具有明顯負Eu異常,富集Rb、U、K等大離子親石元素,相對虧損Nb、Ta、P、Ti等高場強元素,虧損Sr、Ba的特點,與殼源形成的花崗巖類似。在哈克圖解中樣品表現出明顯的線性變化趨勢,在A型花崗巖判別圖解中,吉源巖體樣品多數落入高分異I型花崗巖區(qū)域。此外樣品Zr含量以及鋯石飽和溫度均低于A型花崗巖,因此,我們認為研究區(qū)吉源巖體花崗巖屬于高分異I型花崗巖,微量元素構造判別圖解中樣品落入后碰撞區(qū)域,代表碰撞后環(huán)境。結合以上特征以及研究區(qū)所處構造位置遠離環(huán)太平構造域,認為大興安嶺北段吉源巖體巖漿來源與蒙古-鄂霍茨克洋閉合陸-陸碰撞后的演化作用有關,由此也限定了蒙古-鄂霍茨克洋的閉合時間。
【學位授予單位】:吉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P587
【圖文】:

中生代花崗巖,構造背景,古太平洋板塊,學者


東北地區(qū)中生代花崗巖的年代學格架具有較好的一致性。圖 1.1 東北地區(qū)中生代巖漿活動示意圖1.1.2 存在問題對于大興安嶺地區(qū)中生代時期的構造演化目前仍存在較大的爭議,主要問題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1)大興安嶺地區(qū)中生代花崗巖的形成構造背景。近年來眾多學者對大興安嶺地區(qū)的花崗巖做了大量的深入研究,以期能夠解決其形成構造背景,但目前仍沒有統(tǒng)一的結論。關于形成構造背景,主要有三種觀點。1)受古太平洋板塊俯沖的影響部分學者認為大興安嶺中生代花崗巖的形成與古太平洋板塊的俯沖有關(鄧晉福等,1996;蔣國源等,1988;吳福元等,1999;隋振民等,2006,2007)。對于大興安嶺地區(qū)侏羅紀花崗巖的研究,學者們研究發(fā)現,大興安嶺地區(qū)侏羅紀花崗巖在巖石組合上以花崗閃長巖和二長花崗巖為主(隋振民等,2010)

大地構造單元,中亞,造山帶,蒙古


早白堊世時期形成的玄武巖在地球化學特征上才與典型的板內玄武巖相似,提出了蒙古-鄂霍茨克洋最終閉合時間為早白堊世。近年來,隨著國內部分學者對這一地區(qū)的研究的深入,指出了在中侏羅紀時期,蒙古-鄂霍茨克洋就已經閉合,李宇等人在興安地塊與松嫩-張廣才嶺地塊之間的孫吳地區(qū)發(fā)現了形成年齡為 168±2Ma 白云母花崗巖,具有 S 型花崗巖的地球化學特征,形成于陸殼加厚的構造背景(李宇等,2015)。另外,在滿洲里-額爾古納地區(qū)發(fā)現的一套以塔木蘭溝組玄武粗安巖-粗面巖為代表的火山巖,形成時間在 158~166Ma 之間,具有堿性-亞堿性過渡的地球化學屬性,形成于與加厚陸殼垮塌相對應的伸展環(huán)境(Wang et al.,2006;Xu et al.,2013;徐美君等,2013)。以上發(fā)現均表明在中侏羅時期,蒙古-鄂霍茨克洋就已經閉合。早白堊紀時期整個大興安嶺地區(qū)處于區(qū)域性伸展的環(huán)境。上述論點雖然得到了部分學者的認同,但是對于蒙古-鄂霍茨克構造體系的演化歷史仍然存在著不小的爭論。盡管目前對于蒙古-鄂霍茨克洋的最終閉合時間存在爭論,但學者們普遍贊同蒙古-鄂霍茨克洋呈剪刀式自西向東閉合。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輝;李舢;王濤;王文志;焦永艷;;大興安嶺南段黃崗梁地區(qū)早白堊世巖漿作用的時代、成因及其構造意義[J];地質通報;2015年12期

2 李宇;丁磊磊;許文良;王楓;唐杰;趙碩;王子進;;孫吳地區(qū)中侏羅世白云母花崗巖的年代學與地球化學:對蒙古-鄂霍茨克洋閉合時間的限定[J];巖石學報;2015年01期

3 張旗;;大陸花崗巖的地球動力學意義[J];巖石礦物學雜志;2014年04期

4 李仰春;張克信;吳淦國;肖慶輝;楊曉平;張達;趙煥利;韓振哲;劉旭光;;大-小興安嶺接合部早—中侏羅世侵入巖SHRIMP鋯石U-Pb定年及成因[J];地質通報;2013年05期

5 王建國;和鐘鏵;許文良;;大興安嶺南部鈉閃石流紋巖的巖石成因:年代學和地球化學證據[J];巖石學報;2013年03期

6 徐美君;許文良;王楓;高福紅;于介江;;小興安嶺中部早侏羅世花崗質巖石的年代學與地球化學及其構造意義[J];巖石學報;2013年02期

7 許文良;王楓;裴福萍;孟恩;唐杰;徐美君;王偉;;中國東北中生代構造體制與區(qū)域成礦背景:來自中生代火山巖組合時空變化的制約[J];巖石學報;2013年02期

8 張旗;冉v

本文編號:2735782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2735782.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34008***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