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合作市崗岔金礦成因礦物學與成礦流體研究
本文選題:不混溶珠滴 + 角閃石壓力計 ; 參考:《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5年碩士論文
【摘要】:甘肅省合作市崗岔金礦處于西秦嶺造山帶北緣之碌曲-成縣逆沖推覆構造帶,是嚴格受斷裂構造控制的低硫型淺成低溫熱液礦床。本文應用成因礦物學與找礦礦物學的理論和方法,在前人對該礦床的地質特征、成礦背景、地球化學特征等研究的基礎之上,進行了成因礦物學研究和成礦流體特征研究,取得主要認識如下:1)礦區(qū)內首次厘定出閃長質侵出相巖石,其中首次發(fā)現(xiàn)了“不混溶珠滴”,其主要礦物組成為石英、鉀長石、磷灰石、方解石、磁鐵礦等,其中含有金屬礦物包括黃鐵礦、毒砂、白鐵礦、方鉛礦、閃鋅礦、黃銅礦和鐵輝砷鈷礦等。同時發(fā)育黝簾石化、綠簾石化、碳酸鹽化、滑石化及粘土礦化等,初步認為該“不混溶珠滴”的形成與熔體-流體的強相互作用有關,是巖漿快速侵位的產物,暗示了深部含礦流體活躍。2)利用與成礦空間關系密切的閃長巖角閃石全Al法計算了成巖深度,結果表明:巖體侵位深度約為3.85~8.61km,平均5.18km。巖體和礦體內首次發(fā)現(xiàn)金紅石礦物相,計算其結晶溫度約為800~900℃,應屬于巖漿成因。礦石中存在與黃鐵礦和毒砂等金屬硫化物伴生的金紅石,初步認定其為殘留晶或捕擄晶。3)石英流體包裹體測試結果顯示:均一溫度約為190~250℃,鹽度3.17~4.91%,密度0.80~0.87g/cm3,計算壓力范圍156.0~213.3bar,深度1.56~2.13km。包裹體氣相成分以CO2為主,含有少量的CH4和H2O,認為成礦流體屬于低鹽低密度的淺成低溫熱液流體。4)礦石中發(fā)育斑點狀含砷黃鐵礦,推測其形成與火山活動有關,暗示巖漿期發(fā)生了成礦物質的預富集過程。5)在原生礦石中金主要以“不可見金”形式賦存于火山巖及火山碎屑巖中,“不可見金”主要以納米級微細粒金形式存在,但也不排除少量以固溶體金或者晶格金形式存在的可能;谏鲜鼋Y果,認為崗岔金礦為受斷裂構造控制的淺成低溫熱液礦床,巖漿期可能存在成礦物質預富集過程,礦床剝蝕較淺,保存較完整,顯示深部找礦潛力較大。
[Abstract]:Located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western Qinling Mountains orogenic belt, Gansu cooperation City Gang Cha Au gold deposit is a low sulfur type epithermal deposit with low sulfur type controlled by the fault structure. This paper applies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genetic mineralogy and prospecting mineralogy to the geological features, metallogenic background and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posit. On the basis of the research, the genetic mineralogical research and metallogenic fluid characteristics have been carried out, and the main understanding is as follows: 1) the diorite intrusive rocks were first identified in the mining area, in which the "immiscible droplets" were first discovered, and the main minerals were quartz, potassium feldspar, apatite, calcite, magnetite and so on. It consists of pyrite, arsenopyrite, hematite, galena, sphalerite, chalcopyrite, and ferrerite and so on. At the same time, the development of xenite, epidote, carbonation, carbonation, silization, and clay mineralization. It is preliminarily believed that the formation of the "immiscible droplet" is related to the strong phase interaction of the melt fluid, which is the product of the rapid emplacement of the magma, suggesting the deep part. The active.2 of ore bearing fluid is used to calculate the depth of diagenesis with diorite hornblende Al method,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metallogenic spa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pth of the rock emplacement is about 3.85~8.61km, and the average 5.18km. rock and ore body is first found in the rutile mineral phase, and the