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椅狀順層巖質水庫滑坡機理及穩(wěn)定性預測評價
本文關鍵詞:世界三大典型水庫型順層巖質滑坡工程地質比較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三峽大學》 2013年
靠椅狀順層巖質水庫滑坡機理及穩(wěn)定性預測評價
管宏飛
【摘要】:本文以三峽庫區(qū)奉節(jié)藕塘滑坡為例,研究靠椅狀順層巖質水庫滑坡地質構造背景、滑帶成因、影響因素、變形破壞機理及穩(wěn)定性預測評價,為研究靠椅狀順層巖質水庫滑坡機理及穩(wěn)定性預測評價進行研究方法和思路的探索。首先從地質分析的角度闡明其滑坡形成歷史及建立其地質結構模型,結合監(jiān)測變形資料對該滑坡的變形特征及破壞模式進行了工程地質和數值模擬兩方面的分析,并闡明其變形機理及主要影響因素,獲得了以下一些結論和成果: (1)三峽庫區(qū)順層巖質滑坡主要集中分布在秭歸卡子灣至巴東西壤坡、巫山喚香坪至奉節(jié)花蓮樹、百喚坪至云陽獅子碑一帶等干流河段;而在萬州、忠縣及重慶主城區(qū)巴南區(qū)也有分布,但分布較少。支流庫區(qū)滑坡主要集中分布在香溪河、青干河、大溪河及梅溪河,特別是大溪河和梅溪河段順層巖質滑坡尤為發(fā)育。 (2)三峽庫區(qū)順層巖質滑坡變形大多受庫水位及降雨的聯(lián)合作用,變形啟動或變形顯著時段多出現在初次135m、156m、172m水位蓄水后的雨季時段,主要受庫水對滑帶的浸泡軟化和強降雨對滑坡產生的動水壓力兩者的聯(lián)合作用;少數滑坡變形顯著時段出現在庫水位驟升及高水位運行時期(特別是2008年11月~2009年1月),主要受高水位對滑坡的浮托作用及對滑帶的浸泡軟化作用;極少數滑坡變形均出現在每年雨季,主要受降雨暴雨作用而庫水位變動對其影響不大。 (3)三峽庫區(qū)岸坡形態(tài)結構的分布規(guī)律主要受區(qū)域地質構造及地層巖性的影響,地層巖性對其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整體來看,當坡高在150~300m、坡度在15°~25°時各種地層巖性的滑坡均很發(fā)育,特別是三疊系巴東組泥灰?guī)r、泥巖、粉砂巖互層和侏羅系沙溪廟組砂泥巖層的層狀碎屑巖中。順層巖質滑坡在三疊系巴東組地層中均最為發(fā)育,該地層主要集中在秭歸一奉節(jié)段之間;其次發(fā)育在侏羅系沙溪廟組地層中,主要集中在奉節(jié)以西庫岸段,多為砂、泥巖互層。 (4)藕塘淺層滑坡在東部較嚴重變形區(qū)、西部較嚴重變形區(qū)、集鎮(zhèn)至廟包區(qū)、集鎮(zhèn)至鵝頸項區(qū)、鵝頸項以上滑坡區(qū)均已發(fā)生蠕滑,而前期治理區(qū)的淺層滑體由于抗滑樁的作用還未發(fā)生蠕滑變形。另外,西部較嚴重變形區(qū)、集鎮(zhèn)至廟包區(qū)以及集鎮(zhèn)至鵝頸項區(qū)局部受到抗滑樁的作用,各區(qū)抗滑樁附近的淺層滑體變形相對較為緩慢,而遠離抗滑樁部位的滑體變形較快。從變形成因上來看,藕塘淺層滑體的變形主要受175m高水位運行(特別是首次172m試驗性蓄水和首次175m正式蓄水)及降雨(特別是暴雨)影響比較大。 (5)藕塘滑坡東部深層滑體已經發(fā)生蠕變且變形最為嚴重,變形主要受降雨影響較大(特別是暴雨);西部深層滑體可能正在沿M25(孔深76m)和M27(孔深61m)連成的潛在滑面發(fā)生蠕變,其變形主要受庫水位變動(特別是高水位運行后庫水位下降)和降雨影響較大;位于藕塘滑坡中部的深層滑體,由于位于集鎮(zhèn)附近的M29還沒發(fā)生錯位,說明平湖路以下的深層滑體并未發(fā)生明顯變形,,現階段可能處于高度的應力集中狀態(tài),前緣反翹正發(fā)揮著巨大的抗滑作用,而平湖路以上的深層滑體已經發(fā)生蠕滑,其變形也主要受庫水位變動(特別是高水位運行后庫水位下降)和降雨影響較大。 (6)藕塘滑坡現狀為整體處于潛在不穩(wěn)定狀態(tài),前期抗滑樁對部分淺層滑體變形起到了一定的約束作用。預測藕塘滑坡深層、淺層滑體在庫水位驟升驟降疊加暴雨作用下變形會更加劇烈。整體來看,藕塘滑坡深層滑體由于深層滑帶在前緣反翹的阻滑作用并不會發(fā)生大型的順層滑移破壞;藕塘滑坡東部淺層滑體在庫水位驟降疊加暴雨作用下可能會發(fā)生滑移破壞,而中部、西部淺層滑體由于受前期抗滑樁的阻滑作用不會發(fā)生整體滑移破壞,但不排除局部可能會發(fā)生滑移破壞。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三峽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TV697.33;P642.22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殷坤龍,汪洋,唐仲華;降雨對滑坡的作用機理及動態(tài)模擬研究[J];地質科技情報;2002年01期
