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通充填裂隙類巖石滲流特性試驗研究
本文選題:氣體滲透率 + 圍壓加卸載; 參考:《巖土工程學報》2017年06期
【摘要】:利用3D打印技術制作平行、合并、T型、斜交以及正交裂隙,通過模具澆筑成貫通充填裂隙類巖石試樣,應用低滲透巖石惰性氣體滲透測試系統(tǒng)測試不同圍壓加卸載條件下貫通充填裂隙類巖石滲流特性,研究具有不同滲透結構面試樣在不同圍壓作用下氣體滲透率的變化規(guī)律。通過試驗研究發(fā)現(xiàn):充填物相同情況下,開度相同,形式不同的滲透結構面試樣滲透率不同,但數(shù)量級上不存在差異,以圍壓加載25 MPa為例,平行裂隙試樣滲透率最大,合并裂隙試樣滲透率最小;試樣滲透率隨圍壓變化曲線在圍壓加載階段高于卸載階段,不同滲透結構面試樣滲透率隨圍壓變化波動幅度不同;圍壓加載階段貫通充填裂隙類巖石滲透率與圍壓關系符合多項式函數(shù);不同試樣滲透率對應力敏感系數(shù)隨圍壓變化曲線在圍壓加載階段變化趨勢不盡相同,在圍壓卸載階段各曲線變化趨于接近,呈"W"型,貫通充填裂隙類巖石滲透率對應力敏感性受滲透結構面影響。
[Abstract]:Using 3D printing technology to make parallel, combined T-shaped, oblique and orthogonal fractures, and then pouring through and filling fissured rock samples through the mould, The seepage characteristics of fractured rock under different confining pressure loading and unloading conditions were tested by using the inert gas permeability test system of low permeability rock. The variation of gas permeability of interview samples with different permeability structures under different confining pressures was studi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permeability of the interview samples with the same opening and different forms is different under the same filling condition, but there is no difference in the order of magnitude. Taking the confining pressure loading for 25 MPa as an example, the permeability of the parallel fracture specimen is the largest. The permeability of combined fracture specimen is the smallest, the variation curve of sample permeability with confining pressure is higher than that of unloading stage at confining pressure loading stage, and the fluctuation range of permeability with confining pressure varies with different permeability structure interview samp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meability and confining pressure of fractured rock in confining pressure loading stage accords with polynomial function, and the variation trend of permeability sensitivity coefficient with confining pressure is different in confining pressure loading stage. At the stage of confining pressure unloading, the changes of the curves tend to be close, showing a "W" type. The permeability of the fractured rock is affected by the permeability structure plane.
【作者單位】: 河海大學港口海岸與近海工程學院;河海大學巖土工程科學研究所;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1572110,51479049,51309243) 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項目(2016B05314)
【分類號】:TU458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蔣建平,羅國煜;土坡中的優(yōu)勢結構面分析[J];工程地質(zhì)學報;2000年04期
2 譚冬生;李學潮;張忠平;;優(yōu)勢結構面理論在某高邊坡穩(wěn)定性分析中的應用[J];路基工程;2006年02期
3 徐佳;張勤;吳繼敏;;功效系數(shù)法在確定巖體優(yōu)勢結構面中的應用[J];巖土工程學報;2008年04期
4 周蓮君;彭振斌;何忠明;彭文祥;;結構面剪切特性的試驗與數(shù)值模擬分析[J];科技導報;2009年04期
5 李永紅;彭振斌;楊明;李俊;;三維鋸齒型結構面直剪特性分析[J];科技導報;2009年11期
