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科技論文 > 地質(zhì)論文 >

西藏榮那斑巖銅礦地質(zhì)地球物理特征及找礦意義

發(fā)布時間:2019-02-13 00:14
【摘要】:榮那銅礦床位于西藏班怒西段多龍斑巖銅礦集區(qū),以往1∶50000磁法和水系沉積物測量已經(jīng)顯示出榮那異常帶具有尋找隱伏斑巖銅礦的潛力.為進一步查明該異常區(qū)的異常源屬性和銅礦地質(zhì)特征,對以往地質(zhì)、物探等資料進行了綜合研究,并投入了大比例尺磁法和電法測量等物探工作;在優(yōu)選區(qū)內(nèi)成礦有利部位的基礎上,利用鉆探施工進行異常查證.區(qū)內(nèi)物探工作將榮那異常帶進一步分解為兩個次級異常區(qū):在榮那異常區(qū)中心呈現(xiàn)低磁、低阻、高極化異常有利成礦區(qū)塊,在榮那外圍異常區(qū)呈現(xiàn)環(huán)狀高磁、高阻、低極化異常環(huán)帶.進一步在榮那異常區(qū)布設兩條激電測深剖面,約150 m以深呈現(xiàn)鐘狀陡峭的低阻高極化異常.通過對該異常進行綜合分析,在榮那異常區(qū)選定成礦有利部位施工ZK3204鉆孔,86.83~1067.6 m進尺處揭露厚大銅礦體,連續(xù)穿礦厚度980.77 m,銅平均品位0.69%.礦體呈巨厚橄欖球狀,礦石類型為黃銅礦、輝銅礦化、斑銅礦、黃鐵礦化浸染狀銅礦石.截止2015年末,探獲332+333+334級別銅金屬量1097.92萬噸,平均品位0.53%.榮那銅礦勘查工作表明,該物探異常是由隱伏銅礦體引起,銅礦類型屬斑巖型.阿里地區(qū)的銅礦勘查工作表明,青藏高原等高海拔地區(qū)高精度磁法和激電測量是經(jīng)濟有效快速圈定靶區(qū)的銅礦勘查手段.
[Abstract]:The Rongna copper deposit is located in the Dulong porphyry copper deposit area of Bannuxi section, Tibet. The previous 1: 50000 magnetic method and hydrographic sediment survey have shown that the Rongna anomaly zone has the potential to search for concealed porphyry copper deposits. In order to further find out the anomalous source attribute and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pper mine in this anomalous area, the previous ge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data are studied synthetically, and the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work such as large scale magnetic method and electric method is put into work. On the basis of favorable ore-forming position, drilling construction is used to verify anomaly. The geophysical work in the area further decomposed the Jona anomaly into two sub-anomalous areas: low magnetic, low resistivity and high polarization anomalies in the center of the Yonna anomaly area are favorable to the ore-forming block, and the ring high magnetic field and high resistivity are present in the outer anomalous area of Rongna. Low polarization anomaly band. Further, two IP sounding profiles are arranged in the Yonna anomaly area, which is about 150 m deep and presents a bell-like steep low resistivity and high polarization anomaly. Through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anomaly, the ZK3204 borehole is constructed in the favorable part of ore-forming in Rongna anomaly area, and the thick copper body is exposed at 86.83 ~ 1067.6 m, with a continuous penetration thickness of 980.77 m and an average copper grade of 0.69 m. The ore body is very thick rugby, and the ore types are chalcopyrite, macerite, and pyrite disseminated copper ore. By the end of 2015, 332,333,334 grades of copper had been detected by 10.9792 million tons, with an average grade of 0.53. The prospecting work of Rongna Copper Mine shows that the geophysical anomaly is caused by the concealed copper deposit, and the copper deposit type belongs to porphyry type. The copper exploration work in Ali area shows that high-precision magnetic method and IP survey in high altitude areas such as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re economic, effective and rapid means to delineate the target area of copper ore exploration.
【作者單位】: 中鋁礦產(chǎn)資源有限公司;中國鋁業(yè)公司;西藏地勘局地質(zhì)五隊;中鋁西藏礦業(yè)有限公司;
【基金】:中國鋁業(yè)公司科技發(fā)展基金重點項目(2011KJZD09)資助
【分類號】:P618.4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芮宗瑤;張洪濤;陳仁義;王志良;王龍生;王義天;;斑巖銅礦研究中若干問題探討[J];礦床地質(zhì);2006年04期

