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盆地晚新生代構造演化——對青藏高原北東向擴展的指示意義
本文選題:青藏高原東北緣 + 西秦嶺; 參考:《大地構造與成礦學》2016年02期
【摘要】:天水盆地是一個位于青藏高原東北緣的晚新生代盆地,西秦嶺北緣斷裂穿盆而過。盆地內充填了較為完整的晚新生代地層,記錄了該區(qū)晚新生代以來的構造變形歷史,對研究青藏高原北東向擴展的構造響應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基于詳細的野外構造變形分析與測量,結合已有的年代學與沉積學研究,初步提出天水盆地晚新生代以來構造變形序列與構造應力場,重建其晚新生代構造演化歷史。詳細研究表明,天水盆地晚新生代以來主要經歷了3期構造演化:即中新世早-晚期NW-SE向構造伸展,沉積盆地發(fā)育,并伴隨堿性超基性火山巖噴發(fā)和金剛石礦床形成;中新世晚期-早、中更新世NE-SW向擠壓,盆地發(fā)生構造反轉,其動力學背景可能源于晚新生代青藏高原的北東向擴展,指示高原物質擴散開始顯著影響到西秦嶺地區(qū);晚更新世以來受近N-S向伸展作用控制,盆地發(fā)生向東有限擠出并伴隨順時針旋轉,主要由于青藏高原向北東擴展過程中,區(qū)域構造擠壓應力方向發(fā)生順時針偏轉所致。
[Abstract]:Tianshui Basin is a late Cenozoic basin located in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The basin is filled with relatively complete late Cenozoic strata and the history of tectonic deformation since the late Cenozoic is recorded.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structural response of the NNE extension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Based on the detailed field structural deformation analysis and measurement, combined with the existing studies of geochronology and sedimentology, the tectonic deformation sequence and tectonic stress field since the late Cenozoic in Tianshui Basin were preliminarily proposed to reconstruct its late Cenozoic tectonic evolution history. The detailed study shows that the Tianshui basin has undergone three tectonic evolution periods since the late Cenozoic: the early to late Miocene NW-SE extension, sedimentary basin development, accompanied by alkaline ultrabasic volcanic eruption and diamond deposit formation; In the late Miocene to early Miocene, the NE-SW direction was squeezed and the tectonic inversion occurred in the basin. The dynamic background of the basin may have originated from the late Cenozoic extension of the north-east direction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indicating that the material diffusion of the plateau began to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West Qinling region. Since the late Pleistocene the basin has been controlled by the near N-S extension and the basin has been extruded eastward and rotated clockwise mainly due to the clockwise deflection of the regional tectonic compressive stress direction during the expansion of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to the north and east.
