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內鄉(xiāng)上奧陶統(tǒng)石燕河組牙形石生物地層及生物相研究
本文選題:牙形石 切入點:凱迪階 出處:《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7年碩士論文
【摘要】:對河南內鄉(xiāng)寺崗地區(qū)石燕河組進行了詳細的采樣分析,共獲得33件樣品,室內分析后獲得8858枚牙形石,經鑒定可分為15屬34種,其中包含4個未定種及1個未定屬。在研究區(qū)石燕河組共識別出了4個牙形石帶,自下而上依次為:Oulodus ulrichi帶,Oulodus robustus帶,Aphelognathus grandis帶和Aphelognathus divergens帶,時代可歸于上奧陶統(tǒng)凱迪階(Ka2-Ka4階段)。此外,在本地區(qū)還發(fā)現(xiàn)有Aphelognathus,Oulodus和Yaoxianognathus等生物地層意義重要的屬種,有助于生物地層對比。從區(qū)域上看,石燕河組牙形石動物群與中國西部塔里木陸塊和華北地臺西南緣同期牙形石動物群十分相似,但該動物群的組成與北美中大陸型牙形石動物性群的關系更為密切,彼此之間可以很好地對比。研究區(qū)石燕河組牙形石動物群主要由Aphelognathus grandis,Aphelognathus divergens,Aphelognathus grandis,Aphelognathus grandis,Aphelognathus grandis,Belodina confluens,Belodina stonei,Drepanoistodus suberectus,Oulodus robustus,Oulodus ulrichi,Panderodus gracilis,Phragmodus undatus,“Plectodina”tenuis,Yaoxianognathus yaoxianensis組成。應用多元統(tǒng)計分析法在本區(qū)共識別出5個牙形石生物相,分別為:AphelognathusOulodus生物相,“Plectodina”生物相,Panderodus生物相,Drepanoistodus生物相以及Phragmodus生物相。牙形石生物相的縱向更迭與古海水深度關系密切。因此可用牙形石生物相的替代來探討研究區(qū)的海平面變化。
[Abstract]:In this paper, 33 samples were obtained from Shiyan River formation in Sigang area, Neixiang, Henan Province, and 8858 conodonts were obtained after laboratory analysis. They can be classified into 15 genera and 34 species, including 4 undetermined species and 1 undetermined genus.Four conodont zones have been identified in Shiyanhe formation in the study area. From the bottom to the top, they are: the ulrichi ulrichi belt and the Aphelognathus grandis belt and the Aphelognathus divergens belt, which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Ka2-Ka4 stage of the upper Ordovician Keti stage.In addition, some important biostratigraphic genera such as Aphelognathus Oulodus and Yaoxianognathus have been found in this area, which are helpful for bio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Regionally, the conodont fauna of Shiyanhe formation is very similar to the conodont fauna of Tarim block and southwestern margin of North China platform, but the composition of this fauna is mo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nodont fauna of the middle continental type of North America.There is a good contrast between the two.A total of five conodont biofacies were identified by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in this area. They are: 1. Aphelognathus Oulodus, "Plectodina" Panderodus, Drepanoistodus and Phragmodus.The vertical change of conodont biofacie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pth of paleoseawater.Therefore, conodont biofacies can be used to study the sea level change in the study area.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Q915;P534.4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Derek E.G.Eriggs ,丁梅華 ,吳順寶;牙形石動物[J];地質科技情報;1983年04期
2 徐桂榮;“牙形石”研究入門必讀[J];地球科學;1985年02期
3 張又秋;一種新的牙形石分析方法——塔式分析法[J];華東石油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985年01期
4 包德憲;論牙形石的發(fā)展與條件[J];西南石油學院學報;1986年01期
5 David L.Clark;賴旭龍;;牙形石的絕滅[J];基礎地質譯叢;1987年01期
6 包德憲;;牙形類漫談[J];化石;1987年03期
7 史立群;;牙形石:一個絕滅的脊椎動物類群[J];化石;1993年02期
