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科技論文 > 地質論文 >

四川盆地西南緣白堊紀—新生代磁性地層及其地質意義

發(fā)布時間:2020-06-14 08:53
【摘要】:四川盆地西南緣位于龍門山前陸地區(qū),西鄰青藏高原東緣,較好保存了中新生代的陸相紅層沉積,是記錄高原隆升及盆地演化的關鍵部位,但仍缺乏連續(xù)的、高精度的地層年代學資料。本文選取雅安天全地區(qū)白堊紀—新生代剖面為研究對象,對其開展高精度磁性地層年代學研究。得到了下列結果:(1)建立了四川盆地西南緣白堊紀—新生代地層的高精度年代學格架,重新厘定了各組地層的準確時限,為下一步開展沉積學、古氣候學、熱年代學、構造磁學等研究工作提供了精確的年代學約束;(2)將研究區(qū)內(nèi)白堊紀底界年齡限制到124.16Ma,為早白堊世區(qū)域構造事件提供了重要年代學證據(jù);(3)初步將剖面的頂界年齡,即四川盆地結束沉積的時限定在距今33~30Ma左右。該年齡與其西側龍門山地區(qū)構造熱事件時間相近,這為探討青藏高原的隆升模式提供了重要素材和證據(jù);(4)劃分出晚白堊世至早古新世(73.65~66.40Ma)和始新世中期(47.35~45.72Ma)兩次高速率沉積時期,代表了盆地內(nèi)部對盆地周緣造山帶構造抬升活動的沉積響應。
【學位授予單位】:西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P539.3;P597.3
【圖文】:

龍門山,前緣,晚三疊世,四川盆地


研究區(qū)位于川西前陸盆地西南緣,大地構造背景歸屬于揚子板塊的主體部分:四川盆地向西與松潘甘孜地塊相接,形成了青藏高原東緣的高陡地形梯度帶——龍門山構造帶。研究區(qū)大地構造背景復雜,具體大地構造單元簡述如下(如圖2.1):(1)川西前陸盆地:四川盆地基底結構的差異控制了其地表構造變形的三分性,以樂山—龍泉一帶為界,向西至龍門山前緣地區(qū),稱為川西區(qū),通常被稱作川西前陸盆地。自從晚三疊世起,由于龍門山的隆升,盆地西部區(qū)域從先前的被動大陸邊緣發(fā)展為前陸盆地,稱為川西前陸盆地,包含了晚三疊世須家河期龍門山中段前緣、晚侏羅世蓬萊鎮(zhèn)期—早白堊世龍門山北段前緣和晚白堊世—始新世龍門山南段前緣三個真正意義上的坳陷(Chen et al., 1994; Jia et al., 2006; Li et al., 2003; Meng et al.

區(qū)域地質調查,區(qū)域構造,向斜,蘆山


圖 2.2 研究區(qū)區(qū)域構造簡圖(據(jù)區(qū)域地質調查報告: 寶興幅, 2002)(①老場向斜; ②銀天坪背斜; ③蘆山—前陽向斜; ④陳家坪背斜; ⑤雅安向斜; ⑥始陽逆斷層; ⑦新開店斜滑斷層; ⑧大河—青龍逆斷裂)(1)老場向斜為蘆山向斜西翼次一級的向斜。軸向北東 30°,中段略向西側外凸,北段在老場一帶仰起,南段轉折南北向。向斜兩翼不對稱,北向翼較陡,最陡傾角可達 70°以上,南東翼較為平緩,一般在 18°左右,靠北西翼觀音堂一帶,有更次一級短軸背、向斜。核部及兩翼出露地層為白堊系上灌口組棕紅色泥巖及泥質粉砂巖。(2)銀天坪背斜同樣為蘆山向斜北西翼次一級的背斜,軸向北東 30°左右,北東傾伏于銅頭場,向南西轉折為軸向南北。西翼傾角較平緩,一般 18°至 25°,主要由白堊系下統(tǒng)灌口組棕紅色泥質粉砂巖與泥巖構成,核部為夾關組粉砂巖。在始陽鎮(zhèn)勝利壩一帶,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Hongbo Zheng;;Birth of the Yangtze River: age and tectonic-geomorphic implications[J];National Science Review;2015年04期

2 嚴亮;趙兵;周羽漩;李楊;;四川洪雅聯(lián)合地區(qū)蘆山組地層的發(fā)現(xiàn)及生物組合特征[J];沉積與特提斯地質;2014年03期

3 徐錫偉;聞學澤;韓竹軍;陳桂華;李傳友;鄭文俊;張世民;任治坤;許沖;譚錫斌;魏占玉;王明明;任俊杰;何仲;梁明劍;;四川蘆山7.0級強震:一次典型的盲逆斷層型地震[J];科學通報;2013年20期

4 鄧賓;劉樹根;王國芝;李智武;劉順;曹俊興;;四川盆地南部地區(qū)新生代隆升剝露研究——低溫熱年代學證據(jù)[J];地球物理學報;2013年06期

5 羅良;漆家福;賈東;王開;曾旭;;龍門山南段山前天全—樂山剖面磁組構研究及其對新生代構造變形的指示意義[J];地球物理學報;2013年02期

6 陳祚伶;丁仲禮;;古新世-始新世極熱事件研究進展[J];第四紀研究;2011年06期

7 唐哲民;郭憲璞;喬秀夫;;龍門山中、南段中-新生代隆升史:來自裂變徑跡的證據(jù)[J];巖石學報;2011年11期

8 李震宇;黃寶春;張春霞;;河南西南部典型白堊紀剖面的巖石磁組構特征及其構造意義[J];巖石學報;2010年11期

9 李智武;陳洪德;劉樹根;侯明才;鄧賓;;龍門山?jīng)_斷隆升及其走向差異的裂變徑跡證據(jù)[J];地質科學;2010年04期

10 鄧賓;劉樹根;劉順;李智武;趙建成;;四川盆地地表剝蝕量恢復及其意義[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年06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陳應濤;龍門山構造帶與川滇構造帶交接關系與演化研究[D];西北大學;2014年

2 譚錫斌;龍門山推覆構造帶新生代熱演化歷史研究及其對青藏高原東緣隆升機制的約束[D];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2012年

3 孟慶泉;柴達木盆地北緣晚新生代精細磁性地層學與沉積對構造的響應[D];蘭州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嚴亮;川西古近紀地層劃分對比、沉積體系及古氣候分析[D];成都理工大學;2015年

2 李樂意;青藏高原古近紀沱沱河盆地磁性地層及其古環(huán)境演變[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地球環(huán)境研究所);2015年

3 郭泱泱;龍門山南段斷裂帶磁組構—構造研究及其應力場特征探討[D];西北大學;2012年

4 荊顯輝;塔北阿瓦特剖面磁性地層的建立及其構造意義[D];浙江大學;2011年

5 楊用彪;柴北緣新近紀磁性地層年代與沉積構造演化[D];蘭州大學;2009年

6 陳海霞;川西雅安地區(qū)白堊紀古環(huán)境古氣候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09年

7 陳云華;中國東南地區(qū)晚白堊世沉積響應與古氣候[D];成都理工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712548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2712548.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f7972***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