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躍進山銅金礦床位于完達山地塊的西南部,該區(qū)是西北環(huán)太平洋成礦域Au,Cu,F(xiàn)e,Ni,W,Sn等礦產(chǎn)資源的重要成礦帶,大地構造位置屬于濱太平洋構造域的錫霍特-阿林活動帶,是早侏羅世-早白堊世太平洋板塊俯沖拼貼的增生雜巖體,發(fā)育一套深海硅質沉積和蛇綠巖建造。該成礦帶主要經(jīng)歷了包括印支期和燕山期的多期次強烈的構造巖漿活動,多期次構造巖漿作用、熱液作用為區(qū)內(nèi)成礦作用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礦區(qū)出露的地層主要為:三疊系上統(tǒng)大壩北山組(T3d)、大佳河組(T3dj),三疊系上統(tǒng)-侏羅系下統(tǒng)大嶺橋組斜長角閃片巖、黑云石英片巖、黑云斜長角閃片巖、大理巖;區(qū)內(nèi)出露的巖漿巖包括基性-超基性巖、花崗閃長巖、二長花崗巖、花崗斑巖、石英閃長巖等中酸性侵入巖;區(qū)內(nèi)主要發(fā)育近北東向壓扭性斷裂、北北西-北西向張扭性斷裂,北北西-北西向斷裂為礦區(qū)主要控巖控礦構造。 礦化類型主要為接觸交代的矽卡巖型鐵礦、銅礦,斑巖型銅礦、金礦。在礦區(qū)圈定出三個呈北西向展布的礦化帶,,圈定出銅礦體6條、金礦體2條、鐵礦體13條。銅礦體主要賦存在花崗斑巖及矽卡巖帶內(nèi),金礦體主要賦存于花崗斑巖中,鐵礦體產(chǎn)出于矽卡巖中。礦體形態(tài)以脈狀、透鏡狀為主,近平行排列,呈北西向展布。礦石類型為混合型礦石,主要金屬礦物有黃銅礦、磁鐵礦,輝銅礦、藍銅礦、褐鐵礦、黃鐵礦等次之;脈石礦物主要包括透輝石、綠簾石、綠泥石、蛇紋石、陽起石、石英等。礦石呈自形-半自形粒狀結構、它形粒狀結構、交代殘余結構,細脈狀、細脈浸染狀和團塊狀構造。圍巖蝕變類型主要有透輝石化、透閃石化、陽起石化、綠簾石化、綠泥石化,與成礦關系密切的主要有黃鐵礦化、黃銅礦化及硅化,其中硅化、黃銅礦化可作為進步一找礦的重要標志。 采用LA-ICP-MS鋯石U-Pb測年法,對礦區(qū)巖漿巖形成時代及成礦時代進行了系統(tǒng)的研究,結果表明礦區(qū)輝長巖鋯石U-Pb年齡為311±11Ma,屬于石炭紀,形成于島弧構造環(huán)境;花崗閃長巖鋯石U-Pb年齡為127±2Ma和129.11±0.76Ma,花崗斑巖鋯石U-Pb年齡分別為109.17±0.91Ma、111.5±2.0Ma、115.8±1.1Ma,二長花崗巖鋯石U-Pb年齡為114.7±1.4Ma,石英閃長巖鋯石U-Pb年齡為116.0±1.3Ma。研究認為,127~130Ma花崗閃長巖為矽卡巖型鐵礦的成礦巖體,109~115Ma侵入的花崗斑巖為矽卡巖型、斑巖型銅金礦的成礦巖體,均屬于早白堊世,即躍進山銅金礦床形成于早白堊世。 巖石地球化學分析結果表明,礦區(qū)中酸性巖漿巖具有過鋁質高鉀鈣堿性-鈣堿性巖石特征,相對富集Rb、La、Nd、Hf等元素,虧損Nb、Sr、P、Ti等元素,源區(qū)包括俯沖殼源及其上的俯沖沉積物,同時存在地慢楔的部分熔融,結合區(qū)域構造演化認為太平洋板塊的俯沖為躍進山銅金礦床成巖成礦的動力背景。 對已有地質、物探、化探資料綜合分析表明,HS-1、HS-3等異常中Cu、Au、Bi、Sn單元素異常套和較好,且濃集中心基本一致,Cu、Au異常規(guī)模大,具內(nèi)帶異常,可作為尋找Cu、Au礦的找礦靶區(qū),Bi、Sn元素為尋找Au、Cu礦床的指示元素;HS-2號異常中Cu元素具內(nèi)帶的多點異常,異常規(guī)模大,可作為尋找Cu礦床的找礦靶區(qū);HS-4號異常Au、Bi、Sn單元素元素異常強度高,均具內(nèi)帶異常,單元素異常套和較好,可作為Au礦的找礦靶區(qū),Bi、Sn元素為尋找Au礦的指示元素。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吉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P618.51;P618.4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先文,申寧華,葛肖虹;吉黑東部中生代兩種機制的碰撞構造[J];長春地質學院學報;1994年04期
2 楊金中,邱海峻,孫加鵬,張興洲;躍進山巖系及其構造意義[J];長春科技大學學報;1998年04期
3 邵濟安 ,王成源 ,唐克東 ,張勤運;那丹哈達嶺地層與地體的關系[J];地層學雜志;1990年04期
4 李碧樂,孫豐月,姚鳳良;中生代敦化—密山斷裂大規(guī)模左旋平移及其對金礦床形成的控制作用[J];大地構造與成礦學;2002年04期
5 張興洲;楊寶俊;吳福元;劉國興;;中國興蒙—吉黑地區(qū)巖石圈結構基本特征[J];中國地質;2006年04期
6 陳衍景;肖文交;張進江;;成礦系統(tǒng):地球動力學的有效探針[J];中國地質;2008年06期
7 劉永江;張興洲;金巍;遲效國;王成文;馬志紅;韓國卿;溫泉波;趙英利;王文弟;趙喜峰;;東北地區(qū)晚古生代區(qū)域構造演化[J];中國地質;2010年04期
8 蔡本俊;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內(nèi)生鐵銅礦床與膏鹽的關系[J];地球化學;1980年02期
9 趙勁松;邱學林;趙斌;涂湘林;虞玨;蘆鐵山;;大冶-武山礦化夕卡巖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學研究[J];地球化學;2007年04期
10 趙一鳴,林文蔚,畢承思,李大新;中國矽卡巖礦床基本地質特征[J];中國地質科學院院報;1986年0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黃永衛(wèi);黑龍江省東南部完達山—太平嶺一帶淺成低溫熱液礦床區(qū)域成礦規(guī)律及找礦前景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0年
2 趙亮亮;黑龍江雜巖構造演化的巖石學與年代學證據(jù)[D];吉林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
244453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2444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