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層和薄互層疊后地震解釋關鍵技術綜述
本文選題:薄層 + 調(diào)諧理論。 參考:《石油物探》2017年04期
【摘要】:薄層和薄互層油氣藏是一類很重要的油氣藏。由于地震數(shù)據(jù)對薄層的分辨能力有限,該類儲層的地震預測難度較大。在文獻閱讀基礎上,對多年的研究工作進行了總結,對薄層、薄互層疊后地震解釋關鍵技術進行了梳理與綜合評述,內(nèi)容包括基于經(jīng)典調(diào)諧理論的解釋方法、特色屬性提取與分析方法、基于地震沉積學的解釋方法、擬聲波反演技術、去薄層強屏蔽技術、壓縮感知譜反演提高分辨率技術和模式識別砂體自動檢測技術等7個方面。給出了每種方法技術的基本原理和物理意義,進行了模型測試與效果分析,并對實際應用效果進行了簡要評述,對勘探開發(fā)人員做好薄層、薄互層的油氣預測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和借鑒作用。
[Abstract]:Thin layer and thin interbedded reservoir is an important kind of oil and gas reservoir. The seismic prediction of this kind of reservoir is difficult because of the limited resolution of seismic data to thin layer. Based on the reading of the literatur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work for many years, combs and synthesizes the key techniques of seismic interpretation after thin and thin interlamination, including the interpretation methods based on classical tuning theory. The special attribute extraction and analysis method, based on seismic sedimentology interpretation method, pseudo acoustic wave inversion technology, thin-layer strong shielding technology, compressed perceptual spectrum inversion to improve resolut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sand body automatic detection technology. The basic principle and physical meaning of each method and technology are given, the model test and effect analysis are carried out,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effect is briefly reviewed, and the thin layer of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personnel is made well. The prediction of thin interbed oil and gas has certain guiding significance and reference function.
【作者單位】: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地球科學與技術學院;
【基金】:國家科技重大專項(2016ZX05006-002,2016ZX05011-002)資助~~
【分類號】:P618.13;P631.4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華忠;馮波;王雄文;胡江濤;李輝;劉少勇;周陽;;壓縮感知及其在地震勘探中的應用[J];石油物探;2016年04期
2 張在金;張軍華;李軍;張宏;夏紅敏;雷濤;;煤系地層地震強反射剝離方法研究及低頻伴影分析[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6年02期
3 朱博華;向雪梅;張衛(wèi)華;;匹配追蹤強反射層分離方法及應用[J];石油物探;2016年02期
4 魏文希;師素珍;孫超;李世杰;;擬聲波反演技術在識別煤層頂?shù)装迳澳鄮r中的應用[J];物探與化探;2016年01期
5 陳祖慶;王靜波;;基于壓縮感知的稀疏脈沖反射系數(shù)譜反演方法研究[J];石油物探;2015年04期
6 郭迎春;張軍華;劉磊;劉培金;黃廣譚;李宇航;;能量半時地震屬性的詮釋與應用[J];地球物理學進展;2015年02期
7 尹正武;陳超;彭嫦姿;;擬聲波反演技術在優(yōu)質(zhì)泥頁巖儲層預測中的應用——以焦石壩頁巖氣田為例[J];天然氣工業(yè);2014年12期
