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東南地區(qū)何錫鋪巖體鋯石U-Pb定年、巖漿源區(qū)及其地質意義
[Abstract]:A large number of intermediate-acid small rock bodies exist in southeastern Hubei Province, some of which are closely related to porphyry copper-molybdenum gold deposits. Zircon U-Pb dating and Hf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the Hexipu granodiorite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southeastern Hubei were determined. The age of magma crystallization of granodiorite porphyry samples is (142 鹵1) Ma, early Cretaceous. This is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age of formation of small ore-bearing rock bodies in southeastern Hubei and Jiujiang-Ruichang areas. The zircon 176 Hf/177 Hf ratio of he Xipu rock mass is 0.282 372U 0.282 656, and the corresponding 蔚 Hf (t) value is -11.1 ~ 1.1 at t ~ (142) Ma, with an average of -6.3. The 蔚 Hf (t) values of zircon are heterogeneous, similar to the Ruan Yi Wan rock body, but different from the Tongshankou and Longjiaoshan pluton. The rock mass has high Sr/Y ratio and no obvious negative Eu anomaly. The initial strontium isotope ratio (87Sr/86Sr) I is 0.705 and the 蔚 Nd (t) value is -4.9.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hole rock geochemistry, Sr-Nd isotopes and zircon Hf isotopes show that the enriched mantle i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the he Xipu body, and the primitive mantle magma may be mixed with ancient crustal materials. He Xipu rock body has not only pet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similar to Tongshankou rock body, but also similar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participation of mantle-derived material indicates that the rock body has the potential to form porphyry copper molybdenum gold deposit.
【作者單位】: 中國地質調查局武漢地質調查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花崗巖成巖成礦地質研究中心;
【基金】: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調查項目(1212011120863;12120114039401;121201009000150002)
【分類號】:P597.3;P618.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葛良勝;巖漿體系演化中金的性狀——兼論巖漿巖與金礦的關系[J];黃金地質;1995年03期
2 羅照華;蘇尚國;劉翠;;巖漿成礦系統(tǒng)的尺度效應[J];地球科學與環(huán)境學報;2014年01期
3 頡煒;宋謝炎;聶曉勇;程松林;;新疆坡十含銅鎳硫化物巖體巖漿源區(qū)特征及構造背景探討[J];礦床地質;2010年S1期
4 張招崇;侯通;李厚民;李建威;張作衡;宋謝炎;;巖漿-熱液系統(tǒng)中鐵的富集機制探討[J];巖石學報;2014年05期
5 張澤軍;秦嶺群裂谷巖漿建造地球化學型式及其成因探討[J];長安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1993年04期
6 孟慶麗,周永昶;巖漿的生成、運移和混合——29屆國際地質大會專題簡介[J];長春地質學院學報;1993年03期
7 張照偉;李文淵;張江偉;徐學義;李德彪;王亞磊;臧遇時;;新疆天山石炭—二疊紀大規(guī)模巖漿成礦事件與形成機制探討[J];西北地質;2014年01期
8 徐興旺;王杰;張寶林;秦克章;蔡新平;;巖漿運移動力學及其研究進展[J];地球科學進展;2006年04期
9 湯中立;金川銅鎳硫化物礦床巖漿成礦作用的偏在性[J];甘肅地質學報;1996年02期
10 湯慶艷;張銘杰;余明;王啟立;尚慧;;晚二疊世峨眉山地幔柱巖漿成礦作用[J];巖石礦物學雜志;2013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羅照華;蘇尚國;劉翠;;巖漿成礦系統(tǒng)的尺度效應[A];“小巖體成大礦與找礦戰(zhàn)略突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陳晨;透巖漿流體成礦理論:揭示內生礦成礦之謎[N];地質勘查導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梅微;內蒙古赤峰北部地區(qū)中生代巖漿作用與成礦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2014年
2 林木森;滇西騰沖地區(qū)新生代構造—巖漿—火山地熱活動成因及大地構造意義[D];中國地質大學;2015年
3 周麗云;典型構造環(huán)境下的巖漿流動及變形改造[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2年
4 郝百武;內蒙古哈達廟地區(qū)構造—巖漿演化與金成礦作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1年
5 韓世炯;小興安嶺北麓晚中生代淺成熱液金礦系統(tǒng)的巖漿流體作用與金成礦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6 王永磊;湘南鎢錫多金屬礦集區(qū)構造—巖漿—成礦作用研究[D];中國地質科學院;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梁文飛;東昆侖拉陵灶火濤歌巖體地質特征及其與成礦作用關系[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7年
2 薛飛;欒川礦集區(qū)花崗巖地質地球化學特征及其找礦指示意義[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7年
3 李興隆;嵩山地區(qū)新太古代馬莊巖體地球化學特征及其地質意義[D];河南理工大學;2016年
4 蘇和;東昆侖西段阿克蘇河巖體年代學及地球化學特征[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7年
5 崔笛;騰沖新生代火山群巖漿起源與演化[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5年
6 文思博;內蒙古自治區(qū)牙克石市煤窯溝銅銀礦區(qū)成礦地質背景和找礦遠景評價[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3年
7 張松;西藏岡底斯南緣努日矽卡巖型銅鎢鉬礦床成礦作用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2年
8 歐陽學財;江西東鄉(xiāng)銅礦床地質地球化學特征及成因探討[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5年
9 麻菁;滇西卓潘堿性雜巖基本特征及其構造與資源意義[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6年
10 張乙彬;新疆百靈山地區(qū)早二疊世花崗巖巖漿混合作用研究[D];長安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232455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2324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