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山泥石流動力過程數(shù)值模擬及信息系統(tǒng)開發(fā)
【圖文】:
西南科技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 第 12 研究區(qū)地質(zhì)環(huán)境概況 地理位置研究區(qū)位于四川省雅安市石棉縣境內(nèi),地處四川盆地西南邊緣地區(qū)東南,雅安市西南,大渡河中游。石棉縣毗鄰甘洛、漢源、越西、龍、瀘定等縣市?h區(qū)周圍高山林立,地形以山地為主,嶺谷相間伏較大。最高點位于海拔為 5793m 的神仙梁子峰,最低點位于大渡,海拔 788m。地域范圍北緯 28°51'~9°31',,東經(jīng) 101°55’~102°31',最寬達 61.4km,南北最長 76km,轄區(qū)面積 2678.2km2。屬于高山峽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境內(nèi)森林覆蓋率約為 69.1%。
西南科技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 第 13 頁研究區(qū)后溝系屬南椏河右岸一級支流,行政隸屬石棉縣棉城街道辦事處廣元堡社區(qū)(圖 2-2)。研究區(qū)介于北緯 29°11’35.42”~29°13’59.53”,東經(jīng)102°22’30.8”~102°25’47.75”,流域面積約為 9.12 km2。后溝近東西向展布,主要由工區(qū)南、北、東三面的山地地形,以及工區(qū)中部的山前斜坡地形、溝谷地形及工區(qū)西側(cè)的河谷地形組成。屬于中山峽谷地貌(表 2-1),溝域平面形態(tài)近似平行四邊形,整體呈現(xiàn)寬條狀。溝谷內(nèi)山高陡峻,地勢起伏大。溝域上游匯水范圍廣泛,且大都為高山峽谷地貌,溝谷橫斷面呈深切割的“V”形,地形高低懸殊,受河流深切作用影響,溝道侵蝕嚴重,溝谷兩側(cè)山地高陡,嶺谷高差一般在 600m~1500m,坡度一般在 37°~75°,跌水發(fā)育。
【學位授予單位】:西南科技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TD67;P642.2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文光菊;鄧文杰;楊樂;彭海游;謝曉彤;;基于層次分析法的重慶山區(qū)礦山泥石流潛勢度評價[J];中國地質(zhì)災害與防治學報;2017年02期
2 戴君義;高文遠;;礦山泥石流淺見[J];金屬礦山;1983年10期
3 丁桂伶;王翊虹;王常明;姚康;劉歡歡;;達摩溝泥石流動力特性分析及致災機理研究[J];中國水運(下半月);2017年02期
4 歐任澤;宋嘉棟;林衛(wèi)星;;漓鐵井下泥石流的災害控制方案探討[J];采礦技術;2010年01期
5 倪化勇;鄭萬模;巴仁基;劉宇杰;;基于水動力條件的礦山泥石流成因與特征——以石棉縣后溝為例[J];山地學報;2010年04期
6 ;泥石流與滑坡[J];中國地理與資源文摘;2009年04期
7 ;泥石流[J];中國地理科學文摘;1999年01期
8 陳循謙;;因民溝“84·5·27”泥石流剖析[J];生態(tài)經(jīng)濟;1985年02期
9 孟河清;寶成鐵路泥石流淺析[J];山地研究;1986年02期
10 詹勇;;泥石流之痛[J];全國優(yōu)秀作文選(初中);2010年1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楊丙章;陳梅芬;;青海西寧市山前泥石流的形成條件[A];第五屆全國工程地質(zhì)大會文集[C];1996年
2 唐小明;馮杭建;游省易;;泥石流與降雨歷時關系研究[A];第一屆全國青年地質(zhì)大會論文集[C];2013年
3 宋國虎;陳容;張繼;鄒龍;;寶興縣中崗溝8·24泥石流成因及沖淤特征研究[A];2016年全國工程地質(zhì)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6年
4 田孝誠;徐勤;;對我國北方山區(qū)鐵路泥石流的初步認識與選線體會[A];全國第三次工程地質(zhì)大會論文選集(下卷)[C];1988年
5 王宇豐;;遙感技術在成昆鐵路沙灣至瀘沽泥石流普查與動態(tài)研究中的效果[A];第四屆全國工程地質(zhì)大會論文選集(三)[C];1992年
6 梁京濤;王軍;汪友明;王猛;劉彬;楊磊;;汶川地震區(qū)典型高位泥石流動態(tài)變化遙感監(jiān)測方法研究[A];第十八屆中國環(huán)境遙感應用技術論壇論文集[C];2014年
7 趙玉林;葉曉華;唐晟;;地震災區(qū)汶川縣福堂溝泥石流成因及防治建議[A];2014年全國工程地質(zhì)學術大會論文集[C];2014年