【作者單位】: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長安大學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
【基金】: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調查項目“中國主要活動構造帶構造研究及系列構造圖編制(1212011120099)”和“中央造山帶與南北構造帶交匯區(qū)地殼深部地質調查(1212011220259)”聯(lián)合資助
【分類號】:P54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林逸;張長厚;李程明;史小龍;;基于斷層滑動矢量應力反演的燕山中段中侏羅世 早白堊世構造應力場序列[J];大地構造與成礦學;2015年02期
2 楊曉平;馮希杰;黃雄南;宋方敏;李高陽;陳獻程;張玲;黃偉亮;;禮縣—羅家堡斷裂晚第四紀活動特征:兼論1654年禮縣8級地震孕震機制[J];地球物理學報;2015年02期
3 詹艷;趙國澤;王立鳳;王繼軍;陳小斌;趙凌強;肖騎彬;;西秦嶺與南北地震構造帶交匯區(qū)深部電性結構特征[J];地球物理學報;2014年08期
4 李江海;李維波;周肖貝;楊靜懿;程雅琳;毛翔;;全球沉積盆地結構與構造演化特征:洲際緯向超長剖面對比研究[J];大地構造與成礦學;2014年01期
5 施煒;劉源;劉洋;陳鵬;陳龍;岑敏;黃興富;李恒強;;青藏高原東北緣海原斷裂帶新生代構造演化[J];地學前緣;2013年04期
6 馬收先;張岳橋;李海龍;李建華;李勇;;青藏高原東北緣新近紀晚期構造擠出:來自西秦嶺地區(qū)安化—成縣盆地的證據[J];地學前緣;2013年04期
7 許志琴;李海兵;唐哲民;戚學祥;李化啟;蔡志慧;;大型走滑斷裂對青藏高原地體構架的改造[J];巖石學報;2011年11期
8 喻學惠;莫宣學;趙志丹;和文言;李勇;;西秦嶺新生代雙峰式火山作用及南北構造帶成因初探[J];巖石學報;2011年07期
9 朱光;樸學峰;張力;張必龍;陳印;胡召齊;;合肥盆地伸展方向的演變及其動力學機制[J];地質論評;2011年02期
10 樊春;王二七;王剛;王世鋒;;龍門山斷裂帶北段晚新近紀以來的右行走滑運動及其構造變換研究——以青川斷裂為例[J];地質科學;2008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雷啟云;張培震;鄭文俊;柴熾章;王偉濤;杜鵬;俞晶星;;青藏高原東北緣三關口-牛首山斷裂的右旋走滑與弧形構造帶擴展[J];中國科學:地球科學;2016年05期
2 LEI QiYun;ZHANG PeiZhen;ZHENG WenJun;CHAI ChiZhang;WANG WeiTao;DU Peng;YU JingXing;;Dextral strike-slip of Sanguankou-Niushoushan fault zone and extension of arc tectonic belt in the north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 Plateau[J];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2016年05期
3 韓雨;牛漫蘭;;肥東花崗質巖脈的變形及年代學特征對郯廬斷裂帶早白堊世構造活動的指示[J];巖石學報;2016年04期
4 朱光;王薇;顧承串;張帥;劉程;;郯廬斷裂帶晚中生代演化歷史及其對華北克拉通破壞過程的指示[J];巖石學報;2016年04期
5 王巖泉;孫德有;單俊峰;李軍;黃玉龍;李思偉;;郯廬斷裂帶遼河段始新世中基性火山巖成因與構造背景:地球化學和Sr-Nd同位素證據[J];巖石學報;2016年04期
6 LI Jian;ZHANG Yueqiao;LI Hailong;XIONG Jinhong;LI Jianhua;WU Tairan;;Revisiting Late Quaternary Slip-rate along the Maqu Segment of the Eastern Kunlun Fault, Northeast Tibet[J];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2016年02期
7 陳鵬;施煒;楊家喜;李江瑜;;天水盆地晚新生代構造演化——對青藏高原北東向擴展的指示意義[J];大地構造與成礦學;2016年02期
8 宋利宏;朱光;趙田;林少澤;;華北克拉通東南部蚌埠隆起晚中生代花崗巖類巖體內變形記錄與構造意義[J];地質論評;2016年02期