8 劉偉;尹成;王敏;趙虎;彭達;;河流相砂泥巖薄互層基本地震屬性特征研究[J];石油物探;2014年04期
9 李國發(fā);王亞靜;熊金良;岳英;田納新;;薄互層地震切片解釋中的幾個問題——以一個三維地質(zhì)模型為例[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4年02期
10 張軍華;劉培金;朱博華;劉顯太;楊勇;王軍;劉磊;;灘壩砂儲層地震解釋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4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忠亮;張成富;張淵;李勤英;李清辰;劉軍;李寧朝;崔慶峰;;Oriente盆地L-I-Y油田Hollin組與Napo組沉積微相研究[J];石油物探;2017年04期
2 張軍華;王慶峰;張曉輝;李俊霖;侯靜;劉楊;;薄層和薄互層疊后地震解釋關鍵技術綜述[J];石油物探;2017年04期
3 樂靖;王暉;范廷恩;趙衛(wèi)平;樊鵬軍;;基于地震等時格架的傾角導向儲層靜態(tài)建模方法[J];石油物探;2017年03期
4 王靜波;陳祖慶;蔣福友;蘇建龍;;頻率域高分辨率地震波阻抗直接反演方法研究[J];石油物探;2017年03期
5 朱國軍;;聲波曲線重構技術在儲層預測中的應用[J];物探化探計算技術;2017年03期
6 韓長城;林承焰;任麗華;馬存飛;魏婷;張憲國;孫志峰;;地震波形指示反演在東營凹陷王家崗地區(qū)沙四上亞段灘壩砂的應用[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年02期
7 胡愛玉;;北部灣盆地海中凹陷地層特征地震識別研究[J];石油物探;2017年02期
8 顧維力;李偉;耿丹;馬東;;薄油層(砂體)的識別與預測——以塔河油田二區(qū)三疊系阿四段為例[J];科學技術與工程;2017年03期
9 王華忠;馮波;王雄文;胡江濤;劉少勇;李輝;周陽;;特征波反演成像理論框架[J];石油物探;2017年01期
10 高妍芳;李闖;陳軍;李建海;楊忠;;基于厚度約束的匹配追蹤算法識別石灰?guī)r頂界地層[J];天然氣工業(yè);2016年12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汛汛;張繁昌;劉漢卿;;基于快速匹配追蹤算法的地震道集剩余時差校正[J];石油物探;2015年04期
2 王華忠;馮波;劉少勇;胡江濤;王雄文;李輝;;疊前地震數(shù)據(jù)特征波場分解、偏移成像與層析反演[J];地球物理學報;2015年06期
3 遲喚昭;劉財;單玄龍;鹿琪;;譜反演方法在致密薄層砂體預測中的應用研究[J];石油物探;2015年03期
4 劉之的;楊秀春;張繼坤;陳彩紅;周科;王劍;;利用測井資料定量評價煤層頂?shù)装宓姆忾]性[J];中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年03期
5 李海山;楊午陽;田軍;吳國忱;;匹配追蹤煤層強反射分離方法[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4年05期
6 彭蘇萍;杜文鳳;殷裁云;鄒冠貴;;高豐度煤層氣富集區(qū)地球物理識別[J];煤炭學報;2014年08期
7 王雄文;王華忠;;基于壓縮感知的高分辨率平面波分解方法研究[J];地球物理學報;2014年09期
8 石戰(zhàn)戰(zhàn);龐溯;唐湘蓉;賀振華;;基于匹配追蹤算法的碳酸鹽巖儲層低頻伴影識別方法研究[J];巖性油氣藏;2014年03期
9 秦雪霏;李巍;;大牛地氣田煤系地層去煤影響儲層預測技術[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14年03期
10 查華勝;甘志超;劉衛(wèi)佳;卞振平;徐翠云;于卓;蓋一新;;自然伽馬擬聲波曲線構建技術探討[J];中國煤炭地質(zhì);2014年05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冠雄,雷宜武;性質(zhì)、特征與模式識別[J];自然雜志;1985年03期
2 李淑蓮,戴英華;晉冀蒙交界地區(qū)中強地震活動的模式識別[J];山西地震;1986年02期
3 韋青;梯形的模式識別[J];青海師專學報;2000年03期
4 王樹根;基于認知心理學的模式識別模型框架[J];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2002年05期
5 史海成;王春艷;張媛媛;;淺談模式識別[J];今日科苑;2007年22期
6 鄔春昊;;模式識別[J];科技資訊;2010年18期
7 劉迪;李耀峰;;模式識別綜述[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2年28期
8 余洪祖 ,李楚霖 ,吳學謀;乏晰模式識別的二元對比平均法[J];華中工學院學報;1980年S2期
9 沈永歡 ,呂梯華 ,陳祖蔭 ,,
本文編號:203903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2039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