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科技論文 > 地質論文 >

蘇北盆地古近系泥頁巖有機質孔發(fā)育特征及影響因素

發(fā)布時間:2018-10-24 20:23
【摘要】:通過對蘇北盆地古近系泥頁巖研究并結合美國Marcellus頁巖研究成果,定義有機質孔的概念,歸納有機質孔的類型及特征,探討有機質孔發(fā)育的影響因素并總結有機質孔演化規(guī)律。結果表明:有機質孔泛指在有機質內部或邊界處發(fā)育并與有機質具有成因聯(lián)系的所有孔隙,包括原生有機質孔和次生有機質孔兩類;有機質孔形態(tài)多樣,分布具有非均質性,特別當有機質孔大量發(fā)育時,其內部結構是具有層狀格架的似蜂窩狀連通體;溫度、上覆巖層壓力、無機礦物和流體是影響有機質孔發(fā)育的外部條件,有機質類型、有機質成熟度和有機質含量是控制有機質孔發(fā)育的內部因素;蘇北盆地古近系泥頁巖實際樣品和熱模擬實驗樣品中有機質孔均表現(xiàn)出階段性演化特征,這與干酪根熱解生烴過程中的組構演化和生烴機制密切相關。
[Abstract]:Based on the study of Paleogene shale in Subei Basin and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Marcellus shale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concept of organic pore is defined, the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c pore are summarize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organic pore development are discussed and the evolution law of organic pore is summari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rganic pore generally refers to all the pores developed at the internal or boundary of organic matter and related to the origin of organic matter, including the primary organic pore and the secondary organic pore, and the organic matter pore is diverse in morphology and distributed in heterogeneity. Especially when the organic pore is developed in large quantities, its internal structure is a honeycomb-like connective body with layered framework, temperature, overlying rock pressure, inorganic minerals and fluids are the external conditions that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organic pore, and the type of organic matter. The organic matter maturity and organic matter content are the internal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development of organic matter pore, and the organic matter pore in the Paleogene shale samples and thermal simulation samples in Subei Basin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age evolution. Thi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fabric evolution and hydrocarbon generation mechanism during pyrolysis of kerogen.
【作者單位】: 中國石油大學地球科學與技術學院;山東省油藏地質重點實驗室;中石油油氣儲層重點實驗室中國石油大學研究室;中國石化江蘇油田分公司地質科學研究院;
【基金】:國家科技重大專項(2017ZX05009-001) 國家留學基金項目(201506450031)
【分類號】:P618.1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莉瓊;;蘇北盆地形成演化與油氣成藏關系研究[J];石油天然氣學報(江漢石油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2 邱旭明;嚴元鋒;唐焰;;蘇北盆地卞閔楊油田的發(fā)現(xiàn)及其意義[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007年05期

3 汪傳勝;田蓉;季峻峰;孫蓓;張婷;胡高明;;蘇北盆地油田封存二氧化碳潛力初探[J];高校地質學報;2012年02期

4 左中航;胡豐產;高超;;蘇北盆地構造演化階段劃分及特征[J];能源與節(jié)能;2012年09期

5 包漢勇;郭戰(zhàn)峰;張羅磊;黃亞平;;盆地伸展系數求取方法與評價——以蘇北盆地為例[J];石油實驗地質;2013年03期

6 錢基;蘇北盆地油氣田的形成與分布特征[J];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年04期

7 舒良樹;王博;王良書;何光玉;;蘇北盆地晚白堊世—新近紀原型盆地分析[J];高校地質學報;2005年04期

8 蔣阿明;;蘇北盆地低對比度油層特征及識別方法[J];石油天然氣學報;2011年06期

9 周宏春;楊謙;;蘇北盆地中層地下水化學成分的起源和演化規(guī)律[J];勘察科學技術;1988年01期

10 王良書,施央申,郭令智;蘇北盆地地震地質分析與構造演化[J];大地構造與成礦學;1991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8條

1 錢基;韓征;;渤海灣盆地與蘇北盆地勘探潛力分析研究[A];西部大開發(fā) 科教先行與可持續(xù)發(fā)展——中國科協(xié)2000年學術年會文集[C];2000年

2 周墨清;;磁性地層與蘇北盆地的中新世演化[A];1991年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七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1年

3 陳安定;唐焰;馮武軍;;蘇北盆地第三系成藏動力學研究[A];第十屆全國有機地球化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4 梁興;樓基勝;葉舟;;蘇北盆地大豐—興化探區(qū)油氣地質綜合評價[A];地球科學與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2005年華東六省一市地學科技論壇論文集[C];2005年

5 陳安定;肖秋生;劉玉瑞;;蘇北盆地第三系成藏動力學特征[A];地球科學與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2005年華東六省一市地學科技論壇論文集[C];2005年

6 王正;朱煜;鄭開富;;淺談蘇北盆地地熱水分布規(guī)律的認識[A];加強地質工作 促進可持續(xù)發(fā)展——2006年華東六省一市地學科技論壇論文集[C];2006年

7 郝艷濤;夏群科;Massimo Colotirti;Luigi Dallai;;中國東部蘇北盆地巖石圈地幔的巖石學特征以及與水含量的關系[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13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8 宋寧;;蘇北盆地油氣藏分布規(guī)律和主要控制因素[A];“華東六省一市地學科技論壇”論文專輯[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5條

1 潘月斌;蘇北盆地非常規(guī)油氣勘探漸成氣候[N];中國石化報;2012年

2 江其勤;蘇北盆地海相將有勘探新方向[N];中國石化報;2005年

3 丁衛(wèi)星 孫克;執(zhí)著巖芯探寶[N];中國石化報;2012年

4 王法;“三字真經”念出免檢班組[N];中國石油報;2008年

5 本報記者 潘月斌 通訊員 劉振 葛金虎;不畏“復雜”遮望眼[N];中國石化報;201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楊鵬;蘇北盆地張家垛油田阜三段灘壩砂成藏規(guī)律研究[D];西南石油大學;2016年

2 舒強;蘇北盆地興化鉆孔近3Ma環(huán)境變化記錄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力;蘇北盆地中新生代構造演化及其與油氣的關系[D];長江大學;2015年

2 馬曉東;蘇北盆地溱潼凹陷地震資料解釋與構造特征研究[D];南京大學;2013年

3 陳敦梁;晚中新世以來蘇北盆地沉積物石榴石水系示蹤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4年

4 張唯唯;蘇北盆地36萬年以來古氣候環(huán)境變化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3年

5 孟景聞;蘇北盆地興化1孔元素反映的中更新世以來的環(huán)境變化[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6 周衛(wèi)波;蘇北盆地興化鉆孔沉積相初步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7 任紅民;蘇北盆地晚白堊世泰州期原型盆地恢復[D];中國石油大學;2008年

8 郭平;蘇北盆地興化孔晚更新世以來的古植被和古氣候記錄[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9 劉強;蘇北盆地主要富烴凹陷構造特征與油氣分布[D];中國石油大學;2007年

10 劉倩茹;蘇北盆地海相中—古生界含油氣性分析[D];吉林大學;2013年

,

本文編號:2292454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2292454.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59d24***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