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礦體形態(tài)三維可視化定位研究——以喇嘛蘇外圍中段隱伏銅礦體為例
本文選題:GIS + 喇嘛蘇外圍。 參考:《地質論評》2017年06期
【摘要】:隱伏礦體的勘查一直是當下礦產勘查的熱點,尤其是對礦體形態(tài)復雜的金屬礦進行定位、定量、定概率研究。喇嘛蘇外圍隱伏銅礦體產于華力西早—中期斜長花崗斑巖與中元古界薊縣系庫松木契克群下亞群泥化微晶灰?guī)r的接觸帶部位,屬于典型的接觸交代矽卡巖型礦床,礦體形態(tài)復雜多變,給礦山企業(yè)的資源量估算帶來很大不確定性。采用"桌面GIS+移動GIS數據集成+數據處理"的方法,克服了傳統(tǒng)勘查方法單一與延時的缺點,解決地學測量數據"離散化"的狀態(tài),將研究區(qū)地質—物探—化探—遙感數據與圖件集成,對綜合異常區(qū)進行快速的圈定;建立集成研究區(qū)多源信息矢量化空間數據庫,利用醫(yī)學上的Marching Cubes方法,對侵入體與賦礦層進行三維可視化模擬,結合鉆孔見礦位置佐證礦體形態(tài)展布變化以及預測東南向隱伏礦體,為礦山企業(yè)降低勘探采礦風險、縮短勘查周期提供數據支持。
[Abstract]:The exploration of concealed orebodies has always been a hot spot in mineral exploration at present, especially the localization, quantitative and definite probability study of metal deposits with complex ore bodies. The concealed copper deposit in the periphery of Lamasu occurs in the contact zone between the early to middle Hualixi plagiocline granitic porphyry and the mudded microcrystalline limestone of the lower subgroup of Kusong Muqie group of the Middle Proterozoic Jixian system, and belongs to a typical contact metasomatic skarn deposit. The complex and changeable shape of ore bodies brings great uncertainty to the estimation of the resources of mining enterprises. The method of "Desktop GIS Mobile GIS data Integration data processing" is adopted, which overcomes the shortcomings of traditional exploration methods such as singleness and delay, and solves the state of "discretization" of geoscience survey data. The geological, geophysical, geochemical and remote sensing data of the study area are integrated with the map, and the synthetic abnormal area is quickly delineated, and the multi-source information vectorization spatial database of the integrated research area is established, and the medical Marching Cubes method is used. The 3D visualization simulation of intrusive bodies and ore-bearing beds, combined with the location of boreholes to prove the distribution of ore bodies and predict the southeast concealed orebodies, provides data support for mining enterprises to reduce the risk of exploration and to shorten the exploration period.
【作者單位】: 新疆大學地質與礦業(yè)工程學院;中亞造山帶大陸動力學與成礦預測重點實驗室;
【基金】: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專題“南疆三地州地質礦產數據庫建設及應用項目”(編號:2015BAB05B01)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編號:2016D01C067)的成果~~
【分類號】:P618.4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建飛;;大紅山鐵銅礦Ⅲ_(2a)、Ⅱ_(5-4)礦體對比及探礦建議[J];云南地質;2011年04期
2 趙鵬大;;礦床勘探中礦體地質研究的若干基本UO楲[J];中國地質;1964年02期
