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興安嶺以西弧形斷陷盆地群油氣地質特點與含油氣性
本文選題:弧形斷陷盆地群 + 油氣形成條件 ; 參考:《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fā)》2017年02期
【摘要】:大興安嶺以西分布一系列斷陷盆地,已經發(fā)現(xiàn)數十個油田。從斷陷盆地群的構造演化與受控機制出發(fā)分析各斷陷的分布特點和類型,在分析成藏要素及其組合類型基礎上研究油氣成藏模式和分布特點。研究結果表明:大興安嶺以西斷陷盆地群在平面上展現(xiàn)為3個帶狀弧形,斷陷有單斷、雙斷和組合式3種樣式;大多數斷陷具有中等—好烴源巖,儲集層以巖屑長石砂巖、巖屑砂巖為主,另發(fā)育變質巖、火山巖等儲層,除了常見的構造、巖性油氣藏外,斷陷中還發(fā)育變質巖、火山巖油藏;斷陷成藏期在晚白堊世及古近紀,富烴洼槽控制油氣時空分布,特殊儲層具有形成大油田的有利條件,存在多個小而肥的凹槽,且稠油具有一定的勘探潛力。具相似含油氣系統(tǒng)的斷陷是今后的勘探目標。
[Abstract]:Dozens of oil fields have been discovered in a series of faulted basins to the west of the Daxing'an Mountains. Based on the structural evolution and controlled mechanism of the faulted basin group,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ypes of each fault depression are analyzed, and the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model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re studied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reservoir forming elements and their combination typ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basin group in the west of Daxing'an Mountains shows three zonal arcs on the plane, with single fault, double fault and combined type, and most of them have medium-good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and the reservoir is lithic feldspathic sandstone, and the reservoir is composed of lithic feldspathitic sandstone and lithic feldspar sandstone. In addition to the common structure and lithologic reservoirs, metamorphic rocks and volcanic rock reservoirs are also developed in the faulted sag, where the late Cretaceous and Paleogene are the late Cretaceous and Paleogene periods. Hydrocarbon rich troughs control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oil and gas. Special reservoirs have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forming large oil fields, there are many small and fat grooves, and heavy oil has a certain exploration potential. Fault subsidence with similar oil and gas bearing system is the exploration target in the future.
【作者單位】: 東北石油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勘探開發(fā)研究院;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雜積巖的成因、成巖和成儲機制研究”(4157020959) “十三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致密油成藏主控因素與富集規(guī)律研究”(2016ZX05046-001) 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項目“松遼盆地以北以東中小型斷陷盆地群油氣地質條件研究”(DD20160165)
【分類號】:P618.1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東來;沛城鎮(zhèn)斷陷盆地礦泉水形成機理[J];勘察科學技術;1998年01期
2 孟令超;吳芳;馬述江;;山西斷陷盆地成因機制分析[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2013年05期
3 張樹林;費琪;葉加仁;;斷陷盆地邊緣凹陷類型及其成因[J];石油實驗地質;2007年01期
4 丁長輝;單玄龍;王鳳俊;王貴重;楊書江;杜大偉;;塔里木盆地東南侏羅紀斷陷盆地形成機理及演化分析[J];新疆地質;2007年01期
5 李鑫;王洋;孫偉國;王建強;楊佳佳;;東北地區(qū)白堊紀斷陷盆地群形成模式及其油氣地質意義[J];中國西部科技;2012年10期
6 武烈;山西斷陷盆地內強震重復特點[J];山西地震;1984年04期
7 武烈;山西斷陷盆地內強震的原地重復特點[J];西北地震學報;1985年03期
8 羅煥炎,孔祥紅,高維安;山西斷陷盆地帶形成機制的初步數值模擬[J];地震地質;1988年01期
9 解習農,任建業(yè),焦養(yǎng)泉,葛立剛;斷陷盆地構造作用與層序樣式[J];地質論評;1996年03期
10 劉申芬;李國防;王鳳茹;;譚頭—大章斷陷盆地邊緣成礦條件探討[J];礦產勘查;2010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嚴德天;王華;王清晨;;中國東部第三系典型斷陷盆地幕式構造旋回及層序地層特征[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學術論文匯編[C];2009年
2 李江;;新疆阿其格庫勒斷陷盆地第三系陸相層序地層及化學地層探討[A];青藏高原及鄰區(qū)地質與資源環(huán)境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3年
3 劉金蘭;李慶春;何秦娥;;小波多分辨分析分離山西斷陷盆地重磁場的研究[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四屆年會論文集[C];2008年
4 賴生華;陸先亮;束青林;蔡燕杰;;斷陷盆地沉積體系研究新思路:從古地貌、巖性變化、水體深度到沉積體系[A];第三屆全國沉積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4年
5 陳園田;王志鵬;黃卿團;葉建輝;何丹明;;福建沿海的斷陷盆地、平原、海灣與地震[A];中國地震學會第七次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1998年
6 張德波;譚澤新;張欣;;東莞斷陷盆地第三系地層的工程巖土特征[A];中國地質學會工程地質專業(yè)委員會2006年學術年會暨“城市地質環(huán)境與工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7 王華;張瑞生;莊新國;王根發(fā);;斷陷盆地深水環(huán)境厚煤層堆積的證據與條件分析[A];2001年全國沉積學大會摘要論文集[C];2001年
8 丁厚祥;何嘉敏;劉立新;;安徽省定遠縣三和集地區(qū)斷陷盆地石膏礦找礦[A];“十五”重要地質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礦成果交流會材料二——“十五”地質行業(yè)獲獎成果資料匯編[C];2006年
9 周海民;;小型斷陷盆地油氣勘探理論與實踐——以渤海灣盆地南堡凹陷為例[A];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國科技工作者的歷史責任——中國科協(xié)2003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上)[C];2003年
10 鮮本忠;王永詩;;構造活動對斷陷盆地層序構型的影響[A];第九屆全國古地理學及沉積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記者 晏燕;再次把“貧油”帽子甩進太平洋[N];科技日報;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劉金蘭;重磁位場新技術與山西斷陷盆地構造識別劃分研究[D];長安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許云龍;大同新生代斷陷盆地形成與演化[D];太原理工大學;2015年
2 黃興富;鄂爾多斯地塊西北緣新生代斷陷盆地構造演化[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4年
3 李蔚偉;黑龍江省嘉蔭縣烏拉嘎斷陷盆地中、新生代地層序列及盆地演化[D];吉林大學;2009年
4 張旭東;東北中生代斷陷盆地群成盆機制與油氣遠景[D];吉林大學;2007年
5 趙玉;延慶斷陷盆地地層精細解釋方法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1年
,本文編號:197386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1973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