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陸盆地構造-熱演化:以龍門山前陸盆地為例
【圖文】:
志碼:A文章編號:1005-2321(2017)03-0127-100引言前陸盆地是山系前緣與相鄰克拉通之間的沉積盆地[1],是“在前陸構造環(huán)境中沖斷負荷、隆升剝蝕、撓曲沉降、沉積充填相互作用的動力學過程中形成的盆地”[2]。前陸盆地的橫剖面結構明顯不對稱,DeCelles和Giles[3]將前陸盆地不同形式復雜的構造單元作為一個整體,稱之為“前陸盆地系統(tǒng)”。由造山帶往克拉通方向,前陸盆地系統(tǒng)依次為楔頂、前淵、前隆和隆后4個沉積構造單元(圖1),在一些前陸盆地系統(tǒng)中,前隆和隆后沉積帶可能不發(fā)育或缺失[3]。圖1前陸盆地系統(tǒng)的沉積構造單元[3]Fig.1Thefourdepositionalzonesofaforelandbasinsystem[3]前陸盆地油氣資源豐富,但構造變形十分復雜,使得前陸盆地演化的數(shù)值模擬也相當困難。描述前陸盆地沉降的定量模型很多,其中主要關鍵要素包括沉積/構造負荷和巖石圈撓曲。關于負荷的模型有單側(cè)臨界錐體模式[4-5]、雙側(cè)臨界錐體模式[6-8]等。關于巖石圈撓曲的模型有彈性板模型[4-5]、黏彈性模型[9]和彈塑性模型[10-11]。眾所周知,巖石圈的撓曲受其流變學特征控制,而巖石圈的流變結構又與溫度場密切相關。然而,,相對裂谷盆地而言,前陸盆地定量模型更多關注的是構造沉降[12]。構造-熱演化模擬是研究沉積盆地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模型依賴于沉積盆地的成因機制。裂谷盆地構造-熱演化的定量模型在描述盆地沉降和熱流演化方面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實現(xiàn)了構造和熱的完美結合[1
性厚度早期巖石圈的非均勻會強烈影響著前陸盆地下伏巖石圈的強度及有效彈性厚度的分布。以四川盆地西北的龍門山前陸盆地(圖3)為例,該盆地形成于晚三疊世龍門山的逆沖推覆。在短短的227~206Ma期間,它從早期窄且欠充填盆地發(fā)育為后期的寬且充填/過充填的盆地。而在晚三疊世前陸盆地發(fā)育之前,四川盆地及鄰區(qū)經(jīng)歷了二疊紀—中三疊世大規(guī)模的巖石圈拉張[28-29]。差異伸展導致巖石圈的差異減薄和熱擾動,因而具有橫向變化的巖石圈熱-流變結構和有效彈性厚度。這一特征無疑會圖2地表熱流與巖石圈有效彈性厚度(Te)的關系Fig.2Relationshipbetweensurfaceheatflowandeffectiveelasticthicknessofthelithosphere(Te)影響前陸盆地后期的演化。He[30]利用二維拉張模型模擬研究了穿越松潘—甘孜、四川盆地的PP′剖面晚二疊世至早中三疊世時期的巖石圈熱演化過程(圖4)。模擬結果顯示,該時期揚子及周緣地區(qū)呈橫向非均勻拉張?zhí)卣,其中松潘—甘孜拉張強烈,拉張系?shù)接近1.435,巖石圈減雹軟流圈熱物質(zhì)上涌,基底熱流上升。最高古熱流出現(xiàn)在晚二疊世(247Ma),為66~67mW/m2。巖石圈伸展事件造成地表大幅沉降,發(fā)育為甘孜—理塘洋盆和巴顏喀拉海盆,龍門山地區(qū)為龍門山鹽源陸源盆地。相對而言,四川盆地的拉張強度最低(拉張系數(shù)約1.082),因此巖石圈受到的熱擾動相對較小,基底熱流較低。隨著時間的推移,軟流圈熱物質(zhì)上涌引起的熱擾動逐漸消退,基底熱流隨之衰減。至中三疊世,沿剖面的基底熱流變化在5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疆;;前陸盆地研究現(xiàn)狀及主要進展[J];內(nèi)蒙古石油化工;2011年03期
2 曹宣鐸,胡云緒;秦嶺加里東晚期—華力西早期復式前陸盆地[J];西北地質(zhì)科學;2000年02期
3 劉池洋,趙紅格,楊興科,王鋒;前陸盆地及其確定和研究[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zhì);2002年04期
4 羅志立,李景明,李小軍,劉樹根,孫瑋;中國前陸盆地特征及含油氣遠景分析[J];中國石油勘探;2004年02期
5 劉樹根,羅志立,趙錫奎,徐國強,劉順,王國芝,徐國盛,雍自權,李智武,孫瑋;試論中國西部陸內(nèi)俯沖型前陸盆地的基本特征[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zhì);2005年01期
6 張波,張進江,楊武玲,劉名利;我國中西部前陸盆地歸屬及其含油氣性評述[J];高校地質(zhì)學報;2005年01期
7 湯濟廣;梅廉夫;沈傳波;周鋒;;前陸盆地結構單元與油氣成藏響應[J];新疆石油地質(zhì);2006年02期
8 李斌;宋巖;孟自芳;夏斌;李相博;;中國中部前陸盆地盆山耦合關系分析[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年01期
9 宋巖;趙孟軍;李本亮;方世虎;;我國中西部前陸盆地油氣地質(zhì)特征及勘探戰(zhàn)略[J];中國工程科學;2010年05期