2 任啟江;王兆昭;;斑巖銅礦及其找礦[J];地質(zhì)與勘探;1973年07期

3 黎青;美找礦地質(zhì)學家談斑巖銅礦[J];地質(zhì)與勘探;1982年04期

4 黃瑞華,王伏泉,王開怡,彭渤,易建斌;中國斑巖銅礦的成礦大地構造類型及找礦方向[J];大地構造與成礦學;1992年02期

5 王品清;勘查指數(shù)及其在黑龍江多寶山地區(qū)斑巖銅礦勘查中的應用[J];中國區(qū)域地質(zhì);2001年04期

6 陳文明;論斑巖銅礦的成因[J];現(xiàn)代地質(zhì);2002年01期

7 夏斌;陳根文;王核;;全球超大型斑巖銅礦床形成的構造背景分析[J];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2002年S1期

8 芮宗瑤,陸彥,李光明,王龍生,王義天;西藏斑巖銅礦的前景展望[J];中國地質(zhì);2003年03期

9 夏斌,陳根文,王核;全球超大型斑巖銅礦床形成的構造背景分析[J];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2003年S2期

10 楊文平,張招崇,周剛,閆升好,何立新,陳柏林;阿爾泰銅礦帶南緣希勒克特哈臘蘇斑巖銅礦的發(fā)現(xiàn)及其意義[J];中國地質(zhì);2005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朱訓;芮宗瑤;黃崇軻;周耀華;朱賢甲;胡淙聲;梅占魁;;江西某斑巖銅礦(1980)[A];中國地質(zhì)科學院礦床地質(zhì)研究所文集(18)[C];1986年

2 陳文明;;論中國斑巖銅礦的礦質(zhì)來源與評價標志(專輯4) 前言[A];中國地質(zhì)科學院礦床地質(zhì)研究所文集(12)[C];1984年

3 李光明;秦克章;李金祥;;哈薩克斯坦環(huán)巴爾喀什斑巖銅礦地質(zhì)與成礦背景研究[A];中國科學院地質(zhì)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學術論文匯編[C];2009年

4 杜世俊;屈迅;鄧剛;張永;程松林;盧鴻飛;吳琪;徐興旺;;東準噶爾和爾賽斑巖銅礦成巖成礦時代與形成的構造背景[A];中國科學院地質(zhì)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屆(2010年度)學術年會論文集(中)[C];2011年

5 鄭有業(yè);高順寶;樊子琿;;西藏岡底斯斑巖銅礦帶找礦新進展及關鍵性科學問題[A];第二屆全國成礦理論與找礦方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6 董連慧;李鳳鳴;;新疆北部斑巖銅礦成礦規(guī)律及找礦方向[A];第八屆全國礦床會議論文集[C];2006年

7 張紅;凌明星;劉玉龍;涂湘林;汪方躍;李聰穎;楊曉勇;孫衛(wèi)東;;高氧逸度和板片熔融對銅礦成因的影響——來自于中國東部德興斑巖銅礦的證據(jù)[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13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8 黃志英;李光明;劉波;;西藏岡底斯斑巖銅礦勘查和開發(fā)利用淺議[A];第二屆全國成礦理論與找礦方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9 王喜臣;夏斌;劉金英;張顯良;;多寶山斑巖銅礦地球化學場[A];第二屆全國成礦理論與找礦方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10 芮宗瑤;侯增謙;李光明;張立生;王龍生;;青藏高原的斑巖銅礦及其成礦機制[A];青藏高原地質(zhì)過程與環(huán)境災害效應文集[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8條

