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連盆地阿南凹陷致密油形成條件與成藏特征
本文選題:阿南凹陷 + 致密油。 參考:《天然氣地球科學》2016年09期
【摘要】:利用巖心、鉆井地質及地球化學分析等資料,綜合研究阿南凹陷特殊巖性段致密油地質特征及形成條件,并進行有利區(qū)分布預測。阿南凹陷致密油主要分布于下白堊統(tǒng)阿四段和騰一下亞段特殊巖性段,表現(xiàn)為巖性復雜、電阻率曲線呈刺刀狀、地震響應明顯等特征。特殊巖性段厚度大、分布范圍廣,廣泛發(fā)育以泥巖、白云質泥巖和紋層狀灰質泥巖為主的優(yōu)質烴源巖。白云巖類和砂巖類致密儲層與優(yōu)質烴源巖緊密接觸,致密儲層有效厚度大、孔滲條件相對較好,具備形成致密油的有利條件。通過綜合分析,預測有利區(qū)主要位于靠近洼槽中心的斜坡低部位。
[Abstract]:Using core drilling, ge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analysis data, sag tight oil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pecial lithologic and formation conditions of comprehensive research and Anand, favorable area prediction. Distribution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lower Cretaceous, four segment and sub segment of a special rock Teng dense oil depression Anand, manifested as complex lithology, resistivity curve a bayonet, obvious seismic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Special lithologic thickness, wide distribution, widely developed in mudstone, high-quality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of the dolomitic mudstone and calcareous mudstone. Laminated dolomite and dense sandstone reservoir layer and high quality source rocks in close contact, tight reservoir effective thickness. Porosity is relatively good, with favorable conditions to form a dense oil. Through comprehensive analysis, the lower part of the slope prediction of favorable areas mainly located close to the center of the trough.
【作者單位】: 中國石油勘探開發(fā)研究院;中國石油華北油田分公司勘探開發(fā)研究院;
【基金】:中國石油股份公司重大科技專項“中國石油第四次油氣資源評價”(編號:2013E-0502)資助
【分類號】:P618.1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方杰,顧連興,劉寶泉,張洪生,張光輝,孫彤彤;二連盆地稠油地球化學及其成因探討[J];地質論評;2002年03期
2 劉武生,劉金輝,王正邦,謝佑新;二連盆地含礦建造后生改造作用過程及其演化[J];東華理工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3 杜永林;盛志緯;;二連盆地地層發(fā)育特征[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1984年01期
4 趙旭東;張守本;;應用數(shù)學地質方法對二連盆地進行石油資源評價[J];石油學報;1985年03期
5 杜永林;盛志緯;陳麗華;熊小琴;;二連盆地儲油巖的類型及特征[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1984年03期
6 封銀國;林進;王東輝;;二連盆地寶勒根陶海凹陷石油地質構造特征初析[J];中國石油勘探;2008年05期
7 魏分糧;;二連盆地東北新區(qū)勘探潛力淺析[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09年24期
8 王有智;;二連盆地中—新生代盆山耦合關系[J];特種油氣藏;2011年03期
9 李月湘;于金水;秦明寬;陳戴生;曹建英;衛(wèi)三元;;二連盆地可地浸砂巖型鈾礦找礦方向[J];鈾礦地質;2009年06期
10 李正文,焦貴浩,董艷蕾;二連盆地斷陷模型研究及其在新區(qū)評價中的應用[J];西安石油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997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劉士毅;;利用地球物理資料評價二連盆地群的含煤性[A];地球物理與中國建設——慶祝中國地球物理學會成立50周年文集[C];1997年
2 李玲;李華明;;二連盆地巴彥烏拉地區(qū)賽漢組上段砂巖巖石地球化學特征[A];中國核科學技術進展報告(第二卷)——中國核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第1冊(鈾礦地質分卷)[C];2011年
3 王元青;孟津;倪喜軍;李茜;金迅;白濱;;內蒙古二連盆地東部下古近系研究的進展[A];中國古生物學會第24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7年
4 郭愛軍;徐浩;陳利敏;高科飛;;大興安嶺隆升與海拉爾、二連盆地構造關系及動力學探討[A];中國地質學會2013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匯編——S08盆山耦合與資源環(huán)境效應及找礦突破分會場[C];201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3條
1 記者 岳雙才 通訊員 劉英;二連盆地勘探獲重大發(fā)現(xiàn)[N];中國石油報;2000年
2 特約記者 齊莉莉 通訊員 景偉 陸曲辰;打好“常規(guī)牌” 負效變“富效”[N];中國石油報;2014年
3 記者 李兵 通訊員 羅寧;為完成全年任務備力沖刺[N];中國石油報;200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李欣;二連盆地石油資源結構與勘探潛力分析[D];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梁越;二連盆地巴音都蘭凹陷構造特征及演化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5年
2 陳波;二連盆地咸拉嘎凹陷白堊系儲層特征及評價[D];西安石油大學;2012年
3 吳剛;二連盆地侏羅紀—白堊紀原型盆地恢復[D];中國石油大學;2009年
4 淡偉寧;二連盆地阿爾凹陷石油地質綜合研究[D];長江大學;2013年
5 張志強;二連盆地咸拉嘎凹陷白堊系沉積微相研究[D];西安石油大學;2012年
6 龔云洋;二連盆地石炭—二疊系頁巖氣資源潛力調查評價[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4年
7 程艷清;二連盆地賽漢塔拉凹陷下白堊統(tǒng)沉積特征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0年
8 賈國娜;二連盆地阿南凹陷騰一段層序地層及沉積體系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2年
9 陳念偉;二連盆地洪浩爾舒特凹陷下白堊統(tǒng)沉積特征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0年
10 曹容浩;二連盆地布圖莫吉凹陷油氣成藏條件綜合評價[D];長安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76113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1761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