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科技論文 > 地質(zhì)論文 >

鄂爾多斯盆地東南部上古生界儲集砂巖的成巖作用

發(fā)布時間:2019-05-28 23:09
【摘要】:研究鄂爾多斯盆地東南部上古生界砂巖儲層特征,以及不同的成巖作用類型與儲集性能的關(guān)系。通過分析取芯井的巖石薄片、鑄體薄片、掃描電鏡、能譜分析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儲集砂巖中發(fā)育有粒內(nèi)溶孔、粒間孔、粒間溶孔、晶間孔、溶縫等多種孔縫類型,其中最主要的是粒內(nèi)溶孔和粒間溶孔;主要成巖作用類型有壓實作用、溶蝕作用、碳酸鹽礦物、硅質(zhì)礦物和黏土礦物的形成作用。結(jié)合不同砂巖組分與孔隙面孔率的相關(guān)性,得到如下結(jié)論:(1)壓實作用是導致砂巖孔隙度較差的重要原因;(2)增加砂巖整體孔隙度最重要的是溶蝕作用;(3)碳酸鹽礦物的形成會導致砂巖孔隙度減小;(4)硅質(zhì)礦物會一定程度減少砂巖粒間孔;(5)高嶺石的形成對增加巖石整體孔隙作用有限,水云母和綠泥石對溶孔和晶間孔的形成不利。
[Abstract]:The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of Upper Paleozoic sandstone in southeastern Ordos Basi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diagenetic types and reservoir performance are studied. By analyzing the data of rock slice, casting sheet,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and energy spectrum analysis of core well,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many kinds of pore types in reservoir sandstone, such as intragranular dissolved pore, intergranular pore, dissolved fracture and so on. The most important of them are intragranular dissolved pores and intergranular dissolved pores. The main diagenetic types are compaction, dissolution, formation of carbonate minerals, siliceous minerals and clay minerals. Combined with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different sandstone components and pore surface porosity,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drawn: (1) compaction is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the poor porosity of sandstone, (2) dissolu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to increase the overall porosity of sandstone, and (2)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to increase the overall porosity of sandstone is dissolution. (3) the formation of carbonate minerals will lead to the decrease of sandstone porosity, (4) siliceous minerals will reduce the intergrain pores of sandstone to a certain extent, and (4) the formation of carbonate minerals will lead to the decrease of sandstone porosity. (5) the formation of kaolinite is limited to increase the overall porosity of rock, while hydromica and chlorite are disadvantageous to the formation of dissolved pores and intergranular pores.
【作者單位】: 油氣藏地質(zhì)及開發(fā)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成都理工大學);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572093,41072083) 成都理工大學優(yōu)秀創(chuàng)新團隊培育計劃項目(KYTD201703)
【分類號】:P588.212.3;P618.13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林,夏新宇,戴金星,洪峰;鄂爾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氣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J];石油實驗地質(zhì);2000年02期

2 吳春萍;鄂爾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致密砂巖儲層測井地質(zhì)評價[J];特種油氣藏;2004年01期

3 李錦華;;鄂爾多斯盆地東部上古生界儲層特征[J];石油化工應用;2008年06期

4 王辛;周文;謝潤成;李正健;;大牛地上古生界天然氣地化特征與氣源追蹤[J];天然氣技術(shù)與經(jīng)濟;2011年02期

5 郭福祥;;滇西上古生界分區(qū)和板塊構(gòu)造[J];云南地質(zhì);1985年03期

6 周書欣;;對成巖作用及其階段劃分的意見[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1981年03期

7 沙慶安,陳景山,潘正莆;論成巖作用階段的劃分和術(shù)語的選用[J];巖石學報;1986年02期

8 趙林,夏新宇,戴金星;鄂爾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氣的運移與聚集[J];地質(zhì)地球化學;2000年03期

9 付金華;段曉文;姜英昆;;鄂爾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氣成藏地質(zhì)特征及勘探方法[J];中國石油勘探;2001年04期

10 袁志祥;陳洪德;陳英毅;;鄂爾多斯盆地塔巴廟地區(qū)上古生界天然氣富集高產(chǎn)特征[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年0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劍;羅霞;單秀琴;馬成華;張水昌;戴金星;;鄂爾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氣成藏地球化學[A];《國際有機裹體研究及其應用》短訓班第十四屆全國包裹體及地質(zhì)流體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2 馮少南;許壽永;林甲興;楊德驪;;上古生界的研究[A];中國地質(zhì)科學院文集(1981)[C];1983年

