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時變窄帶濾波技術(shù)提取可控震源掃頻信號方法研究
本文選題:精密控制震源 + 諧振器 ; 參考:《地震》2015年03期
【摘要】:精密主動地震監(jiān)測為我們主動探測地下介質(zhì)結(jié)構(gòu),并監(jiān)視其動態(tài)變化提供了一條可能的技術(shù)途徑。由于精密控制震源釋放的能量強度小,隨著傳播距離的增加,信號的快速衰減,在離震源較遠(yuǎn)處有用的震源信號被掩蓋在很強的噪聲中,這對于震相的識別與走時的拾取精度有著很大的影響。本文設(shè)計了一種時變窄帶濾波器進行更為精細(xì)的濾波,期望進一步提高觀測數(shù)據(jù)信噪比,再結(jié)合匹配濾波方法實現(xiàn)主動震源信號的檢測與波形變換。另外,由于不同震相有一定的到時差,使用時變窄帶濾波器提取一個震相波形信息時,將壓制其他震相的波形信號,從而實現(xiàn)了震相分離的技術(shù)。仿真計算與實際資料處理顯示了該方法在提高觀測資料質(zhì)量、震相識別分辨率及震相分離方面具有一定的有效性與優(yōu)越性。通過對廣東省新豐江庫區(qū)精密可控震源試驗數(shù)據(jù)進行時變窄帶濾波方法的處理,在震中距為200km左右處的臺站記錄中檢測到主動源信號,體現(xiàn)了對遠(yuǎn)臺弱信號的提取能力。
[Abstract]:Precision active seismic monitoring provides a possible technical approach for us to actively detect the structure of underground media and monitor its dynamic changes.Due to the small energy intensity released by the precise control source,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propagation distance and the rapid attenuation of the signal, the useful source signal in the distance from the source is masked in a very strong noise.This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seismic phase and the picking accuracy of walking time.In this paper, a time-varying narrow-band filter is designed to improve the signal-to-noise ratio (SNR) of the observed data, and then the active source signal detection and waveform transformation are realized by using the matched filtering method.In addition, because different seismic phases have certain time difference, when using time-varying narrow band filter to extract the waveform information of one phase, the waveform signals of other phases will be suppressed, thus the technique of phase separation is realized.Simulation and actual data processing show that this method is effective and superior i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observation data, phase identification resolution and phase separation.By processing the precision vibroseis test data in Xinfengjiang Reservoir area of Guangdong Province, time-varying narrow band filtering method is used to detect the active source signals in the records of stations with the epicentral distance of 200km, which reflects the ability to extract weak signals from the far station.
【作者單位】: 中國地震局地震預(yù)測重點實驗室中國地震局地震預(yù)測研究所;
【基金】:中國地震局地震預(yù)測研究所基本科研業(yè)務(wù)費專項(2014IES0202)資助
【分類號】:P631.4
【共引文獻(xiàn)】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曾祥方;韓立波;石耀霖;;四川蘆山M_s 7.0級地震震源機制解初步研究[J];科技導(dǎo)報;2013年12期
2 謝祖軍;金筆凱;鄭勇;葛粲;熊熊;熊誠;許厚澤;;近遠(yuǎn)震波形反演2013年蘆山地震震源參數(shù)[J];中國科學(xué):地球科學(xué);2013年06期
3 鄭勇;葛粲;謝祖軍;YingJie YANG;熊熊;許厚澤;;蘆山與汶川地震震區(qū)地殼上地幔結(jié)構(gòu)及深部孕震環(huán)境[J];中國科學(xué):地球科學(xué);2013年06期
4 ZHENG Yong;GE Can;XIE ZuJun;YANG YingJie;XIONG Xiong;HSU HouTze;;Crustal and upper mantle structure and the deep seismogenic environment in the source regions of the Lushan earthquake and the Wenchuan earthquake[J];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2013年07期
5 XIE ZuJun;JIN BiKai;ZHENG Yong;GE Can;XIONG Xiong;XIONG Cheng;HSU HouTze;;Source parameters inversion of the 2013 Lushan earthquake by combining teleseismic waveforms and local seismograms[J];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2013年07期
6 房立華;吳建平;王未來;呂作勇;王長在;楊婷;蔡妍;;四川蘆山Ms7.0級地震及其余震序列重定位[J];科學(xué)通報;2013年20期