3 李同利,韓良德;淺談峨口鐵礦控礦因素及礦體形態(tài)變化規(guī)律[J];山西冶金;2000年02期
4 鄭德瓊;;勘探線方位變化較大時礦體垂直縱投影圖作圖法探討[J];河南地質;1991年01期
5 官定華;冕寧瀘沽鐵礦山礦區(qū)礦體形態(tài)變化特征及找礦方向[J];四川地質學報;1998年01期
6 陳鐵光;;紅透山礦床礦體形態(tài)變化新認識[J];科技致富向導;2012年21期
7 謝士忠;;淺談生產勘探對礦體形態(tài)的圈定作用[J];新疆有色金屬;2012年S2期
8 王志遠;;新疆富蘊縣索爾庫都克銅礦礦體形態(tài)特征研究[J];甘肅冶金;2013年05期
9 黃富榮;鄧小林;陳國雄;程樹寶;;馬槽灘磷礦區(qū)的礦體形態(tài)特征及合理勘查工程間距[J];化工礦產地質;2008年01期
10 楊曉坤;秦德先;吳德成;馮美麗;伍偉;蔣順德;;曼家寨13號礦體化探元素統(tǒng)計分析及應用研究[J];有色金屬(礦山部分);2009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繼勇;;對尖山礦體形態(tài)的研究[A];魯冀晉瓊粵川六省金屬學會第十四屆礦山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7年
2 僧德文;李仲學;;空間數據插值算法與礦體形態(tài)模擬的研究[A];2004年全國礦山信息化建設成果及技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4年
3 朱大明;劉妙龍;程效軍;秦德先;;基于GIS的礦體形態(tài)模擬與成礦預測研究[A];煤炭資源高效綠色開采與數字礦山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5年
4 陶夏新;鄭廣芬;左惠強;張明宇;;基于GIS的《中國地震烈度區(qū)劃圖(1990)》計算機管理系統(tǒng)[A];中國地震學會第四次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1992年
5 郭惠娟;唐南奇;林金寶;;基于GIS的仙游縣土地利用與滑坡災害敏感性分析[A];福建省土地學會2009年年會論文集[C];2009年
6 唐川;;基于GIS的滇西北地區(qū)泥石流危險性評價和減災規(guī)劃研究[A];海峽兩岸地理學術研討會暨2001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1年
7 張政亮;鄧國雄;;應用GIS在坡地地形災害的分析與監(jiān)測——以臺灣宜蘭地區(qū)為例[A];中國地理學會2004年學術年會暨海峽兩岸地理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4年
8 單新建;葉洪;;基于GIS的地震預報分析系統(tǒng)[A];中國地震學會第七次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1998年
9 劉鑫;魏占民;劉虎;王長生;付小軍;;基于GIS的區(qū)域性地下水時空分布規(guī)律研究[A];現代節(jié)水高效農業(yè)與生態(tài)灌區(qū)建設(下)[C];2010年
10 邢懷學;葛偉亞;董志高;田福金;;基于GIS城市地質環(huán)境質量綜合評價——以福州市為例[A];“華東六省一市地學科技論壇”論文專輯[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茍甲有;航測局承攬青海省地勘基金項目[N];中煤地質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安健;基于GIS的孔隙地下水三維動態(tài)廣義管理模型[D];南京師范大學;2012年
2 文海家;基于GIS的滑坡災變智能預測系統(tǒng)及應用研究[D];重慶大學;2004年
3 李豐丹;基于云GIS架構的地質信息服務關鍵技術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魯景;八叉樹算法在礦體塊體建模中的應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6年
2 張琳;基于GIS的地震次生火災綜合評價及防御對策的研究[D];河北聯合大學;2014年
3 甘芬芳;基于GIS的川渝地區(qū)地震分形研究[D];西南大學;2015年
4 趙露;基于GIS的油藏多信息集成[D];長江大學;2015年
5 劉肖姬;東川地區(qū)滑坡危險性的遙感和GIS評價[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5年
6 孫正超;基于GIS和Logistic回歸模型的區(qū)域泥石流危險性評價[D];西南石油大學;2016年
7 許瑩;基于GIS的建筑物地震風險損失評估方法研究及應用[D];昆明理工大學;2017年
8 高曉紅;基于GIS的城市防震減災信息系統(tǒng)研究[D];吉林大學;2005年
9 單通;基于多源信息進行地質導向的三維可視化環(huán)境的建立[D];西安石油大學;2015年
10 馬朝陽;重力真三維可視化人機交互反演技術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6年
,本文編號:179510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1795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