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川東鄂西地區(qū)中二疊統(tǒng)分布廣泛,層位完整,出露良好,巖石種類豐富,既存在生烴潛力的黑色泥巖頁巖,更有廣泛發(fā)育碳酸鹽巖。在碳酸鹽巖地層中發(fā)育著一種特殊的眼球狀石灰?guī)r。這種眼球狀石灰?guī)r具有特殊的結構、穩(wěn)定的韻律以及有機碳含量高的特點,可作為地質劃分、對比的良好依據,也是重要的烴源巖,因此,對其開展研究,不僅有利于恢復中二疊統(tǒng)古地理背景,也有助于川東鄂西地區(qū)二疊系地層的精細化劃分,對于二疊系的油氣勘探也有重要實際意義。雖然前人對研究區(qū)眼球狀石灰?guī)r的相關研究資料較多,但對其成因仍有較大的爭議。隨著時間更迭,相關剖面資料、鉆井巖心和地化等方面的資料積累不斷增加,為深入分析這類眼球狀石灰?guī)r的成因提供了更豐富的資料,因此本文通過巖性特征、古生物特征、古鹽度指標、古溫度指標、古氧相指標等多種因素綜合分析對研究區(qū)內中二疊統(tǒng)眼球狀石灰?guī)r成因機制開展系統(tǒng)的研究。區(qū)內剖面的中二疊統(tǒng)眼球狀石灰?guī)r主要分布于棲霞組的下部和茅口組的中下部,韻律性明顯。眼球狀石灰?guī)r的特殊構造性表現在“眼球”部分以橢圓狀、瘤狀或豆莢狀成層出現,單個出現時大小多長軸直徑多在10~30cm,成層分布時多厚度多在10cm,而“眼皮”則以包裹“眼球”部分的形式出現,層厚多在5cm~10cm。巖性上由泥晶生屑灰?guī)r組成,無陸源碎屑成分,但以“眼皮”部分較“眼球”部分的灰泥比更高,生屑上種類數量上大致類似且為原地沉積,但在“眼皮”部分缺乏藻類。V/(V+Ni)比值、DOP值以及碳氧同位素等地化指標顯示,眼球狀灰灰?guī)r的Z值多在130左右應為海相沉積,“眼球”部分多數V/(V+Ni)0.46、DOP0.45,說明其形成于富氧環(huán)境而“眼皮”部分V/(V+Ni)0.46,并在鏡下觀測到黃鐵礦,應為缺氧環(huán)境。從具體形態(tài)上的差異可將區(qū)內眼球狀石灰?guī)r分為兩種連續(xù)型與斷續(xù)型兩種,兩者差異主要在于“眼球”呈豆莢狀連續(xù)分布還是呈橢圓狀不連續(xù)分布,分析認為這兩種眼球狀石灰?guī)r的成因機理是類似的,導致其形態(tài)上的差異主要是因為差異壓實作用的強弱。結合各項分析測試資料,從沉積學角度出發(fā)。認為眼球狀石灰?guī)r的“眼球”和“眼皮”部分灰泥比的差異應是眼球狀石灰?guī)r的沉積環(huán)境存在水動力條件間歇性變化導致的。特殊的構造差異應與強烈的差異壓實與壓溶作用有關,而“眼球”與“眼皮”部分的地化指標的不同也反映沉積環(huán)境還存在溶氧量的交替變化。結合古地磁背景以及中二疊統(tǒng)缺氧、富營養(yǎng)的上升流發(fā)育等研究成果。認為眼球狀石灰?guī)r是發(fā)育在碳酸鹽巖斜坡相帶,由上升流影響下缺氧與富氧沉積交互出現經差異壓實作用和壓溶作用形成的。
【圖文】:
技術路線圖

12圖 2-1 研究區(qū)構造位置圖(據楊雪飛,,2015 修改)Fig.2-1 The Research area (modified from Yang Xuefei et al,2015)
【學位授予單位】:長江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P618.1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肖勝;肖傳桃;梁文君;;川西地區(qū)中二疊統(tǒng)一下三疊統(tǒng)碳酸鹽巖碳氧同位素特征[J];科技導報;2015年22期
2 劉蕎菲;;瘤狀灰?guī)r的分類及成因研究[J];四川有色金屬;2015年02期
3 金振奎;石良;高白水;余寬宏;;碳酸鹽巖沉積相及相模式[J];沉積學報;2013年06期
4 平瑞;劉順喜;郭瑞睿;宋慧波;;焦作地區(qū)下二疊統(tǒng)太原組Zoophycos遺跡化石與沉積環(huán)境[J];河南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年05期
5 高崗;;碳酸鹽巖縫合線研究及油氣地質意義[J];天然氣地球科學;2013年02期
6 謝玲玲;張書文;趙輝;;瓊東上升流研究概述[J];熱帶海洋學報;2012年04期
7 張立軍;龔一鳴;;遺跡化石Zoophycos的系統(tǒng)修訂與分類[J];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12年S1期
8 胡明毅;胡忠貴;魏國齊;楊威;劉滿倉;;四川盆地茅口組層序巖相古地理特征及儲集層預測[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2012年01期
9 張尚鋒;許光彩;朱銳;江瀚;;上升流沉積的研究現狀和發(fā)展趨勢[J];石油天然氣學報;2012年01期
10 韋恒葉;陳代釗;;鄂西—湘西北地區(qū)二疊紀棲霞期巖相古地理[J];古地理學報;2011年05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艾航;華北西部早二疊世太原組沉積環(huán)境變化的Zoophycos遺跡化石響應特征[D];河南理工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
261362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2613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