10 范曉麗;;前陸盆地研究現(xiàn)狀[J];內(nèi)蒙古石油化工;2011年0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解國軍;金之鈞;;前陸盆地演化特征與油氣成藏規(guī)律[A];第四屆全國青年地質(zhì)工作者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9年
2 趙應成;魏東濤;袁劍英;陳啟林;張虎權;陳濤;;西北地區(qū)前陸盆地油氣特征與勘探方向[A];中國石油勘探開發(fā)研究院西北分院建院20周年論文專集[C];2005年
3 王鋒;劉池陽;姚亞明;趙紅格;;鄂爾多斯盆地西部陸內(nèi)前陸盆地晚期發(fā)育與油氣聚集[A];鄂爾多斯盆地及鄰區(qū)中新生代演化動力學和其資源環(huán)境效應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4 康玉柱;;新疆前陸盆地特征與油氣分布[A];中國西部復雜油氣藏地質(zhì)與勘探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5 金之鈞;呂修祥;;塔西南前陸盆地油氣資源與勘探對策[A];石油大學(北京)盆地與油藏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成果選編(1993—2003)[C];2003年
6 趙孟軍;宋巖;秦勝飛;柳少波;洪峰;;中西部前陸盆地的多期成藏過程[A];第十屆全國有機地球化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7 趙孟軍;宋巖;秦勝飛;柳少波;洪峰;傅國友;達江;;中國中西部四種組合類型前陸盆地成藏研究:Ⅱ.油氣成藏過程分析[A];第二屆中國石油地質(zhì)年會——中國油氣勘探潛力及可持續(xù)發(fā)展論文集[C];2006年
8 趙孟軍;宋巖;柳少波;秦勝飛;洪峰;傅國友;達江;;中國中西部四種組合類型前陸盆地成藏研究:Ⅰ.油氣成藏地質(zhì)條件分析[A];第二屆中國石油地質(zhì)年會——中國油氣勘探潛力及可持續(xù)發(fā)展論文集[C];2006年
9 范俊佳;琚宜文;;前陸盆地的類型、演化特征及油氣聚集規(guī)律[A];中國軟巖工程與深部災害控制研究進展——第四屆深部巖體力學與工程災害控制學術研討會暨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百年校慶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9年
10 顧家裕;;中國前陸盆地優(yōu)質(zhì)儲層成因分析-以庫車坳陷白堊系為例[A];2004第三屆油氣儲層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蔣文;中國前陸盆地油氣地質(zhì)理論及勘探實踐[N];科技日報;2005年
2 朱建輝 江其勤;南美三區(qū)塊勘探評價項目啟動[N];中國石化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張鳳奇;庫車前陸盆地流體動力特征、演化及在油氣成藏中的作用[D];西北大學;2011年
2 李海濱;下?lián)P子地區(qū)早古生代前陸盆地與油氣前景分析[D];南京大學;2013年
3 陳楊;川西晚三疊世前陸盆地的形成演化過程及油氣勘探意義[D];成都理工大學;2011年
4 李軍;庫車前陸盆地天然氣勘探測井配套新技術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邱開國;北美前陸盆地的構造演化與沉積特征[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3年
2 李國永;中西部前陸盆地天然氣成藏地質(zhì)條件與動力機制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06年
3 劉杰;基于地震數(shù)據(jù)分析的龍門山前陸盆地海相地層構造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1年
4 趙晨露;龍門山前陸盆地斷裂系統(tǒng)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3年
5 李野;庫車前陸盆地斷裂控藏機理[D];東北石油大學;2013年
6 范小根;塔西南新生代前陸盆地東段的盆地結構與沖斷帶變形規(guī)律[D];浙江大學;2014年
7 張娟;滇南蘭坪—思茅侏羅—白堊紀前陸盆地特征及盆山耦合探討[D];成都理工大學;2014年
8 劉江濤;中西部三種類型前陸盆地蓋層封閉性評價及對比研究[D];大慶石油學院;2007年
9 顏照坤;龍門山與前陸盆地之間的剝蝕—沉積系統(tǒng)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1年
10 田馨;四川前陸盆地上三疊統(tǒng)須四段儲層巖石學及成巖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58256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2582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