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敦島弧措交瑪巖體巖漿混合成因:鎂鐵質微粒包體的證據(jù)
[Abstract]:The Zaojiao mafic basement rock body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Yiden island arc is mainly composed of biotite monzogranite and granodiorite on the edge. There are a few mafic microinclusions in biotite monzonitic granites, the composition of which is diorite, and the contact relationship with host rocks changes from gradual to complete. Biotite exists in host rocks around xenoliths, amphibole itself contains biotite, amphibole contains biotite, plagioclase develops obvious dissolution structure, core plagioclase is dissolved into sieve, and the edge ring-banded plagioclase is not obvious. It is the result of basic magma being injected into acid magma and resulting in magmatic mixing. Biotite monzonitic granites have higher LREE differentiation coefficient and lower LREE differentiation coefficient in diorite enclaves. Biotite monzonitic granite and dark diorite particulate xenoliths have obvious similarity of trace elements. The zircon U-Pb age of host biotite monzonitic granite is 2336 鹵1.9 Ma, and the diorite inclusion is 235 鹵3.9 Ma. The ages of their formation are basically the same within the error range, which may be during the westward subduction of the Ganzi-Litang Ocean. The upwelling of basaltic magma formed by partial melting of subducted oceanic crust invaded the crust-mantle boundary and resulted in the formation of acidic biotite monzonitic granite base during partial melting of the crust.
【作者單位】: 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中國地質調查局國土資源實物資料中心;云南省地質調查院;秦皇島礦產水文工程地質大隊;
【基金】: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fā)展計劃“973”項目(2015CB452604) 中國地質調查局研究項目(1212011220920)聯(lián)合資助
【分類號】:P588.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何知禮;;礦物包體分類問題及其意義(一種新的包體分類方案)[J];礦床地質;1982年02期
2 王大銳;;包體雖小 信息不少[J];地球;1995年04期
3 王建,李建平,王江海,馬志紅;滇西劍川—大理地區(qū)新生代鉀玄巖系中深源包體的地質意義[J];礦物學報;2002年02期
4 陶繼東;馬昌前;張金陽;王書純;王人鏡;;北京房山花崗閃長巖體中包體的演化及閃長質微粒包體的成因[J];地質科技情報;2009年02期
5 郭曉東;牛翠yN;王治華;王淑賢;王梁;;滇西馬廠箐巖體及其中深源包體地球化學特征[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11年S1期
6 王梁;郭曉東;賈麗瓊;王治華;路英川;張廷彥;;滇西馬廠箐巖體暗色包體成因研究[J];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通報;2012年05期
7 ;液包體研究[J];地質與勘探;1977年04期
8 貝庚;;液包體研究是勘探金屬礦床的一種工具[J];地質與勘探;1977年07期
9 何知禮;;我國一銻礦石膏中異常包體的發(fā)現(xiàn)及其成因的初步研究[J];礦床地質;1983年03期
10 M. E. Zolensky ,R. J. Bodnar ,何祿卿;用Gandolfi X射線技術鑒定流體包體的子礦物[J];地質地球化學;1985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桑學鎮(zhèn);王根厚;王梁;;西藏羌塘岡塘錯巖體中暗色微粒包體混合成因的巖相學及地球化學證據(jù)[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14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專輯[C];2013年
2 董傳萬;閆強;張登榮;竺國強;;浙江新昌儒岙巖石包體群的發(fā)現(xiàn)及其地質意義[A];2006年全國巖石學與地球動力學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3 張維萍;赫英;董振信;;新生代玄武巖包體常量元素地球化學及成礦學意義[A];中國化學會2008年中西部地區(qū)無機化學、化工學術交流會會議論文集[C];2008年
4 杜楊松;李鉉具;;安徽銅陵巖漿巖中輝長質巖石包體的發(fā)現(xiàn)及其地質意義[A];火山作用與地球層圈演化——全國第四次火山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5 馬大銓;趙子杰;林惠坤;張小豪;;廣東陽春盆地崗尾-石兩型花崗巖類中包體的巖石特征及其成因[A];中國地質科學院宜昌地質礦產研究所文集(10)[C];1985年
6 杜振永;周超;董傳萬;馬驍雄;呂青;;浙江南麂島巖石包體與巖漿混合作用[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13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7 王梁;王根厚;雷時斌;賈麗瓊;桑學鎮(zhèn);;巖漿混合成因暗色微粒包體的識別標志[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14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專輯[C];2013年
8 劉蒙華;;黑龍江科洛火山群富鉀火山巖中超鎂鐵巖包體的成因巖石學研究[A];中國地質科學院沈陽地質礦產研究所文集(23)[C];1991年
9 施倪承;陸琦;李國武;劉惠芳;;我國金剛石中若干包體礦物的研究[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13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10 陳安定;;包體測溫恢復古地溫的嘗試[A];全國包裹體及地質流體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C];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張維萍;華北地塊北緣深源包體的地球化學及其與成礦關系的研究[D];西北大學;2007年
2 胡寶群;信陽深源包體的地質地球化學特征及其巖石圈模型[D];中國地質大學;2001年
3 秦新龍;安徽銅陵中生代侵入巖及其巖石包體中硫化物—金屬氧化物包裹體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7年
4 黃行凱;滇東南馬關和屏邊地區(qū)新生代玄武巖和地幔包體的巖石地球化學特征及深部動力學意義[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徐窯窯;云南鳳慶花崗巖體及包體的巖石地球化學與巖石成因分析[D];成都理工大學;2015年
2 張媛媛;大別造山帶巖脈群鋯石定年和暗色包體成因分析[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7年
3 桑學鎮(zhèn);西藏羌塘岡塘錯巖體中暗色微粒包體的成因及其地質意義[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3年
4 陳檢生;花崗巖中暗色微粒包體研究[D];東華理工大學;2013年
5 王玲;桂東北大寧花崗質侵入巖與鎂鐵質包體年代學、巖石學、地球化學及成因[D];中國地質科學院;2014年
6 賈儒雅;西昆侖造山帶丘克蘇花崗巖與暗色微粒包體巖石成因及其構造意義[D];南京大學;2013年
7 成一;中國東部深源包體中的Au、Mo、含量及其意義[D];西北大學;2007年
8 臧文娟;南秦嶺造山帶晚三疊世五龍巖體巖漿混合作用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9 郭彩蓮;東秦嶺二郎坪地區(qū)西莊河花崗巖體的成因及形成機制[D];西北大學;2010年
10 劉講鋒;華北克拉通西部巖石圈地幔的性質:河北陽原新生代玄武巖中幔源包體提供的信息[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2005年
,本文編號:246890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2468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