7 WANG ChunYong;CHANG LiJun;DING ZhiFeng;LIU QiongLin;LIAO WuLin;Lucy M FLESCH;;Upper mantle anisotropy and crust-mantle deformation pattern beneath the Chinese mainland[J];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2014年01期
8 王椿鏞;常利軍;丁志峰;劉瓊林;廖武林;Lucy M FLESCH;;中國大陸上地幔各向異性和殼幔變形模式[J];中國科學(xué):地球科學(xué);2014年01期
9 CHANG LiJun;DING ZhiFeng;WANG ChunYong;;Variations of shear wave splitting in the 2013 Lushan Ms7.0 earthquake region[J];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2014年09期
10 常利軍;丁志峰;王椿鏞;;2013年蘆山M_s7.0地震震源區(qū)橫波分裂的變化特征[J];中國科學(xué):地球科學(xué);2015年02期
相關(guān)博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尉;利用小當(dāng)量人工震源進行區(qū)域性深部探測的試驗研究[D];浙江大學(xué);2008年
2 唐杰;區(qū)域尺度深部探測中的人工源震源特性及信號檢測研究[D];中國科學(xué)技術(shù)大學(xué);2008年
3 張廣成;用接收函數(shù)方法研究中國東北地區(qū)地殼上地幔結(jié)構(gòu)[D];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
4 楊微;區(qū)域尺度主動源探測技術(shù)及試驗研究[D];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
5 邸志欣;哈拉阿拉特山山前構(gòu)造帶三維地震采集技術(shù)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xué);2013年
6 劉志坤;基于背景噪聲的地下結(jié)構(gòu)隨時間變化監(jiān)測和成像研究[D];中國科學(xué)技術(shù)大學(xué);2014年
7 陳蒙;利用水庫大容量非調(diào)制氣槍陣列進行區(qū)域尺度地下結(jié)構(gòu)探測和監(jiān)測[D];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4年
8 范莉蘋;青藏高原東緣殼幔速度結(jié)構(gòu)研究[D];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4年
9 林向東;汶川地震以來龍門山斷裂帶地震矩張量時空演化特征[D];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4年
10 徐小明;南北地震帶殼幔結(jié)構(gòu)成像研究[D];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4年
相關(guān)碩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周基陽;基于信息量的地震波動初至拾取[D];華北電力大學(xué)(北京);2011年
2 辛維;利用Rayleigh波研究巖石應(yīng)力變化及虛擬儀器實現(xiàn)[D];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1年
3 王大偉;斷層處地震波傳播的彈性動力學(xué)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xué);2011年
4 徐鈺;基于初至波的高精度二次定位方法研究及軟件開發(fā)[D];中國石油大學(xué);2010年
5 張瑩瑩;固網(wǎng)運營商客戶流失預(yù)警模型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xué);2008年
6 陳志;高溫高壓下輝長巖彈性波速及其衰減[D];中國地震局地震預(yù)測研究所;2009年
7 周海軍;基于地震波形的震源類型自動識別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xué);2012年
8 王瓊;青藏高原東部邊緣重點構(gòu)造部位地震各向異性研究[D];中國地震局地震預(yù)測研究所;2012年
9 李皎皎;背景噪聲和地震面波反演東北地區(qū)巖石圈速度結(jié)構(gòu)[D];中國地震局地震預(yù)測研究所;2012年
10 鄭現(xiàn);中國大陸中東部地區(qū)基于背景噪聲的瑞利波層析成像[D];中國地震局地震預(yù)測研究所;2012年
【二級參考文獻(xiàn)】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官幼雄,李亞林,顏玉定;1962年3月19日新豐江6.1級水庫誘發(fā)地震時的構(gòu)造應(yīng)力[J];華南地震;2005年03期
2 萬永芳;葉東華;陳大慶;;廣東新豐江地區(qū)地震研究[J];華南地震;2008年02期
3 盛賢才,王韶華,文可東,陳立軍;鄂西渝東地區(qū)石柱古隆起構(gòu)造沉積演化[J];海相油氣地質(zhì);2004年Z1期
4 王妙月,楊懋源,胡毓良,李自強,陳運泰,金嚴(yán),馮銳;新豐江水庫地震的震源機制及其成因的初步探討[J];中國科學(xué);1976年01期
5 丁原章,王仁,孫荀英,郭欽華;深層構(gòu)造新活動性的影響——新豐江水庫區(qū)構(gòu)造的三維數(shù)學(xué)模擬計算[J];中國科學(xué)(B輯 化學(xué) 生命科學(xué) 地學(xué));1992年02期
6 ;Constraints of (U-Th)/He ages on early Paleozoic tectonothermal evolution of the Tarim Basin,China[J];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2010年07期
7 張瑞青;吳慶舉;李永華;丁志峰;曾融生;;汶川中強余震震源深度的確定及其意義[J];中國科學(xué)(D輯:地球科學(xué));2008年10期
8 常利軍;王椿鏞;丁志峰;;四川及鄰區(qū)上地幔各向異性研究[J];中國科學(xué)(D輯:地球科學(xué));2008年12期
9 丁志峰;武巖;王輝;周曉峰;李桂銀;;2008年汶川地震震源區(qū)橫波分裂的變化特征[J];中國科學(xué)(D輯:地球科學(xué));2008年12期
10 邱楠生;汪集f,
本文編號:174241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1742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