crystallization temperature is about 800~900 C, and it should be of the magma origin. The test results of quartz fluid inclusions associated with metallic sulphides such as iron ore and arsenopyrite, initially identified as residual or captive crystal.3, showed that the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 was about 190~250 C, the salinity 3.17~4.91%, density 0.80~0.87g/cm3, the calculated pressure range 156.0~213.3bar, and the gas phase composition of the depth 1.56~2.13km. inclusions dominated by CO2, containing a small amount. CH4 and H2O considered that the ore-forming fluid belongs to the low salinity and low density low temperature hydrothermal fluid.4) and the speckled arsenic bearing pyrite is developed in the ore. It is presumed that the formation is related to the volcanic activity, suggesting that the pre enrichment process of the metallogenic material occurred in the magma period,.5) in the primary ore, mainly in the form of "invisible gold" in the volcanic rocks and volcanoes. In the clastic rock, the "invisible gold" is mainly in the form of nanoscale fine gold, but it does not exclude the possibility of a small amount of solid solution gold or lattice gold. Based on the above results,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gold deposit is an epithermal deposit controlled by the fracture structure, and the preconcentration process may exist in the magmatic period and the deposit is denuded. Relatively shallow, the preservation is more complete, showing deep ore prospecting potential.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P618.5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學求;從第十六屆國際化探大會看當前金礦化探現(xiàn)狀及未來發(fā)展趨勢[J];物探與化探;1994年01期
2 毋瑞身;關于“金礦化集中區(qū)”的討論[J];貴金屬地質;1996年02期
3 ;蒙古已發(fā)現(xiàn)14個金礦化帶[J];江西地質科技;1997年04期
4 郭光裕,郭萬超;峪耳崖金礦金品位統(tǒng)計分布特征及其地質意義[J];地質找礦論叢;2000年02期
5 李景春,趙愛林,金成洙;劃分金礦化集中區(qū)的基本準則[J];地質與資源;2002年03期
6 王義文,朱奉三,宮潤潭;膠東金礦集中區(qū)金礦成礦年代學研究[J];黃金地質;2002年04期
7 鄒為雷,曾慶棟,李光明;膠東發(fā)云夼金礦床地質特征及其金礦類型辨析[J];礦床地質;2003年01期
8 倪培兵;斷裂活動對金礦形成的作用機理[J];地質找礦論叢;2005年S1期
9 馬中平,魏寬義;陜西鎮(zhèn)安丘嶺微細浸染型金礦床金礦化過程中元素活動規(guī)律[J];西北地質;2005年01期
10 王長明;鄧軍;張壽庭;;河南萑香洼金礦床綜合找礦模型[J];黃金;2006年0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韋龍明;黃建軍;楊世瑜;李惠;李福東;吳烈善;鄒湘華;鐘昆明;;重要類型金礦床(體)快速定位預測示范研究[A];“九五”全國地質科技重要成果論文集[C];2000年
2 李洪奎;;山東金礦找礦取得的主要成果[A];“十五”重要地質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礦成果交流會材料三——“十五”地質行業(yè)重大找礦成果資料匯編[C];2006年
3 裘有守;;我所金礦地質研究工作的進展與展望[A];中國地質科學院沈陽地質礦產研究所文集(16)[C];1987年
4 李永;;圖古日格金礦與齊求Ⅰ金礦地質特征對比研究[A];全國鈾礦大基地建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C];2012年
5 ;河南省靈寶市安底金礦接替資源勘查[A];2009年度中國地質科技新進展和地質找礦新成果資料匯編[C];2009年
6 段瑞焱;呂英杰;;中國金礦床的時控分布特點[A];中國地質科學院沈陽地質礦產研究所文集(9)[C];1984年