9 李浩;楊為民;黃曉;劉廷;田尤;程小杰;;天水市麥積區(qū)稅灣地震黃土滑坡特征及其形成機制[J];地質力學學報;2016年01期
10 李建;張岳橋;吳泰然;李海龍;熊金紅;李建華;;青川斷裂帶中段斷層泥中石英顆粒表面微形貌特征及其年代學意義[J];地球學報;2016年02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詹艷;趙國澤;王立鳳;王繼軍;陳小斌;趙凌強;肖騎彬;;西秦嶺與南北地震構造帶交匯區(qū)深部電性結構特征[J];地球物理學報;2014年08期
2 鄭文俊;袁道陽;何文貴;閔偉;任治坤;劉興旺;王愛國;許沖;葛偉鵬;李峰;;甘肅東南地區(qū)構造活動與2013年岷縣—漳縣M_S6.6級地震孕震機制[J];地球物理學報;2013年12期
3 ZHAN Yan;ZHAO GuoZe;UNSWORTH Martyn;WANG LiFeng;CHEN XiaoBin;LI Tao;XIAO QiBin;WANG JiJun;TANG Ji;CAI JunTao;WANG YanZhao;;Deep structure beneath the southwestern section of the Longmenshan fault zone and seimogenetic context of the 4.20 Lushan M_S7.0 earthquake[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13年Z2期
4 許沖;徐錫偉;鄭文俊;閔偉;任治坤;李志強;;2013年甘肅岷縣漳縣6.6級地震觸發(fā)滑坡及其構造分析[J];地震地質;2013年03期
5 鄭文俊;閔偉;何文貴;任治坤;劉興旺;王愛國;許沖;李峰;;2013年甘肅岷縣漳縣6.6級地震震害分布特征及發(fā)震構造分析[J];地震地質;2013年03期
6 詹艷;趙國澤;UNSWORTH Martyn;王立鳳;陳小斌;李濤;肖騎彬;王繼軍;湯吉;蔡軍濤;王閻昭;;龍門山斷裂帶西南段4.20蘆山7.0級地震區(qū)的深部結構和孕震環(huán)境[J];科學通報;2013年20期
7 施煒;劉源;劉洋;陳鵬;陳龍;岑敏;黃興富;李恒強;;青藏高原東北緣海原斷裂帶新生代構造演化[J];地學前緣;2013年04期
8 陳虹;胡健民;公王斌;李利波;;青藏高原東北緣牛首山—羅山斷裂帶新生代構造變形與演化[J];地學前緣;2013年04期
9 黃興富;施煒;李恒強;陳龍;岑敏;;銀川盆地新生代構造演化:來自銀川盆地主邊界斷裂運動學的約束[J];地學前緣;2013年04期
10 王令占;田洋;涂兵;曾波夫;謝國剛;;鄂西利川齊岳山高陡背斜帶的古應力分析[J];大地構造與成礦學;2012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全忠;;蝦拉沱盆地性狀與地震[J];四川地震;1987年03期
2 陳國達;造盆作用及成礦盆地的歷史——動力綜合分類建議[J];地球科學進展;1993年03期
3 戴蘇蘭,劉樹根,趙永勝,趙澤江,高芳珍,吳世林,牟鳳榮;云南保山盆地的形成與演化[J];石油實驗地質;1998年02期
4 王新民,李相博,郭彥如;改造型盆地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與發(fā)展趨向[J];河南石油;2002年04期
5 王海然;趙紅格;喬建新;高少華;;鄂爾多斯盆地西北部早-中侏羅世延安期沉積邊界恢復[J];地質科技情報;2013年04期
6 朱夏;試論古全球構造與古生代油氣盆地[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1983年01期
7 鄭榮椿;云南昭通第三紀褐煤盆地成因的探討——對“巖溶侵蝕盆地”成因的異議[J];中國巖溶;1985年Z1期
8 王發(fā)寧;江西周田盆地成鹽地質條件分析[J];大地構造與成礦學;1986年02期
9 萬靜萍,馬立祥,周宗良,張印齋;變形盆地沉積相研究中的幾個問題[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1987年04期
10 龍漢春;以中原地區(qū)為例論華北中新生代地洼盆地的構造類型及其控油氣特征[J];大地構造與成礦學;1987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建明;葉杰;劉家軍;顧雪祥;;論我國微細浸染型金礦床與沉積盆地演化的關系——以右江盆地為例[A];2001年全國沉積學大會摘要論文集[C];2001年
2 柳益群;韓作振;馮喬;邢秀娟;樊愛萍;楊仁超;;天然氣、煤、鈾共存關系初探——以鄂爾多斯盆地東勝地區(qū)為例[A];第三屆全國沉積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4年
3 李忠;;中國的盆地動力學——21世紀開初十年的主要研究進展及發(fā)展趨勢[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屆)學術論文匯編——巖石圈演化研究室[C];2014年
