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盆地延長組儲層致密化及其影響下的致密油充注特征
本文選題:儲層致密化 + 充注動力。 參考:《石油實驗地質》2017年02期
【摘要】:通過對鄂爾多斯盆地延長組儲層成巖作用、致密歷史、油水分布特征的分析,并結合充注動力與阻力的計算,探討了儲層早期致密化影響下的致密油充注特征。結果表明,延長組長6-長8段儲層孔隙演化經(jīng)過4個階段,在中成巖階段A1期基本達到致密,而此時油氣大規(guī)模充注尚未開始。儲層早期致密化形成的高充注阻力導致浮力難以成為驅替致密油運移的有效動力。同時,結合該區(qū)具有緊鄰源巖的致密砂巖普遍含油、"甜點"富油且流體分異性差的特征,認為廣泛發(fā)育的長7段烴源巖與長6和長8段儲層間的剩余壓力差是致密油充注的主要動力,且是導致致密砂巖含油而甜點富油的重要因素。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diagenesis, compaction history, oil and water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Yanchang formation reservoir in Ordos Basin, combined with the calculation of filling power and resistanc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ight oil filling under the influence of early densification of reservoir a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ore evolution of Yanchang formation 6- Chang 8 reservoir passes through four stages, and in the middle diagenesis stage A1 stage is basically dense, but the large-scale oil and gas filling has not yet begun. The high filling resistance caused by early densification of reservoir makes it difficult for buoyancy to be an effective driving force for tight oil migration. At the same time,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nse sandstone adjacent to the source rock in this area, which is generally oil-bearing, "desserts" are rich in oil and the fluid is of poor heterogeneity.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residual pressur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widely developed source rocks of Chang 7 member and the reservoirs of Chang 6 and Chang 8 member is the main driving force of tight oil filling,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factor leading to the oil content of tight sandstone and oil rich in dessert.
【作者單位】: 國土資源部油氣資源戰(zhàn)略研究中心;中國石油長城鉆探工程有限公司解釋研究中心;中國石油長城鉆探工程有限公司井下作業(yè)分公司;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地球科學學院;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U1262205)資助
【分類號】:P618.1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同超;焦龍進;王平;;延長組(群)的沿革[J];陜西地質;2013年01期
2 王蕙;;原油孢粉分析及對延長組油源問題的探討[J];石油學報;1980年02期
3 彭蜀安;陜北延長組淺油層勘探開發(fā)近況[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1990年01期
4 姚涇利;鄧秀芹;趙彥德;韓天佑;楚美娟;龐錦蓮;;鄂爾多斯盆地延長組致密油特征[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2013年02期
5 李鳳杰;鄭榮才;趙俊興;;鄂爾多斯盆地米蘭科維奇旋回在延長組發(fā)育的一致性[J];西安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05期
6 吳立群;焦養(yǎng)泉;楊琴;張承澤;楊生科;;鄂爾多斯盆地富縣地區(qū)延長組物源體系分析[J];沉積學報;2010年03期
7 李潔;陳洪德;林良彪;趙俊興;陳安清;朱志軍;彭傳利;張成弓;陳彥慶;;鄂爾多斯盆地東南部延長組古地震效應及其地質啟迪[J];地質論評;2010年04期
