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科技論文 > 地質(zhì)論文 >

地震自動識別及震相自動拾取方法研究進展

發(fā)布時間:2018-04-18 09:10

  本文選題:微震 + 地震事件自動識別; 參考:《地球物理學進展》2017年03期


【摘要】:微小地震事件的研究工作應(yīng)用領(lǐng)域廣泛,在誘發(fā)地震監(jiān)測、地顫動低頻地震監(jiān)測、地震預警等研究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微震事件的自動識別以及震相的自動拾取的研究則是后期微震數(shù)據(jù)處理工作的基礎(chǔ),包括地震定位、地震成像、震源機制反演等工作.本文就目前各類地震事件自動識別及震相拾取方法的原理起源與大致分類應(yīng)用進行了闡述,重點介紹了三大類方法:第一類是基于振幅(能量)判據(jù)的長短時窗比、震源掃描疊加等事件識別以及震相拾取系列方法;第二類是基于波形互相關(guān)技術(shù)的事件識別方法;第三類是基于波形自相關(guān)的盲搜索技術(shù).最后還列舉了幾類較為前沿的綜合性方法及其應(yīng)用分析,并與傳統(tǒng)搜索和拾取方法進行了比對,認為各類單一傳統(tǒng)方法各有利弊,不具有普適性,應(yīng)就具體的研究領(lǐng)域進行綜合應(yīng)用.
[Abstract]:The research of microseismic events is widely used in many fields,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search of induced earthquake monitoring, ground tremor low-frequency seismic monitoring, earthquake warning and so on.The research on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of microseismic events and automatic picking up of seismic phases is the basis of the data processing of microearthquakes in the later period, including seismic location, seismic imaging, focal mechanism inversion and so on.In this paper, the principle origin and general classification application of various kinds of automatic seismic event identification and phase pickup methods are expounded. Three kinds of methods are emphatically introduced: the first is the long-time window ratio based on amplitude (energy) criterion, and the first one is based on amplitude (energy) criterion.The methods of source scan superposition and phase pickup are presented. The second category is based on waveform cross-correlation and the third is based on waveform autocorrelation blind search technology.Finally, several kinds of advanced comprehensive method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are list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search and pickup methods. It is concluded that each single traditional method has its own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but it is not universal.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should be carried out in specific research fields.
【作者單位】: 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1274088,41474074)資助
【分類號】:P315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許健生;蘭州臺觀測到的π類震相初探[J];西北地震學報;1989年01期

2 朱莉婭,緱蘭蘭;多臺綜合分析法確定地震疑難震相的認識和實踐[J];內(nèi)陸地震;2001年03期

3 楊配新,鄧存華,劉希強,任勇,顏其中;數(shù)字化地震記錄震相自動識別的方法研究[J];地震研究;2004年04期

4 王慶民;沈得秀;李滔;;核震相在數(shù)字儀上的記錄特征[J];地震地磁觀測與研究;2006年06期

5 周彥文;劉希強;;初至震相自動識別方法研究與發(fā)展趨勢[J];華北地震科學;2007年04期

6 王利兵;閆俊崗;劉立申;高登平;白永福;張偉;;地震后續(xù)震相自動生成軟件的設(shè)計與應(yīng)用[J];華北地震科學;2009年02期

7 楊正華;王保利;黃翼堅;;物理模型實驗中一種特殊震相的分析討論[J];地球物理學進展;2013年02期

8 張少泉;;震相概述[J];地震地磁觀測與研究;1984年04期

9 林懷存,于秀蘭;山東地區(qū)某些震相的走時速度特征[J];西北地震學報;1985年S1期

10 張少泉;;震相概述(續(xù)) 第四講 震相應(yīng)用[J];地震地磁觀測與研究;1985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楊配新;顏其中;任勇;;數(shù)字地震信號震相自動識別研究[A];中國地震學會第十次學術(shù)大會論文摘要專集[C];2004年

2 ;模型震相辨認方法的研究[A];第一次全國地震科學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摘要匯編[C];1979年

3 高世玉;肖同興;馮永革;;區(qū)域震相的動力學性質(zhì)與華北強地震[A];中國地震學會第11次學術(shù)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4 王鳳賢;魏小虹;王玉先;;淺析松遼盆地沉積層對大慶臺網(wǎng)震相到時的影響[A];1999年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年刊——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十五屆年會論文集[C];1999年

5 趙連鋒;謝小碧;王衛(wèi)民;姚振興;;利用區(qū)域震相估計朝鮮核爆的當量[A];中國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6 王培德;克勞茨S;;地震近場記錄中來自沉積盆地底部的S—P轉(zhuǎn)換波震相[A];2000年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年刊——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十六屆年會論文集[C];2000年

7 周蕙蘭;馬延路;何小波;;f弱震相識別方法與PKJKP震相調(diào)查[A];中國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屆年會論文集[C];2005年

8 馬延路;周蕙蘭;;中國及鄰區(qū)D″頂面反射震相探查方法及其埋藏深度研究[A];2000年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年刊——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十六屆年會論文集[C];2000年

9 劉萬琴;鄭治真;;波在非線性固體介質(zhì)中傳播的觀測研究[A];1990年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六屆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1990年

10 劉志;王夫運;楊健;;一種震相拾取誤差的自動判別和計算方法[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22屆年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王喜珍;小波變換在地震數(shù)據(jù)壓縮和震相到時拾取中的應(yīng)用研究[D];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4年

2 崇加軍;基于震相特征的地震成像方法和應(yīng)用[D];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2013年

3 張瑞青;基于三重震相研究青藏高原和西北太平洋俯沖帶上地幔過渡帶速度結(jié)構(gòu)[D];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少波;地震預警系統(tǒng)的P波震相自動識別方法研究[D];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2015年

2 孟慶君;CAP方法和深度震相確定地震震源參數(shù)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2013年

3 王繼;地震事件和震相檢測處理系統(tǒng)[D];中國地震局地質(zhì)研究所;2005年

4 周銀興;微震事件檢測及震相自動識別研究[D];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2009年

5 王彩霞;多震相初至自動檢測識別方法技術(shù)[D];長安大學;2014年

6 馮紅武;地震預警中的震相自動識別方法和技術(shù)研究[D];中國地震局蘭州地震研究所;2014年

7 孫茁;基于sPn震相測定地震深度的方法及其應(yīng)用研究[D];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

8 黃國嬌;地震多震相走時同時反演方法技術(shù)研究[D];長安大學;2012年

9 許豐;格林函數(shù)樣條插值和S變換在重、震數(shù)據(jù)處理中的應(yīng)用[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3年

10 惠少興;三維Q值層析成像[D];中國地震局蘭州地震研究所;2012年



本文編號:1767708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1767708.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1fc82***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