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梅嶺花崗巖石蛋地貌的特征與發(fā)育機制初探
本文選題:梅嶺 + 裸露型石蛋; 參考:《地質(zhì)論評》2017年05期
【摘要】:梅嶺主要以新元古代花崗巖為地質(zhì)基礎(chǔ),在長期的構(gòu)造抬升和風化侵蝕作用下,形成了以壟狀山脊/鋸狀山脊和侵蝕溝谷為組合的地貌特征,其代表性地貌為大小不同和圓度各異的石塊堆積,廣泛分布于山頂、山谷和緩山坡上,對于其形成機制,過去常被認為是冰川遺跡或倒石堆。通過研究這些石塊堆積的形態(tài)特征和分布規(guī)律,筆者認為屬石蛋地貌,可分為裸露型石蛋地貌和埋藏型石蛋地貌。二者的廣泛分布,表明梅嶺處于花崗巖地貌演化的幼年期晚期—青年期早期階段,發(fā)育機制與當?shù)氐牡刭|(zhì)構(gòu)造背景和濕熱氣候環(huán)境密切相關(guān),其中的裸露型石蛋主要與埋藏型石蛋剝露、裸露巖石的球狀風化和倒石堆的球狀風化有關(guān),溝谷中的石蛋流主要形成于裸露巖石崩解破碎后順坡滾動、土體崩塌導致埋藏型石蛋出露和順坡滾動、洪水搬運、季節(jié)性凍融作用使巖石順坡蠕動等方式的綜合作用下。埋藏型石蛋主要是在花崗巖內(nèi)部裂隙和節(jié)理的控制下,形成于溫度和降水對不同深度花崗巖的差異性風化作用。
[Abstract]:Meiling, mainly based on Neoproterozoic granites, formed the geomorphological features of ridge-like ridge / sawlike ridge and erosion gully under the long-term tectonic uplift and weathering erosion. The typical geomorphology is the accumulation of rocks with different sizes and roundness, which is widely distributed on the hilltops, valleys and gentle hillside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se rocks was often considered as glacial remains or toppling rocks. By studying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 of these rocks,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y belong to stone and egg landforms,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bare stone egg landforms and buried stone egg landforms. The widespread distribution of the two suggests that Meiling is in the late infancy and early adolescence of the evolution of granite landforms, and the development mechanism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local geological tectonic setting and the humid and thermal climatic environment. The bare type of stone eggs are mainly related to the burial type of stone eggs peeling, the spherical weathering of exposed rocks and the spherical weathering of toppled rocks, and the flow of stone eggs in the gully is mainly formed when the exposed rocks are broken down and rolled along the slope. The collapse of the soil resulted in the burial type of stone eggs exposed and rolling along the slope, flood transport, seasonal freezing and thawing, rock creep along the slope and so on. The buried stone eggs are mainly formed unde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rnal cracks and joints of the granite and are formed by the differential weathering of the different depth granite caused by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作者單位】: 江西省數(shù)字國土重點實驗室;東華理工大學地球科學學院;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編號:41571007) 江西省數(shù)字國土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資助項目(編號:DLLJ201511) 東華理工大學地質(zhì)資源經(jīng)濟與管理研究中心開放基金資助項目(編號:14JC01) 梅嶺地質(zhì)災(zāi)害實習基地建設(shè)項目的成果~~
【分類號】:P588.121;P931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馬耀光,嚴寶文,靳世昌;中國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區(qū)宏觀地貌的發(fā)育特征[J];干旱地區(qū)農(nóng)業(yè)研究;2003年04期
2 高玄_g;地貌基本形態(tài)的主客分類法[J];山地學報;2004年03期
3 樊克鋒;楊東潮;;論太行山地貌系統(tǒng)[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年01期
4 曲景慧;劉集偉;;本溪釣魚臺地貌的分布及成因[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03期
5 范勇;徐剛;;線狀地貌分形研究綜述[J];科技傳播;2012年19期
6 曹偉超;譚理;申學林;應(yīng)國偉;王蕾;;地理國情監(jiān)測中地貌形態(tài)識別研究——以汶川地震核心災(zāi)區(qū)為例[J];測繪;2012年06期
7 張玉存;孔濤;付獻斌;;基于雙重逆極限空間的地貌信息數(shù)據(jù)挖掘方法[J];地球物理學報;2013年01期
8 夏偉生;;南湖地區(qū)的幾個砂漠地貌問題[J];蘭州大學學報;1961年01期
9 高玄_g;地貌基本形態(tài)的位差分類法[J];山西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1995年02期
10 烏云其木格;內(nèi)蒙古地貌的發(fā)育與特征[J];陰山學刊;1995年S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6條
1 張捷;;地貌遺產(chǎn)評價方法綜述[A];中國地理學會2006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2 王鳳云;李萬忠;;中國云臺山世界地質(zhì)公園《云臺地貌》形成機制探討[A];河南地球科學通報2009年卷(下冊)[C];2009年
3 崔靈周;李占斌;肖學年;;岔巴溝流域地貌形態(tài)分形特征量化研究[A];“全國水土流失與江河泥沙災(zāi)害及其防治對策”學術(shù)研討會會議文摘[C];2003年
4 李雯靜;龍毅;;基于分形理論的地貌形態(tài)及其成因分析方法研究[A];認識地理過程 關(guān)注人類家園——中國地理學會2003年學術(shù)年會文集[C];2003年
5 麻莉;;基于DEM自動劃分濕地微地貌形態(tài)——以黑龍江洪河國家級濕地保護區(qū)為例[A];中國地理學會百年慶典學術(shù)論文摘要集[C];2009年
6 陳浩;Y.Tsui;蔡強國;L.G.Tham;胡文生;梁廣林;;黃土高原典型小流域坡溝地貌形態(tài)演化特征[A];地貌·環(huán)境·發(fā)展——2004丹霞山會議文集[C];2004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褚永彬;祁連山地貌特征及對青藏高原隆升的響應(yīng)[D];成都理工大學;2015年
2 朱永清;黃土高原典型流域地貌形態(tài)分形特征與空間尺度轉(zhuǎn)換研究[D];西安理工大學;2006年
3 桑廣書;黃土高原歷史時期地貌與土壤侵蝕演變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3年
4 陶象武;基于GIS的流域地貌形態(tài)分形空間變異特征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2年
5 金玉休;渤海東部潮流地貌及控制因素[D];中國海洋大學;2014年
6 舒成強;元謀干熱河谷潛蝕地貌特征及演化過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4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曾德耀;基于最佳地形因子組合的地貌形態(tài)類型劃分研究[D];重慶交通大學;2015年
2 陳維崧;基于地貌綜合方法的數(shù)字暈渲圖優(yōu)化技術(shù)研究[D];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2012年
3 徐道柱;基于TIN和RGD的地貌綜合研究[D];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2007年
4 孔濤;基于雙重逆極限的地貌信息挖掘方法研究[D];燕山大學;2013年
5 張廷;基于DEM的洮河流域構(gòu)造地貌分析[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0年
6 郗增福;廣東乳源大峽谷地區(qū)的層狀地貌[D];華南師范大學;2007年
7 曹穎;基于DEM的地貌分形特征研究[D];西北大學;2007年
8 高麗芳;基于DEM的岳麓山地貌特征的分析[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9 邢漢發(fā);基于PDA的地貌變化信息采集方法研究與實現(xiàn)[D];中南大學;2007年
10 黃燕;三維地形地貌的可視化研究[D];北京工業(yè)大學;2002年
,本文編號:199533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1995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