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隙巖體損傷的注漿加固效果試驗
本文選題:裂隙巖體 + 損傷變量 ; 參考:《西安科技大學學報》2017年01期
【摘要】:為了研究巖體的裂隙損傷及注漿加固恢復效應(yīng),基于損傷力學理論,引入損傷變量,構(gòu)建綜合巖體損傷和超聲波測速定量評價裂隙巖體注漿加固效果的方法。通過室內(nèi)試驗模擬巖體裂隙損傷及注漿加固過程,應(yīng)用超聲波檢測技術(shù)測定巖體在不同裂隙寬度下的聲波傳播速度,進而推算巖體動彈性模量,并對比分析注漿前后裂隙巖體的損傷變量與動彈性模量的變化程度及規(guī)律。結(jié)果表明:注漿前后巖體損傷變量均與裂隙寬度成正相關(guān);同一裂隙寬度下,泥巖的損傷變量最大,為0.89;灰?guī)r最小,為0.57;注漿后,裂隙巖體損傷變量明顯減小,且?guī)r體動彈性模量明顯增大,其中砂巖動彈性模量增加幅度最大,為354.82%;泥巖次之,為174.15%;灰?guī)r最小,為85.75%.根據(jù)實驗室結(jié)果對比分析,提出注漿加固變量,建立分級分巖性定量評價注漿效果的新方法,并應(yīng)用于現(xiàn)場實踐。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fracture damage of rock mass and the effect of grouting reinforcemen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damage mechanics and introducing damage variables, a method of synthesizing rock mass damage and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grouting reinforcement effect by ultrasonic velocity measurement is established. By simulating the crack damage and grouting reinforcement process of rock mass in laboratory, the acoustic wave propagation velocity of rock mass under different crack widths was measured by ultrasonic detection technique, and the dynamic elastic modulus of rock mass was calculated. The change degree and law of damage variable and dynamic elastic modulus of fractured rock mass before and after grouting a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amage variables of rock mass before and after grouting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width of fracture, the maximum damage variable of mudstone is 0.89, the minimum of limestone is 0.57, and the damage variable of fractured rock decreases obviously after grouting. The dynamic elastic modulus of rock is obviously increased, among which the dynamic elastic modulus of sandstone is 354.82, mudstone is the second, 174.15, and limestone is the smallest, 85.75. According to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laboratory results, a new method for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grouting effect by grade and lithology is proposed and applied to field practice.
【作者單位】: 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資源與安全工程學院;國家煤礦水害防治工程技術(shù)研究中心(北京);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1504095)
【分類號】:TU45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5條
1 劉泉聲;盧超波;劉濱;劉學偉;;深部巷道注漿加固漿液擴散機理與應(yīng)用研究[J];采礦與安全工程學報;2014年03期
2 許延春;李見波;;注漿加固工作面底板突水“孔隙-裂隙升降型”力學模型[J];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2014年01期
3 黎永索;張可能;;考慮巖體損傷和注漿加固效應(yīng)的單元穩(wěn)定性[J];中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年02期