8 崔鵬;韋方強;謝洪;鐘敦倫;楊坤;何易平;胡凱衡;;西部開發(fā)中的泥石流問題與其減災[A];中國科協(xié)2002年減輕自然災害研討會論文匯編之十[C];2002年
9 楊樂;羅玉鵬;周莫林;彭海游;任秀文;;重慶市礦山泥石流地質(zhì)災害調(diào)查與研究[A];第一屆全國青年地質(zhì)大會論文集[C];2013年
10 李政龍;吳精通;;浙江省泥石流的成因及預測[A];紀念地質(zhì)學家朱庭祜先生誕辰120周年——浙江省地質(zhì)學會2015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劉麗 陳洪凱;如何防止礦山泥石流[N];中華合作時報;2010年
2 記者 李鵬;震后地區(qū)泥石流為何來襲?[N];北京科技報;2013年
3 復旦大學保險系 許閑;泥石流保險的市場缺失[N];中國保險報;2010年
4 劉謹;我國約7400萬人受泥石流威脅[N];中國國土資源報;2007年
5 本報記者 孫琪;泥石流咋發(fā)生實驗室里看明白[N];四川日報;2010年
6 記者 畢子甲;岳陽泥石流:2米高巨石順流而下[N];新華每日電訊;2011年
7 記者 李靜文;泥石流毀房斷道[N];雅安日報;2010年
8 付曉英;如何防范泥石流[N];人民日報;2011年
9 本報特派四川記者 武威;汶川泥石流將持續(xù)100年?[N];廣州日報;2011年
10 記者 張淼淼;北京發(fā)生大規(guī)模泥石流可能性不大[N];新華每日電訊;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程思;都江堰市龍溪河流域震后多溝同發(fā)泥石流危險性及易損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5年
2 張寧;單體泥石流監(jiān)測預警系統(tǒng)研發(fā)及其在四川地震災區(qū)應用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3年
3 蘇志滿;泥石流災變控制與模型化分析方法[D];中南大學;2011年
4 吳漢輝;泥石流預報預警先進技術及其在示范區(qū)應用研究[D];重慶大學;2015年
5 楊鑫;基于3S技術的汶川強震區(qū)潛在突發(fā)性泥石流危險性區(qū)劃及評價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2年
6 陳德明;泥石流與主河水流交匯機理及其河床響應特征[D];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2000年
7 夏添;震區(qū)泥石流危險性評價及預警減災系統(tǒng)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3年
8 葉欣梁;旅游地自然災害風險評價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9 梁萬杰;滑坡、泥石流地質(zhì)災害評價方法研究[D];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2012年
10 張慧;基于計算智能和GIS的暴雨型泥石流分析預測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唐建喜;礦山泥石流動力過程數(shù)值模擬及信息系統(tǒng)開發(fā)[D];西南科技大學;2018年
2 陳華清;基于潼關“7.23”泥石流形成模式的礦山泥石流風險評價[D];長安大學;2012年
3 莫志柏;礦山泥石流形成機理及治理方法研究[D];中南大學;2003年
4 劉玄;青海省貴德縣阿什貢泥石流群風險性評價[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4年
5 陳露;泥石流多級攔擋組合模式及參數(shù)分析[D];蘭州理工大學;2016年
6 洪偉;3S技術在潛在泥石流判別中的應用[D];成都理工大學;2011年
7 周小彬;泥石流對橋梁工程的危害及其防治[D];同濟大學;2006年
8 羅玨坪;汶川震區(qū)漁子溪河瀑布山莊泥石流群發(fā)育特征及治理措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6年
9 劉文銳;大型泥石流堵河特征及預測模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5年
10 向國萍;潰決型泥石流起動模型與放大效應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265172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2651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