7 林寶欽;沈而述;張立東;商翎;K·H·波爾森;R·布羅米克爾;S·B·格林;K·A·貝克爾;L·W·戴蒙德;D·馬歇爾;;中國遼西地區(qū)與加拿大賴斯湖地區(qū)金礦類型及其地質條件的對比[A];中國地質科學院沈陽地質礦產研究所文集(18)[C];1989年
8 苗來成;翟裕生;朱成偉;關康;羅鎮(zhèn)寬;;花崗巖類侵入體與金礦化關系探討——以膠東招掖成礦帶為例[A];第四屆全國青年地質工作者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9年
9 劉雯婷;敬榮中;唐艷萍;;新疆伊爾曼得、小于贊金礦綜合物化探方法技術研究[A];依托國家資源戰(zhàn)略、提升行業(yè)技術水平、做大做強域內企業(yè)、共謀中西部有色金屬工業(yè)科學發(fā)展——2013(桂林)第六屆中西部有色金屬工業(yè)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13年
10 ;河北省青龍縣夏杖子金礦普查地質報告[A];2008年度中國地質科技新進展和地質找礦新成果資料匯編[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胡家農 張克勤;“中國金礦”倫敦上市融資成功[N];地質勘查導報;2006年
2 李廣濤;中國金礦前景看好[N];中國黃金報;2004年
3 ;貴州:煤層當中暗藏金礦[N];民營經濟報;2006年
4 劉國榮;湖南誕生新金礦基地[N];中國黃金報;2012年
5 記者 鄧安華;“三定”確保沙金采挖后的生態(tài)恢復[N];甘孜日報(漢文);2008年
6 本報記者 王九會 通訊員 趙華成;重振雄風 三年實現(xiàn)跨越[N];中國黃金報;2007年
7 記者 李曉明;中國金礦研究成大會熱點[N];地質勘查導報;2005年
8 賀橋;內蒙古產權市場推出“大餐”[N];中國礦業(yè)報;2009年
9 本報通訊員 齊明宇 吳天鵬 戰(zhàn)立齋 本報記者 席鋒宇;10年探獲12座金礦[N];法制日報;2010年
10 記者 李超;黔西南找金前景廣闊[N];中國黃金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小文;海南抱倫金礦礦床成因與深部礦體預測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2014年
2 郭健;井工金礦采選過程安全預警系統(tǒng)構建及應用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2014年
3 趙俊偉;青海東昆侖造山帶造山型金礦床成礦系列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4 劉亞劍;山東省龍口南部地區(qū)金礦綜合信息成礦預測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5 胡華斌;魯西平邑地區(qū)淺成低溫熱液金礦床成礦流體及成礦作用[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5年
6 夏勇;貴州貞豐縣水銀洞金礦床成礦特征和金的超常富集機制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學研究所);2005年
7 朱煉;黑龍江東安—湯旺河地區(qū)金礦地物化遙綜合成礦預測[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4年
8 杜子圖;西秦嶺地區(qū)構造體系對金礦分布規(guī)律的控制作用[D];中國地質科學院;1997年
9 曹燁;冀西靈壽縣石湖金礦床的礦物地球化學及深部遠景預測[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2年
10 豐成友;青海東昆侖地區(qū)的復合造山過程及造山型金礦床成礦作用[D];中國地質科學院;200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羅建宏;黑龍江高松山金礦床成礦機制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5年
2 喻聰駿;云南富寧水合口金礦控礦構造分析及找礦預測[D];昆明理工大學;2015年
3 周超;新疆北山地區(qū)大青山金礦床流體包裹體研究及礦床成因[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5年
4 謝志遠;內蒙古浩堯爾呼洞金礦床構造控礦解析[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5年
5 徐林娜;銅陵刺山矽卡巖金礦地質學和礦物學[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5年
6 劉海明;甘肅合作市崗岔金礦成因礦物學與成礦流體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5年
7 張騫;云南西部新近系砂礫巖型金礦成礦規(guī)律與成礦預測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5年
8 張曉偉;豫西萑香洼金礦地質與成礦流體地球化學[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5年
9 符家駿;黑龍江省爭光金礦礦床模型[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5年
10 張興康;豫西吉家洼金礦床地質地球化學及成因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5年
,本文編號:208060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2080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