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環(huán)滿加爾凹陷油氣來源與勘探方向
本文選題:塔里木盆地 切入點:海相烴源巖 出處:《中國科學:地球科學》2017年03期
【摘要】:自塔河油田發(fā)現(xiàn)以來,關(guān)于主力烴源巖是寒武系還是中上奧陶統(tǒng)一直存在爭議.本文以英買2和塔東2井原油作為中上奧陶統(tǒng)和寒武系烴源巖來源的端元,對比分析了塔北輪南與哈德地區(qū)原油、瀝青吸附烴和瀝青包裹體飽和烴生物標志物.其三環(huán)萜烷C_(21)/C_(23)比值小于1,指示其與上奧陶統(tǒng)烴源巖有關(guān),而儲層瀝青和瀝青包裹體中飽和烴中甾烷C_(28)/(C_(27)+C_(28)+C_(29))比值大于25,指示其與寒武系烴源巖有關(guān).但塔北原油該比值小于25,具有上奧陶統(tǒng)烴源巖特征,表明塔里木盆地原油來源具有復雜性.塔里木盆地奧陶系油藏原油組分與碳同位素組成對比表明,塔北(含塔河油田)、塔中等油藏原油主要處于以英買2和塔東2原油為端元構(gòu)成的二元混合區(qū)間內(nèi),指示了塔北和塔中原油呈現(xiàn)出寒武系和中上奧陶統(tǒng)烴源巖生成原油發(fā)生混合后的特征,從塔北南坡向塔中北坡方向寒武系烴源巖貢獻逐漸增加.在鉆井地層、沉積相資料約束下,以地震反射特征為基礎(chǔ),重新編制了寒武系、中下奧陶統(tǒng)和上奧陶統(tǒng)烴源巖空間展布,指出優(yōu)質(zhì)烴源巖空間上主要位于盆地斜坡帶,縱向上主要發(fā)育于水進過程中最大海泛面.受盆地構(gòu)造格局遷移演化影響,不同區(qū)域烴源巖的疊置不同.盆地原始沉積結(jié)構(gòu)和后期改造過程共同控制了油氣分布,塔中北圍斜區(qū)-順托-古城地區(qū)長期臨近斜坡區(qū),必將是近期油氣勘探的重要戰(zhàn)場.
[Abstract]:In this paper , it is indicated that the crude oil in the Tarim basin is related to the source rocks of Upper Ordovician , and the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in the north slope direction of the Tarim Basin show that the crude oil in the Tarim basin is mainly located in the slope zone of the basin , and the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Ordovician are mainly located in the basin slope zone .
【作者單位】: 頁巖油氣富集機理與有效開發(fā)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開發(fā)研究院;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41230312,41322016,41230312) 國家重點基礎(chǔ)研究發(fā)展計劃項目(編號:2012CB214800)資助
【分類號】:P618.13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云金表;金之鈞;解國軍;;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主力烴源巖分布[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zhì);2014年06期
2 金之鈞;;中國海相碳酸鹽巖層系油氣形成與富集規(guī)律[J];中國科學:地球科學;2011年07期
3 趙孟軍;潘文慶;韓劍發(fā);柳少波;秦勝飛;張寶民;;塔里木盆地輪西地區(qū)奧陶系潛山油藏成藏過程及聚集模式[J];科學通報;2007年S1期
4 趙宗舉;周新源;陳學時;吳興寧;范國章;;塔中地區(qū)中晚奧陶世古潛山巖溶儲集層特征[J];新疆石油地質(zhì);2006年06期
5 金之鈞;中國海相碳酸鹽巖層系油氣勘探特殊性問題[J];地學前緣;2005年03期
6 李素梅,王鐵冠,張水昌;塔北輪南地區(qū)油氣成因與成藏探討[J];西安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年04期
7 顧憶,黃繼文,邵志兵;塔河油田奧陶系油氣地球化學特征與油氣運移[J];石油實驗地質(zhì);2003年06期
8 顧憶;塔里木盆地北部塔河油田油氣藏成藏機制[J];石油實驗地質(zhì);2000年04期
9 梁狄剛,張水昌,張寶民,王飛宇;從塔里木盆地看中國海相生油問題[J];地學前緣;2000年04期