8 楊守仁,郝維城,江大勇;廣西凌云縣羅樓地區(qū)早三疊世牙形石[J];古生物學報;2001年01期
9 梅仕龍,Charles M. Henderson;試論二疊紀牙形石古地理分區(qū)、演化及其控制因素[J];古生物學報;2001年04期
10 武桂春,姚建新,紀占勝;魯西地區(qū)寒武紀原始真牙形石分類方案的探討[J];地質學報;2004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疆;蔡仁杰;楊守仁;;貴州貞豐姚家灣中晚三疊世之交牙形石特征及其意義[A];中國古生物學會第十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第25屆學術年會——紀念中國古生物學會成立80周年論文摘要集[C];2009年
2 夏菁;白志強;王今飛;;基于數(shù)字圖像中心骨架的牙形石自動識別研究[A];中國古生物學會第26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3 趙松銀;;山西沁水盆地晚石炭世的一些牙形石[A];中國地質科學院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文集(4)[C];1982年
4 邱洪榮;;新疆尉犁縣中奧陶世的幾個北大西洋型牙形石[A];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文集(9)[C];1984年
5 趙松銀;萬世祿;;唐山上石炭統(tǒng)開平組牙形石的發(fā)現(xiàn)及其意義[A];中國地質科學院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文集(8)[C];1984年
6 毛力;田傳榮;;西藏林周縣麥隆崗組頂部的晚三疊世牙形石[A];中國地質科學院文集(17)[C];1987年
7 邱洪榮;周興瑞;趙起超;朱茵德;馮錦芬;;北京大興鉆井下馬家溝組牙形石[A];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文集(17)[C];1988年
8 趙來時;袁鵬;陳建波;周煉;胡兆初;;浙江長興煤山全球界線層型剖面牙形石微量元素微區(qū)分析[A];中國古生物學會第十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第25屆學術年會——紀念中國古生物學會成立80周年論文摘要集[C];2009年
9 吳沙;張寧;夏文臣;馮慶來;;鄂西茅草街剖面羅德階-沃德階界線附近的牙形石及地層意義[A];中國古生物學會第26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10 喻洪津;;藏北申扎地區(qū)中—晚志留世牙形石生物地層[A];青藏高原地質文集(16)——地層·古生物——地質礦產部青藏高原地質科學第二次討論會論文集(一)[C];198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汪汀邋段志勇;問責還需治本——探尋避免藍藻危機之路[N];中國建設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黃程;華南泥盆紀F-F事件的特征與致因:來自高分辨率牙形石生物地層及化學地層的證據[D];中國地質大學;2015年
2 王麗娜;華南與岡瓦納地區(qū)二疊—三疊紀之交牙形石對比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2016年
3 王志宏;西準噶爾晚泥盆世牙形石生物地層及其碳氧同位素組成[D];中國地質大學;2016年
4 姚建新;二疊—三疊紀牙形石生物相生物更替和相關界線研究[D];中國地質科學院;1990年
5 江海水;華南二疊—三疊紀之交牙形石演化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2008年
6 閻春波;南盤江地區(qū)早、中三疊世牙形石生物地層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2013年
7 張再天;滇黔地區(qū)拉丁期—卡尼期牙形石生物地層格架及沉積環(huán)境演變[D];中國地質大學;2016年
8 景秀春;塔里木盆地奧陶紀臺地相區(qū)牙形石及寒武—奧陶系界線[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9年
9 陳浚;生物轉鼓凈化NO廢氣及微生物學研究[D];浙江工業(yè)大學;2009年
10 張寧;廣西板城晚泥盆世—早石炭世硅質巖系放射蟲演化及其對全球事件的響應[D];中國地質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志華;滇西保山地區(qū)上泥盆統(tǒng)牙形石及其生物地層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6年
2 王達成;黔南紫云曬瓦剖面四大寨組、新苑組牙形石生物地層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2016年
3 韓丹丹;廣西大新欖圩地區(qū)泥盆紀牙形石生物地層[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7年
4 孫浩;鄂爾多斯盆地東緣奧陶系牙形石及其生物地層[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3年
5 季文婷;貴州南部早、中三疊世臺緣斜坡—盆地相牙形石生物地層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2012年
6 呂貝貝;廣西隆林德峨地區(qū)晚古生代牙形石生物地層[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7年
7 楊文瑞;冀東油田南堡凹陷奧陶系牙形石生物地層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9年
8 房強;川東北瓜德魯普統(tǒng)與樂平統(tǒng)牙形石(刺)動物群及其生物地層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2年
9 宋先騰;四川旺蒼罐子壩下三疊統(tǒng)牙形石及其生物地層[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2年
10 涂燕紅;表面活性劑強化生物滴濾器處理正己烷廢氣的凈化效果及機理[D];湖南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172723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1727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