4 楊米加,陳明雄,賀永年;裂隙巖體注漿模擬實驗研究[J];實驗力學;2001年01期
5 葛家良,陸士良;注漿模擬試驗及其應(yīng)用的研究[J];巖土工程學報;1997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左建平;孫運江;李楷;陳巖;王金濤;姜廣輝;;陷落柱影響區(qū)軟巖巷道加固段長度及其底鼓控制研究[J];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2017年01期
2 張貴金;張聰;梁經(jīng)緯;楊東升;潘燁;;松軟地層灌漿實驗裝置研制[J];工程地質(zhì)學報;2016年06期
3 陶廣美;馬賽;李學鵬;;大采高工作面端頭區(qū)注漿加固技術(shù)[J];煤礦安全;2016年11期
4 崔學棟;崔騰躍;朱弘;;吳家茆斜井注漿止水加固技術(shù)研究[J];煤炭工程;2016年S2期
5 王廣強;楊恒;肖羅坤;徐祚榮;肖雄;鄧朝義;名文成;;辛安礦復雜構(gòu)造下涌突水注漿治理技術(shù)應(yīng)用研究[J];煤炭工程;2016年S2期
6 王鐵記;;峰峰礦區(qū)特大突水災害治理技術(shù)[J];煤炭工程;2016年S2期
7 王友新;周宗紅;付斌;;斷層帶巷道圍巖變形特征及支護優(yōu)化[J];河南科學;2016年09期
8 張貴金;肖通;張聰;梁經(jīng)緯;;松散地層脈動與穩(wěn)壓灌漿室內(nèi)試驗研究[J];水文地質(zhì)工程地質(zhì);2016年05期
9 趙慶彪;趙兵文;付永剛;南生輝;趙章;;大采深礦井地面區(qū)域治理奧灰水害關(guān)鍵技術(shù)研究[J];煤炭科學技術(shù);2016年08期
10 張保良;郭惟嘉;張新國;沈?qū)毺?張濤;孔賀;;煤層開采底板承壓水導升模擬試驗系統(tǒng)研制與應(yīng)用[J];煤炭學報;2016年08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金安;魏現(xiàn)昊;陳紹杰;;承壓水體上開采底板巖層破斷及滲流特征[J];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2012年04期
2 孟慶彬;韓立軍;喬衛(wèi)國;林登閣;呂言新;;深部高應(yīng)力軟巖巷道變形破壞特性研究[J];采礦與安全工程學報;2012年04期
3 方新秋;趙俊杰;洪木銀;;深井破碎圍巖巷道變形機理及控制研究[J];采礦與安全工程學報;2012年01期
4 劉愷德;劉泉聲;劉濱;龔光慶;;地質(zhì)異常帶巷道穩(wěn)定控制對策及效果研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1年12期
5 黎永索;張可能;黃常波;李鐘;鄧美龍;;管幕預筑隧道地表沉降分析[J];巖土力學;2011年12期
6 劉泉聲;康永水;白運強;;顧橋煤礦深井巖巷破碎軟弱圍巖支護方法探索[J];巖土力學;2011年10期
7 張農(nóng);王保貴;鄭西貴;朱先龍;;千米深井軟巖巷道二次支護中的注漿加固效果分析[J];煤炭科學技術(shù);2010年05期
8 蔣青青;;基于Hoek-Brown準則點安全系數(shù)的邊坡穩(wěn)定性分析[J];中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年03期
9 武強;王金華;劉東海;崔芳鵬;劉守強;;煤層底板突水評價的新型實用方法Ⅳ:基于GIS的AHP型脆弱性指數(shù)法應(yīng)用[J];煤炭學報;2009年02期
10 韓立軍;王延寧;張后全;董亞寧;;高壓涌水作用破碎圍巖巷道綜合施工技術(shù)[J];采礦與安全工程學報;2008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米加,陳明雄,賀永年;裂隙巖體注漿模擬實驗研究[J];實驗力學;2001年01期
2 向文飛;周創(chuàng)兵;;裂隙巖體表征單元體研究進展[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5年S2期
3 丁紅瑞;王如賓;;基于單裂隙巖體二維穩(wěn)定溫度場數(shù)值模擬分析[J];災害與防治工程;2005年02期
4 韓嵩;蔡美峰;;單軸荷載下裂隙巖體超聲波傳播速度研究[J];黃金;2006年12期
5 陳益峰;周創(chuàng)兵;盛永清;;應(yīng)變敏感的裂隙及裂隙巖體水力傳導特性研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6年12期
6 張海波;王媛;王魯明;張偉;;裂隙巖體動力特性的試驗模擬研究[J];河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年03期
7 劉曉麗;王恩志;王思敬;;裂隙巖體精細結(jié)構(gòu)描述及工程特性數(shù)值試驗[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8年S2期
8 趙旭平;;工程建設(shè)中裂隙巖體的三維非線性有限元分析[J];中國煤炭地質(zhì);2008年S1期
9 紀成亮;李曉昭;王駒;趙曉豹;汪志濤;邵冠慧;王益壯;;裂隙巖體滲透系數(shù)確定方法研究[J];工程地質(zhì)學報;2010年02期
10 張樹光;趙亮;徐義洪;;裂隙巖體傳熱的流熱耦合分析[J];揚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付永勝;魏安;李雋蓬;;非貫通裂隙巖體裂紋擴展規(guī)律及破壞機制[A];第四屆全國工程地質(zhì)大會論文選集(二)[C];1992年
2 李寧;張平;陳蘊生;;裂隙巖體試驗研究進展與思考[A];巖石力學新進展與西部開發(fā)中的巖土工程問題——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第七次學術(shù)大會論文集[C];2002年