4 李國棟;申少寧;;吐魯番—哈密盆地的形成、演化及其含油氣特征[A];中國地質科學院西安地質礦產研究所文集(28)[C];1990年
5 劉建明;譚俊;儲雪蕾;劉偉;陳旭瑞;;沉積盆地中的成油與成礦:盆地流體作用的兩個方面[A];寸丹集——慶賀劉光鼎院士工作50周年學術論文集[C];1998年
6 吳浩若;;廣西十萬大山盆地的構造古地理及其有關油氣前景[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學術論文摘要匯編[C];2002年
7 趙俊峰;劉池洋;喻林;;鄂爾多斯盆地沉積、沉降與堆積中心的遷移及其地質意義[A];第九屆全國古地理學及沉積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8 麥昌榮;;鄂爾多斯盆地侏羅紀沉積中心探討及其找油氣前景[A];中國地質科學院562綜合大隊集刊(第11-12號)[C];1994年
9 王立飛;張莉;曾祥輝;;禮樂盆地沉積特征研究[A];海洋地質環(huán)境與資源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3年
10 顧雪祥;李保華;付紹洪;徐仕海;董樹義;;右江盆地成礦-成藏流體特征[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11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記者 劉曉慧;松遼外圍發(fā)現(xiàn)5個中新生代油氣遠景盆地[N];中國礦業(yè)報;2012年
2 江其勤 黃澤光;秦嶺—大別兩側盆地勘探前景廣闊[N];中國石化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徐增連;青藏高原東北緣循化盆地漸新世—中新世孢粉記錄與東亞季風演化[D];中國地質大學;2015年
2 王斌;渭河盆地新生代沉積演化盆山耦合與風塵沉積[D];南京大學;2014年
3 張雪;渭河盆地天然氣及氦氣成藏條件與資源量預測[D];長安大學;2015年
4 宋鄂平;青藏高原中部改則盆地沉積地層的粘土礦物特征及古氣候環(huán)境演化[D];中國地質大學;2014年
5 胡麗沙;華南板塊南緣二疊系-三疊系沉積記錄及物源分析[D];中國地質大學;2015年
6 李雙慶;中國東北地區(qū)fi中生代典型盆地火山作用及沉積物源演化特征[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5年
7 趙德軍;思茅盆地東南緣與哀牢山構造帶的盆地耦合過程及其地質演化[D];成都理工大學;2013年
8 王建強;鄂爾多斯盆地南部中新生代演化—改造及盆山耦合關系[D];西北大學;2010年
9 宋鷹;松遼盆地裂后期構造反轉及其動力學背景分析[D];中國地質大學;2010年
10 陳建平;合肥盆地中新生代構造演化與油氣地質特征[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昊祉;河套盆地臨河坳陷油氣成藏地質條件分析[D];西安石油大學;2015年
2 胡驍;基于遙感和高精度DEM數(shù)據的鶴慶盆地活動構造識別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5年
3 梁霄;茂名盆地晚中生代沉積記錄與古南海演化[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5年
4 張立軍;青海共和盆地下—中三疊統(tǒng)物源分析[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5年
5 朱昊;鄂爾多斯盆地西緣中南段地質結構及其形成演化[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5年
6 章朋;膠萊盆地白堊系底部林寺山組礫巖沉積特征及盆地演化意義[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5年
7 陳玉良;鄂爾多斯盆地盒8期原型盆地沉積體系及巖相古地理研究[D];長安大學;2015年
8 朱國勝;六盤山盆地中新生代構造特征分析及有利油氣區(qū)預測[D];長安大學;2015年
9 劉志;亞諾斯盆地新生界卡沃內拉組層序地層與沉積相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5年
10 錢勁;南美亞諾斯盆地油氣成藏條件及區(qū)帶評價[D];成都理工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193167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1931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