2 張玉軍,朱維申,楊家?guī)X;藕塘古滑體在三峽水庫形成后的平面彈塑性有限元穩(wěn)定分析[J];工程地質學報;2000年02期
3 肖詩榮;劉德富;胡志宇;;世界三大典型水庫型順層巖質滑坡工程地質比較研究[J];工程地質學報;2010年01期
4 吳永鋒,石林,吳銘遠,黃盛華;三峽庫區(qū)滑坡中的地下水若干問題初探[J];湖北地礦;2002年04期
5 李維光;樓建國;;降雨條件下順層滑坡影響因素和穩(wěn)定性分析[J];采礦與安全工程學報;2006年04期
6 羅曉紅,李進元;水庫蓄水對庫岸滑坡影響分析[J];水電站設計;2003年03期
7 陳自生;淺論拱潰型順層巖質滑坡[J];山地研究;1991年04期
8 朱冬林,任光明,聶德新,葛修潤;庫水位變化下對水庫滑坡穩(wěn)定性影響的預測[J];水文地質工程地質;2002年03期
9 殷躍平;彭軒明;;三峽庫區(qū)千將坪滑坡失穩(wěn)探討[J];水文地質工程地質;2007年03期
10 蔣秀玲;張常亮;;三峽水庫水位變動下的庫岸滑坡穩(wěn)定性評價[J];水文地質工程地質;2010年06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楊佑發(fā),王一功;邊坡開挖對坡腳建筑影響分析[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04年03期
2 馮君,呂和林,李安洪;順層巖質邊坡穩(wěn)定性影響因素分析[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05年04期
3 婁世飛;于遠忠;;某白灰廠滑坡變形機制研究[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06年02期
4 陳廣斌;;關鍵塊體在邊坡巖體穩(wěn)定性評價中的應用[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07年01期
5 何建平;王新文;;某污水處理廠邊坡穩(wěn)定仿真分析[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09年04期
6 王羽;肖盛燮;馮五一;張元才;;滑坡災害鏈式演化階段及規(guī)律研究[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10年06期
7 張磊;岑國平;顧強康;;基于強度折減法的巖溶區(qū)高填土地基穩(wěn)定性分析[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11年04期
8 蘇立海;李婉;李寧;;反傾層狀巖質邊坡破壞機制研究——以錦屏一級水電站左岸邊坡為例[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12年01期
9 李傳寶;徐彩風;;哀牢山芭蕉樹滑坡地質力學模型及誘因分析[J];安徽地質;2009年02期
10 周資斌,章青,吳鋒;彈塑性有限元和剛體極限平衡法混合分析土坡穩(wěn)定[J];安徽建筑工業(yè)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鄭穎人;;巖土材料的破壞與極限分析方法的發(fā)展[A];塑性力學新進展——2011年全國塑性力學會議論文集[C];2011年
2 祁生文;伍法權;;高地應力地區(qū)河谷應力場特征[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屆(2011年度)學術年會論文集(中)[C];2012年
3 薛雷;孫強;秦四清;劉漢東;黃鑫;;非均質邊坡強度折減法折減范圍研究[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屆(2011年度)學術年會論文集(中)[C];2012年
4 李曉;張年學;李守定;赫建明;;三峽庫區(qū)云陽寶塔滑坡西邊界的更正與反思——古滑坡鑒別問題探討[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屆(2011年度)學術年會論文集(中)[C];2012年
