鉀玄質系列巖石的研究現(xiàn)狀
本文選題:鉀玄質巖 + 地球化學 ; 參考:《地質論評》2017年06期
【摘要】:鉀玄質系列巖具有特殊的礦物學和地球化學特征,并具有重要的構造及成礦意義,自命名以來備受關注,但仍有許多問題存在較大爭議,如巖石類型擴大化、是否存在殼源成因、板內環(huán)境如何判別等等。本文從以下幾方面對鉀玄質系列巖進行了系統(tǒng)總結:(1)作為一個獨立的巖石系列,鉀玄質系列巖仍缺失明確有效的巖石學、礦物學和地球化學等判別指標,相對統(tǒng)一的標準亟待建立;(2)與島弧有關的鉀玄質系列巖表現(xiàn)為高度富集大離子親石元素和輕稀土元素,具有顯著地TNT異常(Ta—Nb—Ti);大洋板內鉀玄質系列巖具有典型的洋島玄武巖(OIB)的微量元素特征;大陸板內鉀玄質系列巖石兼具島弧型和OIB型微量元素特征;(3)低硅鉀玄質巖(SiO_2不大于63%)應當主要源于地幔源區(qū),高硅鉀玄質巖主要源于地殼源區(qū),但更多情況下是二者的混合。
[Abstract]:The potash series rocks have special mineralogical and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have important tectonic and metallogenic significance. They have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since their nomenclature,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controversial problems, such as the enlargement of rock types.Whether there is the origin of shell source, how to judge the inside-board environment and so on.In this paper, the authors have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d the potash series rocks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as an independent rock series, the potash series rocks still lack definite and effective discriminant indexes such as petrology, mineralogy and geochemistry, etc.The relatively uniform standard should be established urgently) the potash series rocks related to island arc are highly enriched in large ion lithophile elements and light rare earth elements.It is characterized by significant TNT anomaly (Ta-Nb-TiN) and typical oceanic basalts (OIBs) in the oceanic plate.The continental intraplate potash series rocks are characterized by both island arc and OIB type trace elements.) the SiO-2 of low siliceous potash rocks is not greater than 63.) it should mainly originate from the mantle source region, and the high silicalite mainly originates from the crustal source region, but it is more likely to be a mixture of the two kinds of rocks.
【作者單位】: 中國地質調查局武漢地質調查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花崗巖成巖成礦地質研究中心;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編號:41302046) 中國地質調查局基礎地質研究項目(編號:12120113063600、DD20160064-01)的成果~~
【分類號】:P588.1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巖石圈向西漂移:旋轉拖拽?[J];沉積與特提斯地質;2006年04期
2 邱維時;巖石圈計劃成立工作組[J];地質地球化學;1981年11期
3 從柏林;國際巖石圈計劃與中國巖石圈計劃[J];地球科學信息;1988年02期
4 李志明,張平;中國東部巖石圈減薄研究的一些進展[J];新疆石油天然氣;2005年02期
5 周新華;;中國東部中、新生代巖石圈轉型與減薄研究若干問題[J];地學前緣;2006年02期
6 ;巖石圈演化國家重點實驗室[J];中國基礎科學;2006年02期
7 苗五一;;聯(lián)合會間巖石圈規(guī)劃開始執(zhí)行[J];地震地質譯叢;1981年01期
8 邱維時;聯(lián)合會間巖石圈計劃[J];地質地球化學;1981年11期
9 梅世蓉,梁北援;巖石膨脹與地震前兆機制(一)——地殼內存在巖石膨脹的可能性[J];地震;1986年01期
10 G.Ranalli;D.C.Murphy;高子閩;;巖石圈的流變學分層結構[J];地球物理學進展;1988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楊;黃金水;;D″層過鈣鈦礦相變對俯沖巖石圈形態(tài)影響的數(shù)值模擬[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四屆年會論文集[C];2008年
2 ;巖石圈演化研究室2013年度己發(fā)表論文統(tǒng)計[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屆)學術論文匯編——巖石圈演化研究室[C];2014年
3 雷興林;馬瑾;劉力強;;巖石超聲實驗數(shù)據(jù)處理應用軟件[A];第四屆全國構造物理、第二屆全國高溫高壓聯(lián)合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C];1989年
4 高平;劉若新;;華北巖石圈斷面巖石—物理性質結構模型的初步探討[A];第五屆全國構造物理、第三屆全國高溫高壓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C];1992年
5 吳福元;葛文春;孫德有;郭春麗;;中國東部巖石圈減薄研究中的幾個問題[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學術論文匯編·第一卷(地球動力學)[C];2003年
6 鄧晉福;莫宣學;趙海玲;吳宗絮;羅照華;;中國大陸兩類巖石圈根及其構造效應[A];1994年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十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4年
7 安美建;石耀霖;;中國及周邊地區(qū)巖石圈穩(wěn)態(tài)三維熱結構[A];中國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屆年會論文集[C];2005年
8 魏榮強;臧紹先;;中國大陸非構造活躍區(qū)巖石圈三維熱結構的研究及推論[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22屆年會論文集[C];2006年
9 袁學誠;李廷棟;;中國巖石圈三維結構雛型[A];亞洲大陸深部地質作用與淺部地質—成礦響應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C];2008年
10 毛小林;劉紹文;徐鳴潔;王良書;;中國東部地區(qū)巖石圈有效彈性厚度的分布及構造意義[A];中國地球物理2010——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六屆年會、中國地震學會第十三次學術大會論文集[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5條
1 本報記者 滕艷;中國巖石圈研究,,有獨特之處[N];地質勘查導報;2005年
2 趙凡;全面再現(xiàn)中國大陸地下狀況[N];中國國土資源報;2006年
3 記者 李曉明;中國大陸巖石圈三維結構繪就[N];地質勘查導報;2006年
4 趙凡;1.45億年前地質活動造就東部內生大礦[N];中國國土資源報;2006年
5 李斌;大陸縫合線已找到[N];中國礦業(yè)報;200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李璽瑤;華南湘桂地區(qū)深部巖石圈特征及顯生宙演化[D];中國地質大學;2015年
2 白永良;基于多源重力的巖石圈密度建模方法研究及應用[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4年
3 唐坤;興蒙—華北地球化學走廊帶元素時空分布與對比[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毛小林;巖石圈有效彈性厚度及其各向異性的計算和構造意義[D];南京大學;2013年
2 李巖峰;青藏造山帶巖石圈根拖曳模式的數(shù)值模擬[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3年
3 夏明哲;塔里木板塊東北部二疊紀基性巖石的巖漿過程與巖漿源區(qū)[D];長安大學;2006年
4 何利;川北坪河堿性雜巖體特征及其構造背景[D];成都理工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74406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1744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