1 記者 趙凡;中國完全可以找到巨型斑巖銅礦[N];地質(zhì)勘查導報;2007年

2 趙凡;中國大陸能找到巨型斑巖銅礦[N];中國國土資源報;2007年

3 特約記者  曹菲 記者 于莘明;我首次提出大陸型斑巖銅礦成礦模型[N];科技日報;2007年

4 記者 羅會江 通訊員 喻秦軍;川西圈定斑巖銅礦最有利地段[N];地質(zhì)勘查導報;2006年

5 代晶晶 曹瑞欣;班公湖—怒江圈定一斑巖銅礦遠景區(qū)[N];中國國土資源報;2013年

6 余建斌;聆聽中國地質(zhì)科學的足音[N];人民日報;2007年

7 本報記者 滕艷;弱小異常區(qū)并非無大礦[N];地質(zhì)勘查導報;2007年

8 祝學慶 管潤榮;江銅產(chǎn)業(yè)發(fā)展形成多元化格局[N];江西日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Salah Fadlallah Awadelseid;中國東南部德興斑巖銅礦床熱液成礦作用的地球化學特征及多重分形分析[D];中國地質(zhì)大學;2015年

2 高景剛;新疆北部主要斑巖銅礦帶成礦條件及遙感找礦定位研究[D];長安大學;2008年

3 趙戰(zhàn)鋒;準噶爾東北緣哈臘蘇—哈旦孫斑巖銅礦帶成礦規(guī)律和勘查方向[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09年

4 木合塔爾·買買提;新疆土屋—延東斑巖銅礦帶多源信息成礦機制與成礦預測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1年

5 曹殿華;中甸地區(qū)斑巖銅礦成礦模式與綜合勘查評價技術研究[D];中國地質(zhì)科學院;2007年

6 楊夕輝;云南中甸地區(qū)斑巖銅礦成礦規(guī)律與勘查評價[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0年

7 姚佛軍;中國典型斑巖銅礦遙感蝕變分帶模型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2年

8 李文昌;義敦島弧構造演化與普朗超大型斑巖銅礦成礦模型[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07年

9 周清;德興斑巖銅礦含礦斑巖成因及成礦機制[D];南京大學;2011年

10 孟祥金;西藏碰撞造山帶岡底斯中新世斑巖銅礦成礦作用研究[D];中國地質(zhì)科學院;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胡濱;遙感技術在香格里拉—德格地區(qū)斑巖銅礦中的應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5年

2 游智敏;岡底斯朱諾斑巖銅礦地質(zhì)特征與成礦巖體厘定[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4年

3 程文景;安第斯與岡底斯成礦帶斑巖銅礦成礦巖體地球化學對比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6年

4 滕靖;斑巖銅礦區(qū)植被遙感異常信息提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6年

5 劉桂萍;巴爾魯克山—帶斑巖銅礦成礦預測[D];新疆大學;2009年

6 涂其軍;新疆阿爾泰南緣東段哈臘蘇斑巖銅礦成礦特征研究[D];長安大學;2007年

7 陳生華;川西鄉(xiāng)城—稻城—得榮斑巖銅礦成礦規(guī)律與找礦方向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05年

8 金文強;秘魯南部Cercana-Don jovier斑巖銅礦地質(zhì)特征及成因探討[D];中南大學;2010年

9 劉杰;準東伊吾蒙西斑巖銅礦蝕變帶流體包裹體研究[D];新疆大學;2012年

10 姬祥永;伊朗—巴基斯坦斑巖銅礦帶的地質(zhì)特征及成礦規(guī)律[D];中南大學;2013年

,

本文編號:2420953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2420953.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6d542***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