5 趙留升;梁天佑;白雪梅;;三峽庫區(qū)秭歸縣綜合港口滑坡穩(wěn)定性評價及防治對策[A];河南省地質調查與研究通報2007年卷(下冊)[C];2007年
6 郭雨非;郭新華;;四川某斜坡地質災害的穩(wěn)定性評價與治理[A];河南地球科學通報2008年卷(中冊)[C];2008年
7 胡繼華;陳瑾;孔凡芬;;重慶龍王坪滑坡形成機制及穩(wěn)定性綜合評價[A];河南地球科學通報2011年卷(下冊)[C];2011年
8 郭建平;胡帥;;青龍水電站廠房后坡勘察整治[A];2011四川省水文、工程、環(huán)境地質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1年
9 胡帥;郭建平;姜云秀;;多諾水電站邊坡處理的幾個理念及實踐[A];2011四川省水文、工程、環(huán)境地質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1年
10 鄧楚鍵;唐曉松;鄭穎人;吳相超;;載荷試驗有限元數值模擬[A];第九屆全國巖土力學數值分析與解析方法討論會論文集[C];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鄧華鋒;庫水變幅帶水—巖作用機理和作用效應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2 劉立鵬;錦屏二級水電站施工排水洞巖爆問題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1年
3 張晨;基于非線性系統(tǒng)的金沙江攀西河段水系形態(tài)及泥石流危害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4 李軍霞;西藏隆子縣滑坡災害形成機理及非線性預測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5 王輝;珠三角花崗巖殘積土邊坡穩(wěn)定性分析及非線性預測[D];吉林大學;2011年
6 吳坤銘;邊坡及其抗滑樁加固工程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1年
7 張超波;林木根系固土護坡力學基礎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1年
8 楊慧;水—巖作用下多裂隙巖體斷裂機制研究[D];中南大學;2010年
9 柳群義;紅層路塹邊坡穩(wěn)定性與防治研究[D];中南大學;2010年
10 許湘華;淺變質巖變形特征與邊坡支護設計方法研究[D];中南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何壽迎;黃島LPG地下儲庫穩(wěn)定性分析及支護設計優(yōu)化[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2 李克建;濟南燕翅山山體變形機理及治理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3 楊素娟;南水北調工程芳芝段開挖渠道邊坡穩(wěn)定敏感性分析[D];鄭州大學;2010年
4 王曉初;依蘭航電樞紐工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5 鄭婧;阜新市細河以北主體功能區(qū)工程地質環(huán)境質量綜合評價[D];遼寧工程技術大學;2009年
6 王濤;大峪溝—三架嶺引水隧洞圍巖穩(wěn)定性分析[D];遼寧工程技術大學;2009年
7 白羽;海州露天礦邊坡殘煤自燃誘發(fā)滑坡的數值模擬研究[D];遼寧工程技術大學;2009年
8 陳千;高家梁煤礦巷道加固與數值模擬研究[D];遼寧工程技術大學;2009年
9 鄧超榮;基于破碎圍巖條件的小間距隧道圍巖穩(wěn)定性分析[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10 張楊;尾礦壩抗滑穩(wěn)定可靠度分析[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仵彥卿;地下水與地質災害[J];地下空間;1999年04期
2 莫偉偉;徐平;丁秀麗;;庫水位漲落對滑坡穩(wěn)定性影響研究進展[J];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2006年06期
3 劉軼;覃冷;;淺層基巖順層滑坡的形成機制和變形破壞特征[J];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2008年06期