8 吉利明;徐金鯉;宋之光;;鄂爾多斯盆地延長組湖相藍藻及其油源意義[J];微體古生物學報;2012年03期
9 嚴云奎;安亞峰;;鄂爾多斯盆地延長組地層的精細劃分與對比——以川口油田北區(qū)為例[J];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年02期
10 王學軍;王志欣;陳杰;曾濺輝;;鄂爾多斯盆地鎮(zhèn)北油田延長組石油運聚機理[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2011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吉利明;徐金鯉;宋之光;;鄂爾多斯盆地延長組湖相藍藻及其油源意義[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屆)學術論文匯編——離退休和其他部門[C];2013年
2 韓雙彪;張金川;Brian Horsfield;唐玄;Nicolaj Mahlstedt;;鄂爾多斯盆地東南部陸相延長組頁巖油氣生成及相態(tài)演化特征[A];中國地質學會2013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匯編——S13石油天然氣、非常規(guī)能源勘探開發(fā)理論與技術分會場[C];2013年
3 羅靜蘭;劉小洪;張三;李博;林潼;白海強;;成巖作用與油氣侵位對鄂爾多斯盆地上三疊統(tǒng)延長組砂巖儲層物性的影響[A];鄂爾多斯盆地及鄰區(qū)中新生代演化動力學和其資源環(huán)境效應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4 陳全紅;李文厚;張道鋒;郭艷琴;馮娟萍;高永祥;崔軍平;梁積偉;;鄂爾多斯盆地延長組濁積巖體系及油氣勘探意義[A];第九屆全國古地理學及沉積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5 張磊鋒;趙鵬;;吳起地區(qū)延長組儲層潛在傷害因素分析[A];石化產(chǎn)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與可持續(xù)發(fā)展——寧夏第五屆青年科學家論壇論文集[C];2009年
6 朱國華;;我國已探明的最大低滲-特低滲巖性油田[A];2004第三屆油氣儲層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付緒凱 陳濤;寧東油田延長組喜獲工業(yè)油流[N];中國石化報;2011年
2 本報記者 李軍;下組合石油勘探:延長下面找“延長”[N];中國化工報;201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鄭忠文;陜北豐富川油田西部探區(qū)油氣成藏規(guī)律研究[D];長安大學;2016年
2 郭艷琴;富縣探區(qū)延長組儲層微觀特征研究[D];西北大學;2006年
3 高鵬鵬;延長油田延長組深層油氣成藏主控因素及有利區(qū)預測[D];西北大學;2013年
4 馬海勇;鄂爾多斯盆地中西部延長組下組合油藏控制因素研究[D];西北大學;2013年
5 龐軍剛;鄂爾多斯盆地子長史家畔地區(qū)延長組儲層特征研究[D];西北大學;2010年
6 馮娟萍;陜北姚店油田北區(qū)延長組沉積相及儲層微觀特征研究[D];西北大學;2008年
7 李克永;鄂爾多斯盆地富黃探區(qū)延長組沉積體系與儲層特征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8 謝淵;鄂爾多斯盆地富縣探區(qū)上三疊統(tǒng)延長組層序地層與儲層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02年
9 劉航軍;鄂爾多斯盆地延長組高自然伽馬儲層成因及測井評價[D];西北大學;2013年
10 倪軍;子北地區(qū)延長組油氣成藏條件及富集規(guī)律研究[D];西北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肖富文;緩慢延長神經(jīng)修復兔坐骨神經(jīng)缺損的實驗研究[D];南華大學;2015年
2 張新勃;瓦窯堡油田屈家溝油區(qū)延長組地質研究[D];西安石油大學;2015年
3 曾秋楠;鄂爾多斯盆地東南部延長組陸相頁巖儲層特征與評價[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3年
4 方艷梅;鄂爾多斯盆地旬邑探區(qū)延長組油氣儲層巖石學特征研究[D];長安大學;2016年
5 朱源泉;ZL油田延長組儲層特征及非均質性特征研究[D];西安科技大學;2016年
6 董凌峰;鄂爾多斯盆地麻黃山地區(qū)延長組有利儲層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6年
7 聞金華;旬邑地區(qū)三疊系延長組沉積體系研究[D];西北大學;2016年
8 王麗;校正QT間期對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臨床價值的研究[D];皖南醫(yī)學院;2016年
9 儲昭奎;鄂南鎮(zhèn)涇地區(qū)延長組儲層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06年
10 李兆揚;鄂爾多斯盆地南部延長組沉積體系研究[D];西北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90621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1906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