6 王川嬰;鐘聲;孫衛(wèi)春;;基于數(shù)字鉆孔圖像的結構面連通性研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9年12期
7 沈明榮;張清照;;規(guī)則齒型結構面剪切特性的模型試驗研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0年04期
8 司富安;賈國臣;高玉生;高義軍;鞠占斌;;不均勻及不連續(xù)結構面抗剪強度模擬試驗研究[J];水利水電技術;2010年02期
9 宋博學;俞縉;林從謀;;穿越位移不連續(xù)結構面的隨機地震波模擬[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10年09期
10 王觀石;胡世麗;李貴榮;李世海;;爆破地震波在結構面的傳播特性與結構面傾角判斷[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0年09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吉鋒;石豫川;馮文凱;;一種新型的結構面起伏形態(tài)測量工具——接觸打孔器的研制[A];第三屆全國巖土與工程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9年
2 吉鋒;石豫川;馮文凱;;結構面質(zhì)量分級體系及力學參數(shù)研究[A];第三屆全國巖土與工程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9年
3 陳慶壽;何思為;;含兩組結構面模型的超動態(tài)應變測試[A];第三屆全國巖石動力學學術會議論文選集[C];1992年
4 孫強;李曼;楊繼紅;;西南某地結構面的右行形成機制[A];第十屆全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8年
5 張佳川;;節(jié)理巖體按結構面性質(zhì)分區(qū)的聚類分析與模糊綜合評判[A];全國第三次工程地質(zhì)大會論文選集(下卷)[C];1988年
6 沈明榮;;不規(guī)則齒形結構面的力學特性研究[A];第二屆全國青年巖石力學與工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3年
7 張龍波;沈明榮;;結構面在加載和卸載條件下的強度特性研究[A];第八屆全國工程地質(zhì)大會論文集[C];2008年
8 陳沅江;吳超;傅衣銘;;軟巖結構面流變特性研究[A];中國化學會、中國力學學會第九屆全國流變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8年
9 張中儉;楊志法;李麗慧;張路青;楊天瑤;;蛇蟠島清風洞古采石場中某組結構面長期抗剪強度的反分析[A];中國科學院地質(zhì)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屆(2011年度)學術年會論文集(中)[C];2012年
10 李榮強;夏靜;;不連續(xù)結構面抗剪性能的夾層效應研究[A];第四屆全國工程地質(zhì)大會論文選集(二)[C];199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趙家成;非連續(xù)結構面破壞過程試驗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2013年
2 楊明;巖體結構面力學特性及其錨固效應的數(shù)值計算研究[D];中南大學;2009年
3 趙宇飛;加錨結構面剪切特性及錨固巖體綜合力學模型研究[D];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2013年
4 范雷;鄂西志留系裂隙砂巖巖體結構特征及其力學參數(shù)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2009年
5 王小江;巖石結構面力學及水力特性實驗研究[D];武漢大學;2013年
6 宋琨;花崗片麻巖體滲透特性及水封條件下洞庫圍巖穩(wěn)定性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2012年
7 何劉;交通工程邊坡在振動力作用下行為特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3年
8 黃磊;測線取樣法引起的巖體結構面幾何偏差糾正[D];中國地質(zhì)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俊杰;貴州省印江縣革底滑坡成因機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5年
2 高云起;巖體結構面形貌特征對剪切特性影響的數(shù)值研究[D];燕山大學;2016年
3 孫海洋;破裂圍巖注漿加固后的力學特性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6年
4 李者;含結構面巖體力學參數(shù)試驗及數(shù)值模擬研究[D];湖南科技大學;2016年
5 馮志平;節(jié)理巖體結構面空間表征及其模型優(yōu)化[D];東北大學;2013年
6 劉單權;應力波在層狀巖體中的傳播特性和結構面彈性模量測試[D];江西理工大學;2016年
7 孔祥輝;結構面表面形態(tài)與力學性質(zhì)相關性研究[D];長江科學院;2008年
8 劉穎利;規(guī)則鋸齒狀結構面受力變形過程模擬[D];遼寧工程技術大學;2009年
9 王蓬;節(jié)理巖體結構面網(wǎng)絡模擬[D];同濟大學;2008年
10 黃曼;巖石模型結構面的相似材料研制及力學可靠性研究[D];浙江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88612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1886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