4 鄒海,王桂梁,桂和榮,陳兆炎;巖體力學參數的損傷─—反分析優(yōu)化性研究[J];長春科技大學學報;1999年02期
5 唐曉松;鄭穎人;鄔愛清;林成功;;應用PLAXIS有限元程序進行滲流作用下的邊坡穩(wěn)定性分析[J];長江科學院院報;2006年04期
6 薛桂玉,李民,何金平;三峽工程中高邊坡測斜儀的施工埋設與監(jiān)測[J];大壩觀測與土工測試;1999年01期
7 唐輝明,馬淑芝,劉佑榮,賈洪彪;三峽工程庫區(qū)巴東縣趙樹嶺滑坡穩(wěn)定性與防治對策研究[J];地球科學;2002年05期
8 李樹森,任光明,左三勝;層狀結構巖體順層斜坡失穩(wěn)機理的力學分析[J];地質災害與環(huán)境保護;1995年02期
9 任光明,聶德新,左三勝;滑帶土結構強度再生研究[J];地質災害與環(huán)境保護;1996年03期
10 孫廣忠,張文彬;一種常見的巖體結構——板裂結構及其力學模型[J];地質科學;1985年03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王志儉;萬州區(qū)紅層巖土流變特性及近水平地層滑坡成因機理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張欣;基于ABAQUS流固耦合理論的庫岸滑坡穩(wěn)定性分析[D];山東大學;2005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陳自生;淺論拱潰型順層巖質滑坡[J];山地學報;1991年04期
2 黃潤秋;中國西部地區(qū)典型巖質滑坡機理研究[J];第四紀研究;2003年06期
3 王冬珍;清江大巖淌滑坡整治工程設計[J];水利水電快報;2002年09期
4 萬長吉;巖質滑坡穩(wěn)定分析及確定可能滑動面位置的FORTRAN程序[J];水文地質工程地質;1982年06期
5 陽吉寶;外力在新灘滑坡中的作用[J];人民長江;1995年06期
6 陳喜昌;谷明成;石勝偉;馬顯春;;巖質滑坡的時間預報與水力啟動模型[J];工程地質學報;2009年06期
7 王蘭生;李曰國;詹錚;;1981年暴雨期四川盆地區(qū)巖質滑坡的發(fā)育特征[J];大自然探索;1982年01期
8 F.姆克科恩,朱曉紅;巖體滑坡預警系統(tǒng)[J];水利水電快報;2000年02期
9 曾慶利;張西娟;楊志法;;云南虎跳峽“滑石板”巖質滑坡的基本特征與成因[J];自然災害學報;2007年03期
10 鄧超;成勇;;十堰城區(qū)巖質順層滑坡滑面力學參數分析[J];巖土工程界;2009年1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汪會幫;;破碎巖質滑坡防治對策[A];第八屆全國工程地質大會論文集[C];2008年
2 何啟標;趙定成;;李家峽壩前巖質滑坡的特征與穩(wěn)定性的研究[A];中國典型滑坡[C];1986年
3 ;中國典型災難性滑坡[A];2008年度中國地質科技新進展和地質找礦新成果資料匯編[C];2008年
4 曹樹祥;白國安;;黃河上游巖質滑坡[A];中國典型滑坡[C];1986年
5 晏同珍;;滑坡發(fā)生機理[A];全國首屆工程地質學術會議論文選集[C];1979年
6 周永習;張得煊;羅春泳;陳軍;;陜西高樓滑坡機理研究[A];第八屆全國工程地質大會論文集[C];2008年
7 梁桂蘭;徐衛(wèi)亞;;基于T-S模型的模糊神經網絡在邊坡穩(wěn)定評價中的應用[A];第一屆中國水利水電巖土力學與工程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上冊)[C];2006年
8 曹琰波;戴福初;許沖;涂新斌;閔弘;崔芳鵬;;唐家山滑坡變形運動機制的離散元模擬[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屆(2011年度)學術年會論文集(上)[C];2012年
9 張云;陳永福;;滑坡三維穩(wěn)定分析的一種近似方法及李家峽滑坡的三維穩(wěn)定分析[A];滑坡監(jiān)測技術討論會論文匯編[C];1988年
10 張衛(wèi)中;尹光志;康欽容;余果;;向家坡滑坡綜合治理研究[A];第一屆中國水利水電巖土力學與工程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上冊)[C];200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銘;[N];中國礦業(yè)報;2011年
