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塔爾氣地區(qū)構造特征研究
【圖文】:
圖 1.1 研究區(qū)地質簡圖及大地構造位置圖表1.1 研究區(qū)地層劃分序列表界 系 統(tǒng) 組 代號厚度(m)主要巖性年齡(Ma)全新統(tǒng)Qh >10沖積物(Qhal)砂、砂礫石、含礫亞砂土等洪積物(Qhpl)砂礫石,分選磨圓都極差洪沖積物(Qhpal)砂礫石,分選磨圓較差沼澤堆積物(Qhfl)亞砂土和粘土及腐殖土新生界第四系更新統(tǒng)大黑溝組 βQpd >3暗灰色氣孔杏仁狀橄欖玄武巖、含角礫塊狀玄武巖、暗灰色氣孔杏仁狀橄欖玄武巖和角礫塊狀玄武巖4.43±0.31白音高老組K1b 1591.1灰白色流紋巖、灰白色角礫狀石泡流紋巖、流紋質巖屑晶屑角礫凝灰熔巖、灰白色流紋質晶屑巖屑角礫凝灰?guī)r夾英安巖127±1瑪尼吐組 K1mn 545.0灰黑色安山巖、灰黑色玄武安山巖、灰黑色安山質晶屑熔結凝灰?guī)r夾英安巖136.02±3.4白堊系下統(tǒng)滿克頭鄂博組J3-K1mk 1908.1上部為灰紫色流紋質巖屑晶屑角礫凝灰?guī)r、流紋巖、流紋質巖屑晶屑熔結角礫凝灰?guī)r、流紋質含巖屑晶屑凝灰熔巖、英安巖141 —147中生界侏羅系中統(tǒng)塔木蘭溝組J2t 1484.2灰黑色致密塊狀玄武巖為主、暗灰色氣孔杏仁玄武巖、淺灰黑色斑狀玄武巖、黑色致密塊狀玄武巖。250
第 3 章 不同時期構造層變形特征3.1 興凱期構造層變形特征該構造層主要由元古代青白系紀佳疙疸組(Qnj)組成,分布在測區(qū)西北部,出露面積約 1 km2,巖性主要為二云母石英片巖、黑云母片巖、綠泥石英片巖及石英巖為一套以銀灰色絹云石英片巖和灰綠色綠泥石英片巖為主的變沉積-火山巖建造。研究發(fā)現(xiàn),該套巖石至少經(jīng)受了兩期構造變形的改造。第一期變形:該期變形的主要表現(xiàn)為原始層理 S0的完全置換,形成了以片理、片麻理、扁豆體、透鏡體、石香腸為表現(xiàn)形式的透入性構造 S1(圖 3.1,3.2),大量無根彎鉤褶皺(圖 3.3,3.4),,片理產狀 140°∠55°,表現(xiàn)出較高的韌性變形特征,顯示 NE-SW 擠壓剪切作用下構造變形的產物。
【學位授予單位】:吉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P548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允平;;東北亞地區(qū)晚侏羅—白堊紀構造格架主體特點[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11年05期
2 劉永江;張興洲;遲效國;溫泉波;梁琛岳;韓國卿;趙立敏;趙英利;;大興安嶺地區(qū)上古生界變形特征及構造層劃分[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11年05期
3 王成文;金巍;張興洲;馬志紅;遲效國;劉永江;李寧;;東北及鄰區(qū)晚古生代大地構造屬性新認識[J];地層學雜志;2008年02期
4 潘桂棠;肖慶輝;陸松年;鄧晉福;馮益民;張克信;張智勇;王方國;邢光福;郝國杰;馮艷芳;;中國大地構造單元劃分[J];中國地質;2009年01期
5 劉永江;張興洲;金巍;遲效國;王成文;馬志紅;韓國卿;溫泉波;趙英利;王文弟;趙喜峰;;東北地區(qū)晚古生代區(qū)域構造演化[J];中國地質;2010年04期
6 趙越,楊振宇,馬醒華;東亞大地構造發(fā)展的重要轉折[J];地質科學;1994年02期
7 李錦軼;中國東北及鄰區(qū)若干地質構造問題的新認識[J];地質論評;1998年04期
8 李雙林,歐陽自遠;興蒙造山帶及鄰區(qū)的構造格局與構造演化[J];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1998年03期
9 邵濟安,牟保磊,何國琦,張履橋;華北北部在古亞洲域與古太平洋域構造疊加過程中的地質作用[J];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1997年05期
10 張梅生,彭向東,孫曉猛;中國東北區(qū)古生代構造古地理格局[J];遼寧地質;1998年02期
本文編號:254633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2546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