10 呂修祥,金之鈞,皮學軍,李啟明;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碳酸鹽巖油氣聚集與分布[J];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1999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金之鈞;劉全有;云金表;騰格爾;;塔里木盆地環(huán)滿加爾凹陷油氣來源與勘探方向[J];中國科學:地球科學;2017年03期
2 JIN ZhiJun;LIU QuanYou;YUN JinBiao;Tenger;;Potential petroleum sources and exploration directions around the Manjar Sag in the Tarim Basin[J];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2017年02期
3 朱秀香;陳緒云;曹自成;;塔里木盆地順托果勒低隆起順托1井區(qū)油氣成藏模式[J];石油實驗地質(zhì);2017年01期
4 Hu Liu;Zewen Liao;Haizu Zhang;Yankuan Tian;Bin Cheng;Shan Yang;;Stable isotope(δ~(13)C_(ker),δ~(13)C_(carb),δ~(18)O_(carb)) distribution along a Cambrian outcrop section in the eastern Tarim Basin,NW China and its geochemical significance[J];Geoscience Frontiers;2017年01期
5 姜海健;儲呈林;楊鑫;陳強路;岳勇;邵志兵;;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區(qū)早中寒武世巖相古地理[J];海相油氣地質(zhì);2017年01期
6 張紀智;王招明;楊海軍;徐志明;肖中堯;李中璇;;塔里木盆地中深地區(qū)寒武系鹽下白云巖油氣來源及差異聚集[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2017年01期
7 霍志鵬;姜濤;龐雄奇;汪文洋;陳君青;宋建陽;沈衛(wèi)兵;潘志鴻;;塔中地區(qū)深層低豐度碳酸鹽巖有效烴源巖評價及其對油氣藏貢獻[J];地球科學;2016年12期
8 周亞龍;孫忠軍;楊志斌;張富貴;張舜堯;王惠艷;;利用土壤游離烴技術(shù)判別油氣藏性質(zhì)及保存條件[J];現(xiàn)代地質(zhì);2016年06期
9 劉文匯;騰格爾;王曉鋒;黎茂穩(wěn);胡廣;王杰;盧龍飛;趙恒;陳強路;羅厚勇;;中國海相碳酸鹽巖層系有機質(zhì)生烴理論新解[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2017年01期
10 王琪;許勇;劉新社;馬東旭;馬曉峰;李樹同;;巖溶背景下的優(yōu)質(zhì)天然氣儲層形成機理及主控因素——以鄂爾多斯盆地奧陶系馬家溝組馬五_4~1儲層為例[J];天然氣地球科學;2016年12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水昌;高志勇;李建軍;張寶民;顧喬元;盧玉紅;;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奧陶系海相烴源巖識別與分布預測[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2012年03期
2 張建新;李懷坤;孟繁聰;相振群;于勝堯;李金平;;塔里木盆地東南緣(阿爾金山)“變質(zhì)基底”記錄的多期構(gòu)造熱事件:鋯石U-Pb年代學的制約[J];巖石學報;2011年01期
3 許志琴;李思田;張建新;楊經(jīng)綏;何碧竹;李海兵;林暢松;蔡志慧;;塔里木地塊與古亞洲/特提斯構(gòu)造體系的對接[J];巖石學報;2011年01期
4 金之鈞;;我國海相碳酸鹽巖層系石油地質(zhì)基本特征及含油氣遠景[J];前沿科學;2010年01期
5 崔玲玲;陳柏林;楊農(nóng);陳正樂;丁文君;;阿爾金山東段喀臘大灣中基性火山巖巖石地球化學特征及成因探討[J];地質(zhì)力學學報;2010年01期
6 王飛;王博;舒良樹;;塔里木西北緣阿克蘇地區(qū)大陸拉斑玄武巖對新元古代裂解事件的制約[J];巖石學報;2010年02期
7 高俊;錢青;龍靈利;張喜;李繼磊;蘇文;;西天山的增生造山過程[J];地質(zhì)通報;2009年12期
8 鄔光輝;張承澤;汪海;劉玉魁;李建軍;;塔里木盆地中部塔參1井花崗閃長巖的鋯石SHRIMP U-Pb年齡[J];地質(zhì)通報;2009年05期
9 呂修祥;李建交;汪偉光;;海相碳酸鹽巖儲層對斷裂活動的響應[J];地質(zhì)科技情報;2009年03期