2 本報特派記者 康維海 劉振國;[N];中國國土資源報;2010年
3 柯卞;[N];中國氣象報;2011年
4 市減災委辦公室 市民政局 供稿;[N];呂梁日報;2010年
5 成鐵軍;[N];地質勘查導報;2006年
6 記者 嚴志亮 通訊員 蔣永生 何俊;[N];金華日報;2006年
7 本報記者 李忠能;[N];楚雄日報(漢);2009年
8 程平;[N];人民政協(xié)報;2005年
9 本報通訊員 白文起 鄭小蘭;[N];地質勘查導報;2010年
10 韓亞卿 晏麗 徐振坤 施偉忠;[N];中國國土資源報;200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敏;大連岔鞍村滑坡機理及治理優(yōu)化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2 劉涌江;大型高速巖質滑坡流體化理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2年
3 沈強;山區(qū)高速公路層狀巖質邊坡穩(wěn)定性監(jiān)測與預測方法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2007年
4 闕金聲;三峽工程涪陵區(qū)水庫塌岸非線性預測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5 張志軍;PSA-ANFIS方法及其在礦山巖土工程災害預測中的應用[D];中南大學;2008年
6 蔣永翔;復雜制造系統(tǒng)加工穩(wěn)定性在線監(jiān)測及尋優(yōu)控制關鍵技術研究[D];天津大學;2010年
7 阮波;預應力錨索樁加固滑坡機理及穩(wěn)定性研究[D];中南大學;2005年
8 李義;錨桿錨固質量無損檢測與巷道圍巖穩(wěn)定性預測機理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09年
9 李明震;基于完全離散化方法的切削過程穩(wěn)定性預測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3年
10 戚國慶;降雨誘發(fā)滑坡機理及其評價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0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管宏飛;靠椅狀順層巖質水庫滑坡機理及穩(wěn)定性預測評價[D];三峽大學;2013年
2 朱占雄;后緣充水型楔形巖質滑坡成因機理與穩(wěn)定性評價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1年
3 何惠軍;巴東新城區(qū)庫岸巖質滑坡變形研究[D];湖南科技大學;2011年
4 成永剛;長晉高速公路K28~K32順層巖質滑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4年
5 何偉;西藏自治區(qū)國道318線田妥鎮(zhèn)滑坡機理及防治技術研究[D];重慶交通大學;2012年
6 向家松;獅子坪水電站小丘地滑坡復活機理數值模擬分析與穩(wěn)定性預測[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1年
7 左麗明;三峽庫區(qū)大渡口三角帶滑坡機理及防治措施的研究[D];河北工業(yè)大學;2010年
8 盧樹盛;三峽庫區(qū)庫岸順層滑坡發(fā)育規(guī)律及失穩(wěn)機制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1年
9 胡俊杰;四川峨眉九里滑坡形成機理及穩(wěn)定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3年
10 胡澤銘;四川紅層地區(qū)緩傾角滑坡成因機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3年
本文關鍵詞:世界三大典型水庫型順層巖質滑坡工程地質比較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7426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174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