3 何東博;應鳳祥;;利用成巖作用數(shù)值模擬技術(shù)評價和預測儲層[A];2001年全國沉積學大會摘要論文集[C];2001年

4 羅霞;李劍;單秀琴;馬成華;劉銳蛾;張永昌;戴金星;;鄂爾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氣成藏地球化學[A];第十屆全國有機地球化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5 楊華;張文正;李劍鋒;昝川莉;;鄂爾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天然氣的地球化學研究[A];第十屆全國有機地球化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6 胡宗全;朱建輝;;渤海灣盆地中南部上古生界天然氣資源潛力[A];第二屆中國石油地質(zhì)年會——中國油氣勘探潛力及可持續(xù)發(fā)展論文集[C];2006年

7 李忠;韓登林;壽建峰;;沉積盆地成巖作用系統(tǒng)及其時空屬性[A];中國科學院地質(zhì)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年論文摘要集[C];2007年

8 鄭茂華;沈金松;;鄂北上古生界測井資料氣層識別與評價方法[A];中國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屆年會論文集[C];2005年

9 楊磊;劉池陽;;鄂爾多斯盆地東北部上古生界測井層序地層研究[A];第九屆全國古地理學及沉積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6年

10 冉利民;;塔巴廟地區(qū)上古生界測井資料氣層識別與產(chǎn)能預測[A];中國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屆年會論文集[C];2005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3條

1 代儉科;埕島上古生界兩層段試獲油氣流[N];中國石化報;2013年

2 張抗;“大北方”上古生界:油氣勘探新層系[N];中國石化報;2011年

3 中國地質(zhì)調(diào)查局發(fā)展研究中心情報室;英國地質(zhì)調(diào)查:開展學科交叉與合作項目[N];地質(zhì)勘查導報;2009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宋平;鄂爾多斯盆地橫山—靖邊地區(qū)上古生界儲層特征研究[D];西北大學;2015年

2 王偉力;鄂爾多斯盆地中東部上古生界致密砂巖氣藏成藏模式及分布規(guī)律[D];長安大學;2015年

3 李浩;鄂爾多斯盆地中部上古生界烴源巖研究[D];西北大學;2015年

4 張蔚紅;鄂爾多斯盆地延長氣田上古生界儲層特征研究[D];西北大學;2016年

5 李仲東;鄂爾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壓力異常及其與天然氣成藏關(guān)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06年

6 過敏;鄂爾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天然氣成藏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0年

7 李海燕;還原成巖作用對海洋沉積物磁記錄的影響及其環(huán)境學意義[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06年

8 郭德運;鄂爾多斯盆地東部上古生界沉積體系研究[D];西北大學;2009年

9 袁志祥;論塔巴廟上古生界隱蔽氣藏[D];成都理工大學;2005年

10 覃小麗;鄂爾多斯盆地東部上古生界儲層特征分析及敏感性評價[D];長安大學;201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朱立;延安氣田延氣2-延128井區(qū)上古生界致密砂巖氣測井解釋研究[D];西安石油大學;2015年

2 胡維強;鄂爾多斯盆地西南部上古生界天然氣成藏地球化學特征研究[D];西安石油大學;2015年

3 楊明明;延長東區(qū)上古生界盒8儲層特征及綜合評價[D];西安石油大學;2015年

4 王倩;鄂爾多斯盆地西南部上古生界天然氣成藏動力研究[D];西安石油大學;2015年

5 馬玉龍;鄂爾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構(gòu)造演化、巖性與裂縫形成關(guān)系淺析[D];西北大學;2015年

6 王方超;大港油田中南部上古生界沉積相分析及儲層研究[D];長江大學;2015年

7 王新;延長東區(qū)上古生界本溪組天然氣分布規(guī)律研究[D];西安石油大學;2015年

8 舒廣強;冀中坳陷大城凸起上古生界煤成氣成藏史數(shù)值模擬[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3年

9 張e鹐,

本文編號:2487436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2487436.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a8ef4***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