10 金之鈞;云金表;周波;;塔里木斜坡帶類型、特征及其與油氣聚集的關(guān)系[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zhì);2009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文延春;陳世加;路俊剛;石正灝;楊國平;陸林超;;扎哈泉凹陷烴源巖特征及演化史研究[J];石油地質(zhì)與工程;2012年04期
2 董義龍,劉勇;南泥灣地區(qū)烴源巖可溶組分地球化學特征[J];西北地質(zhì)科學;1998年02期
3 ;第十一屆全國有機地球化學學術(shù)會議“烴源巖地球化學”專題交流論文題目及作者[J];天然氣地球科學;2008年01期
4 焦翠華;王清輝;徐懷民;趙磊;易震;李林;吳堅;;準東地區(qū)北部二疊系致密油藏烴源巖測井評價[J];新疆石油地質(zhì);2013年05期
5 袁文賢,李天明,陳紅,劉增仁;齊姆根——桑株河地區(qū)烴源巖特征[J];新疆地質(zhì);2002年S1期
6 陳立軍;師愉航;冷丹鳳;何文忠;段玉良;;鄂爾多斯盆地甘泉地區(qū)烴源巖分子地球化學特征[J];延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年01期
7 袁波,朱建偉,劉招君;松遼盆地布海—合隆地區(qū)天然氣烴源巖特征及資源量計算[J];世界地質(zhì);2003年04期
8 郭小文;何生;;珠江口盆地番禺低隆起—白云凹陷恩平組烴源巖特征[J];油氣地質(zhì)與采收率;2006年01期
9 王明艷;郭建華;曠理雄;朱銳;;湘中坳陷漣源凹陷烴源巖油氣地球化學特征[J];天然氣地球科學;2010年05期
10 曹高社,宋明水,劉德良,周松興,李學田;合肥盆地寒武系底部烴源巖沉積環(huán)境和地球化學特征[J];石油實驗地質(zhì);2002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5條
1 汪建國;陳代釗;王清晨;嚴德天;王卓卓;;中揚子地區(qū)晚震旦世—早寒武世轉(zhuǎn)折期臺—盆演化及烴源巖形成機理[A];中國科學院地質(zhì)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學術(shù)論文匯編(第六卷)[C];2008年
2 伍新和;夏響華;汪銳;周惠;;倫坡拉盆地烴源巖特征分析[A];中國地質(zhì)學會2013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摘要匯編——S13石油天然氣、非常規(guī)能源勘探開發(fā)理論與技術(shù)分會場[C];2013年
3 李榮西;朱瑞靜;劉海青;張艷妮;朱德明;;大巴山前陸構(gòu)造帶古生代烴源巖特征[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14屆學術(shù)年會論文摘要專輯[C];2013年
4 張青;何希鵬;;六盤山盆地中生界烴源巖特征及油源對比[A];第十屆全國有機地球化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5 劉得光;;準噶爾盆地烴源巖特征和油氣成藏規(guī)律[A];第十屆全國有機地球化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廖玲玲;基于全巖的不同類型烴源巖生—留—排烴的實驗模擬與應用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2016年
2 王俊濤;大興安嶺中南部石炭-二疊紀地層、巖相古地理與烴源巖研究[D];中國地質(zhì)科學院;2011年
3 牛嘉玉;渤海灣盆地深部層系油氣成藏與分布規(guī)律研究[D];中國地震局地質(zhì)研究所;2003年
4 李紅;準噶爾盆地柴窩堡凹陷油氣地質(zhì)條件綜合研究[D];西北大學;2006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陳景躍;查干凹陷烴源巖地球化學及有機質(zhì)富集機制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2年
2 徐晨光;烴源巖油氣藏評價模擬系統(tǒng)設(shè)計與軟件初步[D];西北大學;2001年
3 厚剛福;伊通盆地岔路河斷陷昌30井區(qū)烴源巖特征及油氣源分析[D];吉林大學;2007年
4 何方;白音查干凹陷油氣成藏作用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08年
5 鄭卉;靖邊油田南部延9油藏石油富集規(guī)律研究[D];西安石油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170431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1704314.html