3 吉小明;;裂隙巖體多重介質(zhì)流固耦合分析的全耦合數(shù)學模型與有限元公式[A];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第九屆土力學及巖土工程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下冊)[C];2003年
4 柴軍瑞;;裂隙巖體水-巖-熱耦合非線性動力學模型研究綜述[A];全國巖土與工程學術(shù)大會論文集(上冊)[C];2003年
5 梁作景;;堅硬裂隙巖體中洞庫的錨噴支護[A];地下工程經(jīng)驗交流會論文選集[C];1982年
6 蔣爵光;凌建明;;非貫通裂隙巖體的損傷模型及其強度預測[A];巖土力學數(shù)值方法的工程應(yīng)用——第二屆全國巖石力學數(shù)值計算與模型實驗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1990年
7 李新平;朱維申;;裂隙巖體的損傷斷裂模型與強度特性分析[A];巖石力學測試技術(shù)及高邊坡穩(wěn)定性——第二次湖北省暨武漢巖石力學與工程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1990年
8 劉曉麗;王恩志;王思敬;劉順貴;;裂隙巖體滲透性研究[A];中國地質(zhì)學會工程地質(zhì)專業(yè)委員會2006年學術(shù)年會暨“城市地質(zhì)環(huán)境與工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9 吳剛;;裂隙巖體模型的卸荷破壞試驗研究[A];第六屆全國結(jié)構(gòu)工程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第三卷)[C];1997年
10 鄭少河;姚海林;葛修潤;;裂隙巖體非穩(wěn)態(tài)滲流特性分析[A];巖石力學新進展與西部開發(fā)中的巖土工程問題——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第七次學術(shù)大會論文集[C];2002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李志偉;“杰青”催化出來的優(yōu)秀科學家[N];光明日報;2004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超;硬質(zhì)裂隙巖體三軸加載及卸荷蠕變特性研究[D];重慶大學;2015年
2 陳必光;地熱對井裂隙巖體中滲流傳熱過程數(shù)值模擬方法研究[D];清華大學;2014年
3 張力民;基于宏—細觀缺陷耦合的裂隙巖體動態(tài)損傷本構(gòu)模型研究[D];北京科技大學;2016年
4 聶韜譯;滲流—應(yīng)力耦合下裂隙巖體損傷本構(gòu)模型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5年
5 梁德賢;高壓滲流作用下裂隙巖體損傷演化機制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6年
6 賈海梁;多孔巖石及裂隙巖體凍融損傷機制的理論模型和試驗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2016年
7 張志強;非貫通裂隙巖體破壞細觀特征及其宏觀力學參數(shù)確定方法[D];西安理工大學;2009年
8 張莉麗;裂隙巖體滲透典型單元體存在性[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1年
9 易小明;裂隙巖體損傷位移反分析[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2006年
10 向文飛;裂隙巖體表征單元體及力學特性尺寸效應(yīng)研究[D];武漢大學;200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范佳俊;高放廢物處置庫北山預選區(qū)裂隙巖體注漿特性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5年
2 楊鑫;爆炸作用下裂隙巖體裂紋擴展模擬試驗研究[D];西南科技大學;2015年
3 邱艷勇;基于離散元的裂隙巖體水沙滲流特性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5年
4 衛(wèi)英豪;富水條件下泥巖巷道長時變形失穩(wěn)機理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5年
5 白仕紅;循環(huán)荷載下裂隙巖體能量演化及損傷特性試驗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5年
6 王凡;基于概率統(tǒng)計的裂隙巖體注漿液擴散效應(yīng)研究[D];西安工業(yè)大學;2013年
7 艾旭峰;裂隙巖體隧道滲流場特征研究[D];石家莊鐵道大學;2015年
8 胡峰;基于斷裂力學和損傷理論的裂隙巖體損傷機理研究[D];重慶大學;2015年
9 榮騰龍;低溫環(huán)境下單裂隙巖體強度損傷及斷裂特性分析[D];西安科技大學;2015年
10 趙毅;富水裂隙巖體隧道注漿堵水對滲流場影響研究[D];石家莊鐵道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206174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2061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