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巖涂抹變形機制的物理實驗?zāi)M研究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main control factors affecting mudstone smearing development were simulated by means of physical simulation.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and the research status of structural physics experiment at home and abroad, the experimental sandbox suitable for this experiment is designed and manufactured. Based on the calculation of the similarity ratio of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actual rock, the ideal material for simulating the experiment of mudstone smearing is finally determined. For the first time, dry clay is used to simulate the deformation of plastic layer in the upper crust, which effectively avoids the siphon phenomenon of quartz sand. In the experiment,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mudstone smearing formation were taken as variables, and the influence of clay layer thickness, clay / soil ratio, energy-dryness difference and combination mode on mudstone smearing development was simulated. The distribution and variation of shear strain on the profile of the experimental model were calculated by using PIV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 technique, and the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ault development and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mudstone smearing were discussed. It has been proved by many experiments that the position where mudstone smears are most likely to lose continuity is (cutoffs). Near the turning point of the lower disk of the normal faul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similar sequence, the larger the mud-soil ratio is, the more favorable the mudstone smear formation is. When the dry property of quartz sand layer at the top and bottom of sand-mud interlayer is stronger than that of interbedded quartz sand in sand-mud interlayer, the difference of energy dryness will affect the deformation of sand-mud interlayer as a whole. With the increase of fault distance, the development of fault presents a stage, and it is beneficial to mudstone smear formation at the stage of fault segment growth.
【學(xué)位授予單位】:東北石油大學(xué)
【學(xué)位級別】:碩士
【學(xué)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P618.13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彭一民;孫進忠;郝憲生;;北京凹陷地震反應(yīng)的數(shù)學(xué)物理模擬[J];地質(zhì)學(xué)報;1987年04期
2 王惠濂;探地雷達目的體物理模擬研究結(jié)果[J];地球科學(xué);1993年03期
3 凌潔;開設(shè)實驗物理模擬選修課的教學(xué)實踐[J];安徽工業(yè)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3年01期
4 曹旭東;狄?guī)妥?許洪波;;地震物理模擬系統(tǒng)設(shè)計技術(shù)[J];微計算機信息;2006年02期
5 寧飛;湯良杰;;擠壓地區(qū)物理模擬研究進展[J];世界地質(zhì);2009年03期
6 史磷華;地電觀測中的一種新物理模擬法[J];西北地震學(xué)報;1986年04期
7 丁文龍;何登發(fā);張金川;樊春;;石油構(gòu)造物理模擬實驗室建設(shè)的探討[J];實驗室科學(xué);2010年02期
8 趙文奇,謝冰,曹起驤;非金屬軟材料物理模擬結(jié)果處理系統(tǒng)的開發(fā)研究[J];力學(xué)與實踐;1998年02期
9 康永尚,朱九成,陳連明;裂縫介質(zhì)中石油運移物理模擬結(jié)果及地質(zhì)意義[J];地球科學(xué);2002年06期
10 孫珍;孫龍濤;周蒂;蔡東升;李緒深;鐘志洪;姜建群;樊浩;;南海巖石圈破裂方式與擴張過程的三維物理模擬[J];地球科學(xué)(中國地質(zhì)大學(xué)學(xué)報);2009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馬國慶;王輝明;李守才;;地震物理模擬數(shù)據(jù)采集方法[A];中國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2 郝守玲;;橫向變速介質(zhì)物理模擬研究[A];中國地球物理學(xué)會第22屆年會論文集[C];2006年
3 蔡瑞;趙群;張明;;洞物理模擬資料分析[A];中國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4 鄭為為;朱霞;孫祖慶;;物理模擬系統(tǒng)在材料熱加工模擬中的應(yīng)用[A];2012年海峽兩岸破壞科學(xué)/材料試驗學(xué)術(shù)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2年
5 劉洋;李向陽;狄?guī)妥?魏建新;;起伏地表物理模擬的快速實現(xiàn)[A];中國地球物理2013——第十九專題論文集[C];2013年
6 李志軍;賈青;董吉武;張麗敏;;冰對水工結(jié)構(gòu)物作用力的物理模擬[A];農(nóng)業(yè)、生態(tài)水安全及寒區(qū)水科學(xué)——第八屆中國水論壇摘要集[C];2010年
7 L.P.Karjalanen;劉立文;;熱軋和退火的物理模擬[A];2001中國鋼鐵年會論文集(下卷)[C];2001年
8 李建國;王繩祖;宋瑞卿;張宗淳;;板塊內(nèi)部塑性流動網(wǎng)絡(luò)的物理模擬[A];中國地震學(xué)會第五次學(xué)術(shù)大會論文摘要集[C];1994年
9 郝守玲;趙群;;裂縫對構(gòu)造特征的影響——物理模擬研究[A];中國地球物理學(xué)會第22屆年會論文集[C];2006年
10 林明;;國內(nèi)土工離心機設(shè)計技術(shù)發(fā)展近況[A];中國水利學(xué)會2007學(xué)術(shù)年會物理模擬技術(shù)在巖土工程中的應(yīng)用分會場論文集[C];2007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記者 姜乃強;中國石油大學(xué)(北京):為國家能源發(fā)展提供技術(shù)支撐[N];中國教育報;2011年
2 宗遐齡 汪華南;石勘院南京所科研項目獲江蘇省科技進步獎[N];中國石化報;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xué)位論文 前4條
1 張寶順;MMC型柔性直流輸電系統(tǒng)控制策略與物理模擬系統(tǒng)研究[D];華北電力大學(xué);2015年
2 張春生;沖積體系及三角洲物理模擬研究[D];成都理工學(xué)院;2001年
3 張培忠;火炮物理模擬理論與試驗技術(shù)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xué);2002年
4 張小偉;板坯連鑄非穩(wěn)定和非對稱流動的數(shù)學(xué)物理模擬[D];上海大學(xué);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羅程;MMC-HVDC物理模擬系統(tǒng)站級控制器及監(jiān)控系統(tǒng)的研制[D];華北電力大學(xué);2015年
2 何龍;龍門山北段唐王寨向斜構(gòu)造特征及其物理模擬[D];成都理工大學(xué);2015年
3 劉新宇;泥巖涂抹變形機制的物理實驗?zāi)M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xué);2015年
4 禹林;二氧化碳深部鹽水層地質(zhì)封存物理模擬探索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xué);2010年
5 解靜;交河故城崖體破壞機理物理模擬研究[D];蘭州大學(xué);2009年
6 席呈虎;土庫曼某油氣田構(gòu)造演化物理模擬及數(shù)值模擬分析[D];成都理工大學(xué);2012年
7 韓俊;溫州地區(qū)臺風(fēng)滑坡形成機理物理模擬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xué);2012年
8 龔艷萍;走滑構(gòu)造帶的比例化物理模擬[D];南京大學(xué);2013年
9 吳珍云;構(gòu)造活動對鹽構(gòu)造演化影響的比例化物理模擬[D];南京大學(xué);2011年
10 趙玉強;二氧化碳深部鹽水層地質(zhì)封存二維實驗及三維平臺設(shè)計方案[D];北京交通大學(xué);2012年
,本文編號:245050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2450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